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

2011-08-15郭佳颖

山花 2011年16期
关键词:苦旅余秋雨文人

郭佳颖

在当代的作家中,余秋雨无疑是非常独特的一位,集“艺术理论家、中化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于一身。因此,他能以文化的心灵感悟历史,又能从史家的立场反观文化。他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作至今,其中,最能体现其特性、影响力最大、最受读者欢迎的当属《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主要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题材独特、思想深邃、视角敏锐。作者寄情山水名胜,追怀和反思中国古代文化,从而探询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

余秋雨的“苦旅”具有多层次的含义。首先仅从字面意思理解是作者风尘仆仆走访一处处人文山水,在艰辛中也有了不少苦涩的感想。然而更深层次的话可分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余秋雨作为一个现代文人,这一次旅途是他本人对于人类的生命,以及文化走向的问题,慢慢感悟的心路的辛酸历程;二是这一旅程不仅仅是余秋雨本身的旅程,还是中国文化的旅程。我们中国文化在历史的漫长道路中已跋涉了数千年。其间的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岂是一言可以道尽。而这历史的重担,中国文化能否承担下去,所以这个旅程也是一段“苦旅”。在《文化苦旅》中,起点和终点不止于地域和空间,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他以开阔的视野,冷静独到地对历史进行反省,关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兴衰对中国文人心理历程的影响过程,在祖国各地的历史遗迹和山水中间找寻人类的精神内涵,而且他考察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从而全面地揭示文化的发展和兴衰。所以他是文化的而不是山水的旅行。这种旅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苦旅”,是为在他心中澎湃的忍怒寻找实在的寄托。

余秋雨本身便是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和探索了多年的学者,他认为历史文化资源对文化人格的影响和养成至关重要。所以他所努力探寻那些曾经造就了他文化人格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只有这些才会引起他的遐想和思考。他认为历史是文人一种无法摆脱的背景,一种无法抵抗的遗传。而文化历史仅仅从今天发生的文化事实中寻找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历史的长河中去寻访真相。所以余秋雨走出书斋去旅行是为了和历史、文化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探索历史、文化和文人三者之间的联系。因此,他的散文便与一般的游记散文只是描写景物的外在景观大不相同。所以余秋雨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对他的精神构造产生过影响。其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余秋雨的散文所涉及的内容是人文山水,他主要是关注山水背后的人文和历史。他描述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各种表现手法重新叙述历史故事,通常采用通俗性词语、口语性的句子、生活化的语言、简单平实的话语,给人亲切的感觉,而不会像史书所使用的语言那样使人产生疏离感。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截取了多层面的生活真实与历史真实作为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国内到国外,山水风物,无一不可入题。在《十万进士》中,他把中国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下的病态人格进行了深刻透析,尤其是他看到了科举制度给中国带来为数可观的文化大师的同时也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的噩梦,以及导致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急遽退化。对于那个在西湖边看似大彻大悟、隐逸超脱的林和靖,余秋雨先生认为是不值得称赞的,因为这种自卫和自慰,会导致群体文化人格的日趋黯淡,“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在《道士塔》中余秋雨既感叹了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史,也批判了愚昧无知的中国道士乃至一切卖国者,更有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无端被毁的悲哀。中间提及,外国侵略者从我国敦煌艺术宝库内盗取了大量珍贵资料,以致中国学者为了进行研究而不得不从外国买回文献胶卷的残酷事实,部分国人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弃国家利益于不顾,把我国重要的文化宝藏低价卖给外国人,他由此联想到了整个民族,在那里,余秋雨的痛苦从情感上转移到思想上,他在对个人的批判的基础上,升华到了对整个民族文化的无奈感叹和对古代中国腐败官僚的沉重批判。与此同时,余秋雨对莫高窟的灿烂艺术,又有着深切的热情,“它们为观看者而存在,期待着仰望的人群。”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此起彼伏,显示出中国学者特有的文化心态和生存心态,正因为如此,他才感到“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的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在《洞庭一角》中,余秋雨述及“贬官文化”及“文化遗迹”,于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人们千百年歌颂的范仲淹之余,还写了三醉亭、君山岛、柳毅井以及娥皇、女英墓,以及1987年农历五月初一新闻中的乌龟,神奇地年年定时从湖海爬回农舍有灵性般地与曾有恩于它的农民以神交流这一奇事,从不同层面展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与无限,在这里出其不意地阐发了他的人生宇宙观:“应当理会古人对神奇事端作出的想象,说不定,这种想象蕴涵着更深层的真实。”“这样的多元,这样的无限,才值得来活一活。”如此人生意义也真可谓突发奇想,引人玩味。

在《贵池傩》中对贵池山区的傩舞、傩戏情况作了介绍,并展露了我国历史上曾经盛行过的一种文化风俗,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明侧面,并将我们引向该如何传承发展文化遗产的思考。现实中我们对待文化遗产习惯于盲目崇拜,甚至是全盘吸收和全盘复古,像傩舞展示其人类初级阶段原始生命力的舞蹈,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初始阶段的精神状态,但它本身就包含了浓厚的迷信因素,这与现代文明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当然,余秋雨既批评了右倾路线的全盘否定政策,也批评了现在个别人全盘肯定、全盘接受的复古主义。认为对于传统文化遗产,我们既要追索内心古老的灵魂,也要持有科学理性的辩证态度。

《西湖梦》一文将山水风物的文化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有“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跻身湖滨安息,世代张扬着治国平天下的教义”,有西湖的白堤和苏堤,“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白堤和苏堤是地道的儒家“在其位,谋其政”思想的物化,余秋雨的评价也是恰到好处的:“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这前句话当然是给白堤、苏堤以很高褒扬;后句话则意味深长,它深刻地道出中国文人的聪明才智,受制于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才不得尽其用,他们的文化价值远不只有物化的白堤、苏堤,他们本该在更大意义上光大一代民族精神,而他们却别无选择。通过《西湖梦》,他对中国文化中人格的复杂性进行了比照性梳理,尽可能全面地再认识,在批判中呼唤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

在《柳侯祠》中余秋雨先生又以其灵魂之笔为人们勾画出了一部中国传统知识精英的个人命运史和高尚文化人格追索历程:被贬永州十年的灾难使柳宗元“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然对话。”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写出了凝聚着高峰性构建的《永州八记》等,昭示了中国文人在远离政治旋涡的喧嚣气息之后,反能获得一份相对的宁静,思考生命的真正意蕴,获得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见解,从而使生命得到升华,发散出强健持久的人格力量。十年后的再遭贬谪使柳宗元显示出更为难能可贵的优秀文人的文化人格:没有被环境所压服,却相反发出了特有的光彩。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使冷峻的文化史瞬时拥有了生命,显现了如下特点:

1.自然背景下呈现出的厚重的人文气息。余秋雨不仅仅用眼睛来观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在他心目中,山水仿佛都有了灵性,成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老人,在这个社会已经逐渐物质化的时代,余秋雨寻找到了自然与人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完美结合。余秋雨对祖国历史名胜情有独钟,专门对其进行苦旅,不但有中国文人的几分雅气,而且能体现出他作为当代学者的纯情和执著。

2.历史背景下突出的独特审美心理。纵观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其中的抒写内容多与历史有关,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审美观,一种从过去的岁月中寻找自己与发现现实的过程。余秋雨之于历史的回忆与追踪,其中虽有提供“借鉴”或者启示的镜子意味,但也包括了感悟某种相当浓郁的展示人生或命运的情思气息。在这里,历史的回味与追踪,只是一处传达心灵感受的博大场所,只是文化精神、传统气韵以及种种与社会与人生与命运相关的意蕴体现的一个媒介。

3.人生背景下显出的无限沧桑和慧悟。《文化苦旅》应该是余秋雨在读书理论之中引发的对祖国山河的一种向往,在其中所表现的历史苍茫感,对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的身世忧患感源于一种生命博大而坎坷的感叹。

4.哲学背景下显露的审美情趣。我们看到余秋雨对本民族审美经验的认同趋向于“宁静”、“宁谧”和“实在”。因为他深知人生不论如何喧嚣、奇瑰,最终总要走向平缓和实在,而这也是中华传统艺术心理中对“苦行”的推重,艺术是精神净化的升华,必以苦行而达到内心充实。

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和大散文,其独特的地方便是作品赋予其中的不是个人的恩恩怨怨或小情小调,而是一种气势磅礴的深沉悠远的民族之情,敦煌、阳关、避暑山庄、宁古塔、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天柱山、苏州等这一个个历史遗迹,都笼罩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意绪,漂浮着古代文化人那苦难的生命情丝,灿烂辉煌的山水文化风景背后,掩映着的原是一个个让人倍感沉重的苦难灵魂。他纵横古今,领引读者探索历史、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因由所在。他努力地寻求中国文化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向自立,他的文章处处包含着对中国古代文人命运的思考,彰显着对中国文明未来走向的关注。

[1]王新菊.浅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人格[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2]贺永芳.余秋雨《文化苦旅》简评[J].作家杂志,2010,(6).

[3]李惠芳.试论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蒋磊.卑微的旁观者[J].作文世界.

猜你喜欢

苦旅余秋雨文人
余秋雨投其所好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文人与酒
余秋雨投其所好
文人吃蛙
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读书实践收获(3)
〈홀로 한가롭게 거닐다(獨自閑行)〉풍부한 인간성과 본성의 지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