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学庵笔记》中的蜀地情怀

2011-08-15花志红

山花 2011年14期
关键词:剑南蜀地诗稿

花志红

在陆游一生之中,乾道六年(1170年)二月入蜀任夔州通判(今重庆奉节)至淳熙五年(1178年)奉诏回朝出蜀的八年巴蜀生活,给陆游留下深刻的记忆。在离开蜀地的三十年间,绵绵的蜀地情怀萦绕不断,正如陆子虡所说:“然心固未尝一日忘蜀也,其形于歌诗,盖可考矣。是以题其平生所为诗卷曰《剑南诗稿》,以见其志焉。”[1]这种蜀地情怀不仅是在他的诗歌当中一唱三叹,在晚年退居故乡山阴所作的笔记散文《老学庵笔记》中也表现得甚为明显。

一、《老学庵笔记》中的蜀地风土民情

陆游对蜀地的风土民情充满深情厚爱,他“西泝僰道,乐其风土,有终焉之志。……尝为子虡等言:‘蜀风俗厚,古今类多名人,苟居之,后世子孙宜有兴者。’”[1]《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许多蜀地的风土民情,展示了蜀地生动淳朴的民俗画卷。

其一,蜀地民风。

药市,是买卖药材的集会,蜀地逢药市之时,热闹非凡,《宋史·地理志》就有记载:“其所获多为遨游之费,踏青、药市之集尤盛焉,动至连月。”[2]《老学庵笔记》卷六记载了成都药市的情景:“成都药市以玉局化为最盛,用九月九日。”[3](p80)

浣花遨游,是纪念浣花佑圣夫人诞日成都官民举行的盛大宴游活动。陆游多次参加浣花遨游,《老学庵笔记》卷八曰:“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宴于杜子美草堂沧浪亭。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最盛于他时。予客蜀数年,屡赴此集,未尝不晴。蜀人云:‘虽戴白之老,未尝见浣花日雨也。’”[3](p108)

其二,蜀地民情。

《老学庵笔记》中记有蜀地百姓的生活情态。

蜀人食井盐:四川荣州井盐丰富,陆游摄知荣州期间,目睹了用竹筒从盐井中汲盐水熬盐的方法,写下《入荣州境》,[4](p497)诗中“长筒吸井熬雪霜,辘轳咿哑官道傍”两句,写了荣州沿途可见辘轳咿哑,长筒汲水,熬煮成霜雪般洁白的食盐的情形。《晚登横溪阁》中写道:“卖蔬市近还家早,煮井人忙下麦迟”诗下自注:“荣多盐井,秋冬收薪茅取急。”[4](p506)《老学庵笔记》卷五记有荣州盐井的情况:“蜀食井盐,如仙井大宁犹是大穴,若荣州则井绝小,仅容一竹筒,真海眼也。”[3](p67)

《老学庵笔记》卷一有蜀人柴薪形状的有趣记载:“蜀人爨薪,皆短而粗,束缚齐密,状如大饼餤。不可遽烧,必以斧破之,至有以斧柴为业者。”[3](p12)

蜀中竹炭:“北方多石炭,南方多木炭,而蜀又有竹炭,烧巨竹为之,易然无烟耐久,亦奇物。邛州出铁,烹炼利于竹炭,皆用牛车载以入城,予亲见之。”[3](p12)

妇女乘犊车出行:“成都诸名族妇女,出入皆乘犊车。惟城北郭氏车最鲜华,为一城之冠,谓之‘郭家车子’。江渎庙西厢有壁画犊车,庙祝指以示予曰:‘此郭家车子也。’”[3](p24)

成都士大夫生活情形:“成都士大夫家法严。席帽行范氏,自先世贫而未仕,则卖白龙丸,一日得官,止不复卖。城北郭氏卖豉亦然。皆不肯为市井商贾,或举货营利之事。又士人家子弟,无贫富皆着芦心布衣,红勒帛狭如一指大,稍异此则共嘲笑,以为非士流也。”[3](p113)

其三,蜀地方言。

陆游客居蜀地,对蜀地方言了熟于心。

“蜀人见人物之可夸者,则曰‘呜呼’,可鄙者,则曰‘噫嘻’。”[3](p100)

《老学庵笔记》中还以先贤的诗歌为证,谈及蜀方言的情形:

“鲁直在戎州,作乐府曰:‘老子平生,江南江北,爱听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予在蜀见其稿。今俗本改‘笛’为‘曲’以协韵,非也。然亦疑‘笛’字太不入韵,及居蜀久,习其语音,乃知泸戎间谓笛为‘独’。故鲁直得借用,亦因以戏之耳。”[3](p16)

这里讲了时人不知蜀方言,为了协韵,将黄庭坚诗句中的“笛”字改为“曲”字,却不料弄巧成拙。

陆游利用蜀方言解释了苏轼《牡丹诗》中“翠”为“鲜明”的意思,花蕊夫人《宫词》中“泥窗”之意为糊窗:“东坡《牡丹诗》云:‘一朵妖红翠欲流。’初不晓‘翠欲流’为何语。及游成都,过木行街,有大署市肆曰:‘郭家鲜翠红紫铺。’问土人,乃知蜀语鲜翠犹言鲜明也。东坡盖用乡语云。蜀人又谓糊窗曰‘泥窗’,花蕊夫人《宫词》云:‘红锦泥窗绕四廊。’非曾游蜀,亦所不解。”[3](p102)

二、《老学庵笔记》中的蜀地古迹

1.杜甫草堂

陆游与杜甫虽处在不同的时代,但在经历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有着相似的遭遇和抱负,因而杜甫是陆游巴蜀生活期间的精神支柱和旷世知音。在蜀中生活八年的他处处寻找杜甫遗踪,缅怀杜甫。他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杜少陵在成都有两草堂,一在万里桥之西,一在浣花,皆见于诗中。万里桥故迹湮没不可见,或云房季可园是也。”[3](p12)

淳熙四年(1177年),陆游在成都参谒完杜甫草堂,写了一首《草堂拜少陵遗像》:“清江抱孤村,杜子昔所馆。虚堂尘不扫,小径门可款。公诗岂纸上,遗句处处满。人皆欲拾取,志大才苦短。计公客此时,一饱得亦罕。厄穷端有自,宁独坐房琯?至今壁间像,朱绶意萧散。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算?”[4](p723)杜甫成都故宅唐后已不存,北宋元丰年间,重建茅屋,立祠纪念,称“杜甫草堂”,随着杜甫名声在宋代的提高,草堂更成为成都之名胜。这首诗竭力称颂杜甫高尚的品格和影响深远的诗歌创作。面对自己崇拜的诗人的遗像,陆游同情杜甫活着时的艰难遭际,相信他的人格和诗歌成就必会长留天地间,“公诗岂纸上,遗句处处满”。

2.鹄鸣山

陆游到大邑行游期间,曾与蜀州教授吕周辅在鹄鸣山中寻仙访道。有《夜宿鹄鸣山》及《九月三日同吕周辅教授游大邑诸山》记其事。陆游诗集的自注中,有两处提到鹄鸣山,一在《夜宿鹄鸣山》诗里自注“山盖张天师学道之地,事与史合”;另一在《书寓舍璧》注:“鹄鸣一名鹤鸣,在邛之大邑县”。《老学庵笔记》卷六说:“予游大邑鹤鸣观,所谓张天师鹄鸣化也。”[3](p78)陆游在诗中的自注是经过他认真核实的,足证持论的可信性。

《夜宿鹄鸣山》一诗写鹄鸣山山林幽静,令人留恋:“西游万里已关天,采药名山亦宿缘。老柏干霄如许寿,幽花泣露为谁妍?苔黏石磴扪萝上,灯耿云房扫榻眠。安得仙翁萦米术,一生留此弄寒泉。”[4](p458)

3.剑门关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春,陆游被四川宣抚使王炎辟为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当时王炎正在准备收复被金人占领的长安,陆游积极参加工作,通过半年的努力,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不料王炎被调回临安枢密院,陆游调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馆。这对陆游的情绪打击很大。十一月陆游携家眷由南郑赴成都,路过剑门关作诗数首,《剑门关》是其中一首:“剑门天设险,北向控函秦。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羁客垂垂老,凭高一怆神。”[4](p269)此诗写路过剑门产生“存亡终在人”的想法,以及羁客垂老、凭高怆神的感觉。

当时陆游还作有一首著名的《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程杂酒痕,远游无处不伤神。此身合是诗人末?夜雨骑驴过剑门。”[4](p269)沾满征尘衣服上夹杂着浇愁后的酒痕,山野的景象、飘洒的雨滴让自己生发“此身合是诗人末?夜雨骑驴过剑门”的辛酸和怨愤,为自己只能做一个诗人而悲哀。《老学庵笔记》中将剑门与潼关之险要进行比较:“剑门关皆石无寸土,潼关皆土无拳石,虽皆号天下险固,要之潼关不若剑门。然自秦以来,剑门亦屡颇矣,险之不可恃如此。”[3](p98)

三、《老学庵笔记》中的蜀地故交

1.上官道人

上官道人是陆游在青城山认识的一位道士。《老学庵笔记》卷一:“青城山上官道人,北人也,巢居,食松麨,年九十矣。人有谒之者,但粲然一笑耳。有所请问,则讬言病聩,一语不肯答。予尝见之于丈人观道院。忽自语养生曰:‘为国家致太平,与长生不死,皆非常人所能。然且当守国使不乱,以待奇才之出,卫生使不夭,以须异人之至。不乱不夭,皆不待异术,惟谨而已。’予大喜,从而叩之,则已复言聩矣。”[3](p12)

这里描写的上官道人,年已九十,不住屋子,在松树顶上搭一个小巢,称为“巢居”,平时只吃一些松粉,经常推托耳聋,有时装哑巴,很少与人交谈。

陆游离蜀之后与上官道人还有书信往来:“轻别青城十二年,至今客枕梦林泉。一杯松屑斋前进,两卷丹经肘后传。欲与公为尘外侣,几时身上峡中船?世间牛蚁何劳问,输与云窗一粲然。”(《蜀使归寄青城上官道人》)[4](p1485)他还回忆了与上官结识的过程:“往年屡游丈人祠,上官八十如婴儿。自言少年聋不治,芝房松鬣可无饥。叩之不答但解颐,德人之容端可师。我闻学道当精思,毕世不可须臾离。公虽泯默意可知,亡羊要是缘多岐。逝从公游亦未迟,聊杖跨海寻安期。”(《予顷游青城数从上官道翁游暑中忽思其人》)[4](p3976)

2.师伯浑

陆游在成都到嘉州的途中与师伯浑相识。师伯浑是当时的一位名士兼隐士,也是一位怀才不遇、屡遭排挤的有志之士,与陆游志趣相投,数日晤谈,遂为莫逆之交。乾道九年,陆游摄知嘉州事,路经眉州,始识师伯浑。淳熙元年春,陆游离嘉州,浑甫饯之青衣江上。后四年,浑甫卒。

《老学庵笔记》卷三:“师浑甫本名某,字浑甫。既拔解,志高退,不赴省试;其弟乃冒其名以行,不以告浑甫也。俄遂登第,浑甫因以字为名,而字伯浑,人人尽知之”[3](p35)

与师伯浑分别之后,陆游常常思念这位好友,《剑南诗稿》卷十有《山中观残菊追怀眉山师伯浑》,又有词作《夜游宫》寄给他:“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自注:‘记梦寄师伯浑,’[5](p61)词中将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平生抱负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一并倾诉给老友听。

陆游的《感旧》(其二)记下了推荐师伯浑给范成大未果一事:“君不见蜀师浑甫字伯浑,半生高卧蟇颐村。”自注:“范至能帅成都,欲以遗逸起之。幕客有沮之者,遂不果。”[4](p2442)

3.宇文袞臣

宇文绍奕,字卷臣,一作袞臣,广都人。是陆游在蜀中相识的朋友。《剑南诗稿》卷七有陆游淳熙三年于成都所作《遣兴》诗,中有“一尊尚有临邛酒,却为无忧得细倾”之语,自注曰:“邛州宇文吏部饷酒绝佳。”[4](p605)

淳熙四年八月陆游送范成大后,游邛州,作十日之留,时知州为宇文袞臣,两人再次相聚。《剑南诗稿》卷八有《次韵使君吏部见赠时欲游鹤山以雨止》、《山中小雨得宇文使君简问尝见张仙翁乎戏作一绝》、《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诸诗。《老学庵笔记》卷六也记有邛州游览之时,宇文袞臣约饭一事:“予游邛州天庆观……予是日迫赴太守宇文袞臣约饭。”[3](p78)

淳熙五年春,宇文袞臣去任后至成都,春暮两人相会,有词唱和,陆游词集中有《好事近》(次宇文卷臣韵)一首。庆元六年陆游怀念宇文袞臣写下《宇文袞臣吏部予在蜀日与之游至厚契阔死生二十年矣庚申三月忽梦相从如平生怆然有赋》一诗,用“英姿爽气宇邛州,虽古人中岂易求”[4](p2671)来赞颂这位已故的老友。

4.张真甫

《老学庵笔记》卷六曰:“张真甫舍人,广汉人,为成都帅,盖本朝得蜀以来所未有也。……真甫名震。”[3](p82)《剑南诗稿》卷一有《寄张真甫舍人》诗二首。诗下题解:“张震,字真父,广汉人……孝宗即位,震曾论以内侍提举御前军器所之非,又论小人紊乱之失。由中书舍人除敷文阁待制,知绍兴府。震力辞,改知夔州。为政以利民泽物为先,曾修补大晟乐及忠武侯祠,论夔路造舟载川路纲马之不可。后知成都府,卒于官。”[4](p69)《寄张真甫舍人》诗二首作于隆兴元年,时张震知夔州,诗句中有“万里夔州守,中朝禁省臣”之句,并对其爱国的热情由衷赞叹“逢时身鼎贵,忧国鬓先疎”。淳熙元年,陆游摄知荣州事,时张震在成都,陆游有词《好事近》寄予张震,表达对故人的思念,有“烦问剑南消息”之语。[5](p48)

八年的蜀中生活丰富了陆游的人生,也丰富了他的创作。《老学庵笔记》中有关蜀地的记载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总的来说,对蜀的追忆和眷念伴随着陆游的一生。

注释:

[1]陆游撰,钱钟联校注:《剑南诗稿江州刊本陆子虡跋》,《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545页。

[2]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第2230页。

[3]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4]陆游撰,钱钟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陆游著,夏承焘笺注:《放翁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猜你喜欢

剑南蜀地诗稿
“七曲山杯”《剑南文学》2023 年四川青年作家作品专刊暨“文典星奖”征稿评选启事
校园诗稿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张剑南艺术作品欣赏
校园诗稿
校园诗稿
郑《剑南诗轴》
“四川农信杯”《剑南文学》第五届年度(2015-2016)优秀作品奖隆重颁奖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
追寻小平足迹: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地灵人杰蜀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