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创作类课程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2011-08-15罗雪娇
罗雪娇
目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主要创作类课程有《歌曲写作》《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这些课程是学习音乐理论的基础课程,一般每门课开设一到两个学期。对于准备继续硕士深造的学生来说,是有价值的。但对于到中小学或者社会其他行业就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创作类课程,分类太细,内容太多,而且也用不上。
在1998年沈阳召开的中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潘杰夫博士作了“以多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全面综合性的音乐学习和音乐教育”的报告。他提出的多学科包含了从四个学科角度对音乐进行学习和研究,其中就包括音乐创作。中国音乐教育要发展,必须进行新的课程的开发与实施。2002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作为向社会输送中小学教师的普通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新课改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要求
新课改全称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世纪末,中共中央, 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霍磊的《音乐教师教学能力指导》中提到: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音乐课程对美育的实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课程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以音乐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音乐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其教学中如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新课程、新理念”教学模式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课改后的音乐课大致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音乐鉴赏、歌唱、音乐与舞蹈、乐器演奏、音乐创作和音乐与戏剧表演。这六个模块除了以音乐鉴赏为必修模块外,其他的模块都是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过程,除了让学生会欣赏以外,还须让学生会唱,会跳,会演奏,会创作,会表演。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创作者。这就需要高校音乐教育为社会培养“综合型”艺术教师。培养的学生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要求需要具备以下能力:(1)要求音乐教师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享用美方面;(2)要求音乐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精神生活的需要;(3)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个性发展和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目标,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4)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5)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他们今后参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
二、创作类课程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关系
目前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创作类课程中有:《歌曲写作》目标是让高校学生会简单的单声部和二声部的创作。《和声》目标是让学生对纵向的音乐音响能识别和创作,运用在即兴伴奏的编配和多声部合唱的编配上,《复调》是一门创作手法学科,运用在多声部旋律创作中。《曲式》目标是让学生识别和分析乐曲的结构,特点。运用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使作品有一个清晰的结构。由于各地方院校在办学定位,培养方案,专业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学生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和一些传统教学思路的束缚,致使少数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常常处与被动与消极状态,很多学生在学过这些课程之后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山东艺术学院的岳薇把这种分散的课程比作中药盒子,非常之贴切。这些一门门的创作类理论课程好比一个一个装满中药的匣子,药按部就班的买回来了,可是不知道该把哪几样挑出来,按怎样的比例来配成不同功效的中药用来治病。“打破”与“融合”的 方式和观念同样适用于创作类课程的改革。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中小学学生需要具有即兴创作的能力,要求中小学教师首先具备创作能力,从而要求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注意培养善于综合学科及创作的能力。这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及时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些创作类课程对继续升造的同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但对于到中小学做音乐教师的学生来说就不是很必要了,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把创作类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完成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要求的教育教学任务为目标,属于必修课,把创作类课程整合为《音乐创编》;第二阶段以满足学生研究生升学考试的需要为目标,创作类课程属于选修课,教学内容和形式要符合研究生考试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其所需,这样就能做到统筹兼顾。
三、整合后的《音乐创编》课程和选修创作类课程
新课改实施以后,为适应它对教师人才的需求,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创作类课程为例:《音乐创编》目标是培养教师具有各科理论课程的扎实功底,并具备把这些不同的理论知识运用自如的能力。由于是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要求相结合,它的教学要求是把各科理论知识中最实用的部分在最短的时间掌握,并能融会贯通。它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是具有实践性和自主创造性,如针对即兴创造的要求训练学生 1、运用歌曲写作和曲式的知识采用即兴演奏法,发展某音乐主题;2、运用配器,复调等知识为提供的音乐片段,编配小乐队伴奏;3、创编二声部歌曲并自己演唱或演奏;4、运用电脑音乐技术,编创教材歌曲;5、运用和声知识为歌曲编创即兴伴奏和多声部的合唱等等。考核办法主要以学生创作的作品来实现。
这门课的开设将在实际岗位运用中起到显著的效果,学生自身学习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他在教学中的综合能力,引导他人的创作能力等等。对于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而言,不仅从这门课中学到创作技巧和综合知识的能力,更能从中学到怎样在教学工作中去运用创作技巧和综合知识的能力。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效果就达到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当了 “教师”以后不会教的问题。在完成《音乐创编》课程学习之后。针对那些希望继续升造的学生,学校继续开设传统创作类基础课程,如《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等。课时和教学进度按照研究生考试的要求来设置,这时的教育目的,既满足了即将就业的学生要求,也兼顾了继续升造的学生学习愿望,从被动变主动,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与高校音乐类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新课改的实施下 ,高校音乐类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应针对新的就业岗位思想和要求,与时俱进 ,改革高校教育培养方案和步骤。本文针对新课改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需求,提出了把音乐教育方向的创作类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以完成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的教育教学任务为目标,属于必修课,就是把创作类课程整合为《音乐创编》;第二阶段以满足学生研究生升学考试的需要为目标,属于选修课,教学内容和形式要符合研究生考试要求。本文提出将音乐学教师教育的培养和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需要统一起来,对于改革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方向的其他课程,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1]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霍磊.音乐教师教学能力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