APP下载

建国初期扫盲运动的政治动员评析

2011-08-15袁玉芳

大家 2011年18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动员运动

袁玉芳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衰退,文化、教育科学水平也都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在全国总人口为5.5亿中80%以上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不过20%左右。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即将进行的第一的五年计划,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摘掉文盲帽子,中共中央在全国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绩的取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与当时的政治动员密切相关。本文就拟对扫盲运动中的政治动员做一评析。

一、建国初期扫盲运动政治动员的特点

(一)运动化的动员模式

运动化的政治动员模式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能可能。”建国后,我党通过动员群众的方式开展了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知识分子改造,宗教“三自革新”等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建国初期扫盲运动的政治动员是通过群众运动来展开的。1949年12月,在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会议明确指出:“要做必要的准备,争取从1951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1950年9月全国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一场由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的扫盲运动在中华大地上拉开序幕。

(二)多样化的动员方式

长期以来,广大的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下层群众向来被排斥在国家教育体制之外,造成中国文化落后,人民的文化素质底下。为推动扫盲运动的开展,党和政府采取了人民喜闻乐见的各种各样的动员方式。在扫盲动员中,全国各地纷纷举行了各种代表会,干部会,座谈会,展览会,利用报纸、电影、音乐、标语、图片、漫画、讲演、小册子和传单,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工农干部和群众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权威化的动员主体

建国初的扫盲运动的顺利开展与动员主体的政治权威、组织优势和深厚的民众基础是分不开的。在28年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中华民族在历经百年磨难后获得了真正的独立和民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层由此取得了此前任何执政力量都无法获得的政治权威和群众支持。

(四)灵活化的动员策略

扫盲教育不同于全日制学校教育。扫盲教育的对象是成人,他们肩负着十分繁重的劳动任务,不可能全脱产接受教育。为此,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制定了灵活的动员策略,在学习形式上要求灵活多样,不求千篇一律。针对工农居民不同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差别,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区别对待,推行弹性学习制度。动员策略的灵活化,即调动了群众的扫盲积极性,减少了阻力,有力地推动了政治动员的顺利开展,确保了动员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建国初期扫盲运动政治动员的效应分析

(一)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动员激励和调动了广大人民参加扫盲运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热情

因几千年封建专制的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普通百姓比较少关心政治,加上一直被排除在教育体系之外,根本没有政治参与的条件和机会。建国后,我党把扫盲当成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动员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需要有文化、懂技术才行,文盲是不行的。通过广泛、持久、深入的宣传动员,不仅激发了群众参与扫盲的积极性,而且调动了群众的政治觉悟,自觉的认识到学习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鼓动和政治教育,增强了人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理解和心理认同,提高了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威信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是在民主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建国后,我们党身份、革命任务、政治体系的改变,都需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心理认同。在扫盲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广泛宣传、鼓动人民参与识字教育、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在扫盲运动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贯彻到扫盲的整个过程。在扫盲宣传中的政治教育,使人民对党的路线、政策、方针有了更多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的,而且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心理认同,提高了党的政治威信。

(三)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动员,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建国初期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对我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空前的政治动员在提高和更新民众的文化素质,调动民众参与政治积极性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首先,许多大字不识得农民被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提高了文化素质。1957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200万人脱盲,并已有160万人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其次,广大的工人和农民学习文化后,生活和生产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学员在扫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了文化技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

总之,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扫盲运动不但在文化上使广大农民摆脱旧社会的噩梦,打开知识文化的大门,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解放,而且为广大农民通过技术革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迈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初的步伐。

三、建国初期扫盲运动政治动员的启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差异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情况复杂,受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政治动员中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尊重差异,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动员计划和方案,确保政治动员积极稳定的向前推进。

(二)建立和完善动员的领导机制,确保动员主体的政治权威

建国初期扫盲运动的巨大绩效与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是分不开的。在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和一元化的领导体制下,政治动员以群众化的运动为载体,以下级服从上级为运作形式,体现了一种体制外和权威意志的特征。加上党和政府良好的形象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它能孕育出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构成推动政治动员的力量源泉与支撑。而现今,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民主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政治动员的环境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当代政治动员越来越要求形成一套操作合理、规范的运作体系,这显然对党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依然必须注意建立健全政治动员的领导机制,维护动员主体的政治权威,这就需要我党加强思想、组织、作风等建设,加大反腐力度,加强核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政治动员的方面的立法,逐步实现政治动员的规范化、法制化。

(三)合理利用新兴的动员媒介,注重动员方式的多样性、有效性

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影响的迅速扩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大大增强了思想文化信息的覆盖广度,为政治动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条件,同时也对传统的政治动员在内容、方法和手段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面对新型动员媒介,党和政府必须建立一支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懂管理的政治动员队伍、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一个政治动员网络体系。

[1]列宁.列宁全集[M].人民出版社,199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

[3]旷晨,潘良编注.我们的五十年代[M].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动员运动
不正经运动范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好干部”与“坏干部”:建国初期我国干部的培养与惩戒(1949—1956年)
浅析建国初期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