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的研究
2011-08-15祝全
祝全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经济趋向于国际化,创新和经济成为国际主要的竞争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特点,是21世纪的特色,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备受教育界青睐,各国教育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进行教育和教学改革。各级高等院校承担着传播知识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因而,在各高校中实行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任。
一、创新与创新能力的涵义
(一)创新的涵义
创新起源于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编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一种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
(二)创新能力的涵义
创新能力是指对事物怀疑、批判以及调查的能力。是研究者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在各种实践活动(如技术,科学)中,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新方法、新理论或新思想的能力。
二、当前各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现状
通过调查显示,多数本科生都已经意识到创新能力是每个大学生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即创新能力是一种自然属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脱颖而出的王牌。整体而言,各高校在校大学生几乎都形成了创新意识,也有较高的科技素养,这点让社会和教育界都比较欣慰。对于大学生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同学会结合所学知识,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思索。部分大学生只代表有创新意识群体中已开始实践创新这一思想,尚不足以谈论科技创新成果。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行为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高校创新工作情况
各级高校创新工作主要表现在创新气氛的营造方面,是评判高校是否推行素质教育的标准。调查显示各级院校很支持创新工作。许多学校在教育思想上已发生了转变,不再把“教育者”单纯的视为教育对象,而是看做发展的主体。不少学校积极精心打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各种学术成果展览,奖励发明创造的先进个人,是多数推行素质教育,激励学生创新的主要措施。专业前沿知识也是授课内容的一部分,这有利于学生吸收学科前沿,阔开视野,准确把握专业动态。
三、与创新能力紧密相连的三系统
(一)创新能力时间系统
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其包括很多方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完整的知识结构,敏捷的创新思维能力,较高的智力水平,完整的人格,强烈的好奇心和喜欢钻研的爱好,还有较好的表达能力与实践素质。因而创新能力是思维,实践,钻研探索的完美组合。目前,独立思考,批判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利用,都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受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逻辑序列,两者相结合就构成了创新能力的时间系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打破人云亦云的模式。历练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批判思维。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意识到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课本知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广阔的视野是创新能力的根基。大学生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用一颗发现的眼睛去发现新问题并合理的解决它。团队协作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彼此间取长补短,使创新工作更容易开展。
(二)创新能力的空间系统
大学生自入校以后就进入了具体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要生活三四年。他们会经常与这个空间中的其他成员(领导者、教师、办公室人员)打交道。这就构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因而高校应该积极构建高校空间,推进创新工作。首先,高校应动员所有成员,树立“全员创新”的理念。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创新教育仅仅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一些学校为了避免麻烦,甚至不愿意创新,把创新当做口号来点缀学校的门面。只有领导者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以榜样的身份以身作则,把创新纳入教育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创新方法,才能推进创新进程,引领全体成员走上创新之路,营造好的创新氛围,激励人心。学校要改变管理制度,制定与创新教育相呼应的管理与制度。就目前情况而言,很多学校的管理制度还没有与创新结合起来,因而不能很好的发挥制度的激励与引导作用。然而也有少数学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如有一些学校实行弹性学分制。最后各个学校还要建设与创新精神相吻合的校园文化。这需要所有的成员的共同努力,将学校建设成创新品质的高校。因而不管是领导者还是学生都要为构建一个良好创新能力空间系统而努力。
(三)创新能力的教学系统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因而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教育系统。其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设置方面。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单调和狭窄,专业与专业之间有着一定的界限,阻碍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因而各个高校必须对课程设置采取措施,拓宽专业路径,走通才教育之路,注意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调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幅度。第二个方面是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学校应将这种创新思想列入教材。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也瞬息万变,折旧率也大大提高。因此,关注教材建设,及时更改教材内容,为学生输送新鲜血液迫在眉睫。第三个方是教学方法。高校要改变这一模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放飞灵魂,提高动手能力,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考试模式。传统的骄傲与模式是以应试为主,不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地变革,革新在不断地进行。因而教育部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是叫学生如何学习。因而个学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注重课本知识到实际问题的运用的转变,让学生灵活的掌握学习要点,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应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的角度出发,将教育目标转变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改变与创新人才培养这个宏伟目标不相符的音符,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新观念。此外还要将课本知识渗透到生活,工作方面。
(二)搭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本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石,广泛的理论知识是创新能力的保证。单一的专业知识很难满足要求,因而个高校要改变“少而精”的观念,传承基础教育,拓宽其外延,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三)革新教育模式
要创新,必须有创新意识,有创新氛围。因此学校要把致力于授课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采用启发式和探讨式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朝创新方面努力。
[1]高宝立.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3,(4).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人民出版社,1997.36.
[3]罗三桂.浅谈工科教学计划的优化[J].江苏高教,2000。(4).
[4]李文喜,李存岭.传统教学评价: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桎梏[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