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的生存坐标
2011-08-15屈中正
屈中正
自从2004年《文艺报》第3期刊登了中南大学欧阳友权先生《人民文学,重新出发》一文以来,人民文学再次成为文艺界争鸣的一大亮点。在我国全面建设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人民审美情趣的多元化,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快餐的出现,影视和互联网络等媒体在人民生活中的强势登陆,人民文学遭遇了事实上的边缘化。本人认为,作为一种成为文学主流话语的人民文学遭遇今天的疲软状况,其深层原因应该从人民文学植根的土壤中去寻找。这就是人民文学的导向问题,因为人民文学不仅仅是教育人民的文学,她应该有多方面的审美情趣,能给予人民多维的审美视野,人民文学要为人民所喜爱,其表现形式应该是多元的。
首先,重新出发的人民文学应该找回自己的坐标。本来,文学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从文学的功用来看,我们的先贤孔子就充分认识到文学具有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知识学习作用,她应该是百花竟放的。就人民文学自身而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而言,文学的教化功能也仅仅是一个方面,况且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把人民文学看作是一种政治教育的工具,人民文学的冷遇是必然的。这需要理解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人民文学所表现的“人民”的定位。事实上,“人民”一词既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也是一个阶级性、政治性的概念。因此,对人民的定义应该是一个历时性的,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国度,人民的定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定义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和个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即最广大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的主体。《辞海》对人民的解释是“人民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综上两种概念,人民这个概念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有大众化,也有分众化,从这两个意义来看,人民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人民文学所要做的是为绝大多数的那一部分立命、代言。在当今的中国,人民文学要自愈自己的“软骨症”,就是应该为那些创造我国GDP高速度增长的最广大劳动群,即普通工人、农民、下岗职工、打工兄妹精神产品,表现他们的生活。
其二,人民文学所应表现的内容。文学作为人学,“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人文美学,人伦关系、人化美学、人学美学。”。人民文学需要美学地关注人的生存世界。在我国,重新上路的人民文学,要找回自己的原点,在内容上需要表现的主题是前述的大部分人民的生存状况,他们的审美需要。这里面需要区分两个概念问题,一是人民所喜欢的并不全是人民文学。在西方文论中,有人认为作为大众文化,它具有煽情、浅白、过度、陈词滥调的特征,这里过渡指的是意义挣脱控制,挣脱意识形态表现规范的控制,或者是任何特定文本的要求,如果按此说来,媚俗大众,迎合时尚在一定程度上深受人民的欢迎,但这样的文学未必是人民文学。二是倡导文学与政治离婚,奉行绝对言论自由的文本,不是人民文学。在当前,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来说,人民文学在表现内容上应该在党的政策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
其三,人民文学的表现形式。一谈到文学有人就会想到文本应该是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完整的和自足的客体,值得尊重和保存的,大学博物馆和艺术馆都是这样文本的收藏者。如此看来,有的文艺批评家认为,写人民文学的文本是贫乏的。其实要解读人民文学的文本是复杂的,从它的表现形式来说,可以是技术高巧的是阳春白雪,可以是明白晓畅的下里巴人,前者如鲁迅表现国民劣根性的《阿Q正传》,后者如表现普通人生活的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人民文学人表现形式上应是将人民的内容感受和动机巨细无疑地告诉他的读者,把一部分文学“失语”的人民的内心世界张扬出来,为人民立言,比如《中国农民调查》。
其次,人民文学呼唤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土壤。
有人认为,文学既然有教育功能,而教育可归为伦理,又可以归为政治教化,人民文学如果是单纯教育人民的话,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文本商品化,没有人会花钱买这样的教育了。据统计,今年来,我国所发表的文学作品中,写工人与农民的题材的近占作品总数的4%左右,这不符合人民文学所拥有的地位,即原因在于,人民文学的生存空间,从出版来看,出版界要关注人民的题材,从文本生产来看,作家要写人民的题材,要采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不是单纯的说教。从作品的评价来看,人民文学应该有自己的位置,据统计,近年来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真正属于人民文学中也只有《平凡的世界》《芙蓉镇》等寥寥几部。
有人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既然是一种艺术,她应该是属于“雅”的范畴,应该承担教育人民的重任,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民文学呼唤的人民文学不是政治教科书,不只是教育人民的文学。虽然文学具有教育功能,早在先秦,孔子就文学的社会作用从“诗化”观点出发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其中的怨就是就文学的干预现实,批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的而言的,诚然,由于上千年的封建社会的传统的影响,我国人民还保留自私自利、仇富、麻木不仁的不良习惯,但主流是热爱生活、诚实厚道的,作为文学要表现的主题应该是人民的真实生活,人民的苦乐情趣,文学的教育作用只能寓于它的美育作用之中。即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激发人的精神,让人民从中享受一种美。
再次,人民文学的表现载体应该多元化。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行为特征、互动规则和思想意识的新型网络文化的诞生将极大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与节奏。人民文学要变成人民真正喜爱的文学在表现载体上要做好继承与创新两手文章。一方面人民文学要继续寻求与传统媒介的嫁接,比如与电影、电视、相声、小品艺术的联姻。实现文本创作的影视、相声、小品、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等二次创作,用人民喜爱的方式把人民文学的内涵多方面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人民文学要寻求与新传媒的嫁接。自1994年4月我国作为第71个国家正式接入互联网后,网络象人体的血液一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到现在人民越来越与网络密不可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4次公布的数据,截止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为8700万,联网计算机3630万台。网络使人民理想的精神境界在网络社区中体现。人民文学可通过与网络的连接,实现超文本创作,建立网上文学社区等方式实行双向互动,让读者直接反映他们的心声。这样,人民文学才能常写常新的。
人民文学遭遇当前的失语状况,不单是这些。作为真正的人民艺术家,文章千古事,对于人民文学的生存这样的命题,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艺术的理念和相应的感性形式相结合就构成不同类型的艺术”。在现代这样的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今天,我想,人民文学终究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感性表现形式,人民文学终究应该是一个鲜活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