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尚人造皮草
2011-08-15李晓蓉
■ 罗 甘 张 静 李晓蓉
人造皮草的发展历史很短暂,但是发展十分的迅速。它作为环保型材料有的独特性能和很强的经济潜力,所以被许多的时尚设计师运用。未来的人造皮草会有更大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各种功能的人造皮草也会随之诞生,而人造皮草的市场也会越来越广泛。
一、人造皮草的简述
1.什么是人造皮草。人造毛皮其外观类似动物的毛皮,由底布和表面绒毛两部分组成,底布为梭织或针织织物,绒毛通常分为两层,外层是光亮粗直的针毛,内层是细密柔软的短绒,也有将纤维做成卷以仿羊羔毛外观。
2.人造皮草的种类。人造毛皮按照构造方式可分为针织毛皮,梭织毛皮以及卷毛皮。
针织人造毛皮是在针织机上采用长毛绒组织织成的,长毛绒组织是在纬平针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通常用腈纶、氯纶、粘胶等做起毛纱,以涤纶,锦纶或棉纱做地纱,纤维的一部分同地纱编制成圈,而纤维的端头突出在针织物的表面形成毛绒。针织毛皮一般是利用纤维直接喂入而形成的人造毛皮,绒毛的高度一般为3cm~15cm。
人造卷毛皮是将毛被卷成仿羊羔皮的外观,用粘胶法和化学纤维热收缩定型法制成。毛色主要以黑白色为主,表面会形成天然的花绺花弯,具有独特的风格,柔软轻便,人造卷毛皮有很好的光泽感,弹性,保暖性和透气性,不易腐蚀,易保养。
3.人造皮草与天然皮草的区别。天然毛皮是由毛板和皮板构成,毛板又分为底绒毛和枪毛构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虽然各种毛皮种类不同,但基本结构相似。
人造毛皮与天然毛皮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造皮草的底布是针织或梭织织物;人造毛皮的毛根和毛尖一样粗细,而天然毛皮的毛根粗于毛尖;人造毛皮比天然毛皮要轻得多;人造毛皮遇火时呈现出化学纤维燃烧时的现象,而天然毛皮遇火时呈现出天然蛋白质纤维的燃烧现象。
4.人造皮草的中国发展现状。环保的时尚概念不断深入人心,与动物皮草同样具有高贵气质的仿皮草材质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本土设计师们开始关注将人造皮草融入时尚文化。东华大学服装学院与服装研究中心合作的06/07秋冬时装精品发布会上,模特身穿的所有皮草服装均是以仿皮草制成,充分的展现环保主题。
现如今人造皮草的优越性开始超过了天然皮草,因此在成衣制作中人造皮草也深入其中。近年来冬季的新款服饰发布会多以人造皮草为装饰,还有更多的休闲品牌用人造皮草做为装饰物,人造皮草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在力。
二、人造皮草带来的服装新市场
1.材料的新市场。第一种是皮革触感织物,皮革触感织物是一种新型尼龙织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触感类似优质皮革。此织物使用尼龙纤维制成,且含量是普通尼龙纤维的三倍。
第二种是超细纤维仿真革,其外观最似天然皮革,并具有天然皮革的诸多优点,且极易加工,极易上色,色彩鲜艳度高。而在丰满度、柔软度、剥离力、耐久性等性能上又优于传统的聚氨酯合成革。
2.款式的新市场。Alexander Wang和Ohne Titel在他们的2010秋冬系列中是将皮草款式做的轻盈,将真假皮草混合拼贴,模糊了天然皮草和仿皮草的概念,款式时尚前卫。
由于自身的制约,天然皮草的款式分割线是必不可少的,而人造皮草则不受此限制,它可以任意的造型。突破传统的设计思维模式,对服装的原有造型、款式等进行大胆改造,把服装原有结构分解拆散,然后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在新科技、新工艺的辅助下,人造皮草皮草用崭新的视触觉感受诠释了它的魅力。
三、人造皮草的未来时代
1.未来的新功能材质。当今世界是高创意和高科技的融合,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和自然环境变化的需求,各种特殊功能的服装材料渐渐产生。现已有高抗紫外线的人造皮草材料问世。人造皮草相对天然皮草具有更好的可改造性功能,在加工和二次改造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更多的设计师会将目光定在具有新型功能的人造皮草材质上。
2.未来新领域。人造皮草并不是一开始就用于服装材质行业,而是被用于工业产品,汽车等。从全毛的大衣到毛边饰物,再到各种服饰配件,人造皮草几乎席卷整个服装领域,在未来的发展中人造皮草会席卷整个时尚领域甚至进入奢侈品的行列。
手表,汽车,珠宝,电子产品,这些一向是被时尚界人士不断追求的奢侈品。人造皮草可谓是服装材料上的新奢侈品,在未来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人造皮草做成的表带、表盘,豪华首饰以及装饰的电子产品,精致的材质,巧妙地构思,看似廉价的原材料产生奢华的效果,人造皮草正是具有这样的作用力。
四、总结
人造皮草的产生让皮草服饰增加了一个新的概念和领域。在皮草受到争议的时候,人造皮草的魅力正是在不拒绝皮草的同时,时尚有了多个方向进行。同时由于它的低成本,使它显得更加的平民化,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可以轻松的拥有它,广大的消费群体让经销商看到它的未来市场形势。
[1]刁梅.毛皮与毛皮服装创新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张可辛.服装材料学[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3]王府梅.服装面料的性能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