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刍议“宋江阵”非遗保护

2011-08-15王志鲲

群文天地 2011年23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武术

■ 王志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一个民族精神的DNA。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的文化生态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许多国家独特的、蕴涵着民族精神家园、承载着民族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作为海西建设的一个新的亮点,厦门跨越发展的一个新区,建区八年来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作为翔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翔安的文化也得到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各项非遗项目随着新区大开发大建设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及挑战,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下面就以厦门市翔安区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宋江阵”为例进行浅析。

一、宋江阵的历史渊源与现状分析

“宋江阵”的形成产生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

明朝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政,朝政腐败,百姓民不聊生,匪盗四起,和日本浪人结成武装海盗集团,向我国沿海地区窜犯侵扰。当时闽、浙两地海防极为薄弱,故倭患最为激烈。据同安(翔安区2003年10月建区,建区前是同安县的一部分)县志记载,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至穆宗隆庆三年(1548-1569)这120余年中,同安军民抗倭斗争从未间断过。同安县城曾遭受倭寇攻城六次,破城焚劫三次,沿海渔村和古道隘口山村更是惨遭洗劫,苦不堪言。如此长期、频繁的侵扰,在闽、浙沿海各县亦屈罕见。尽管明朝廷腐败无能,但地方上守土官兵及受难民众,都富有抗敌爱国精神,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历任县令、参将武官亲率官军,主动出击,同时依靠民众,坚壁清野。“旬月之间,筑堡百十有余,连以十、五之法,为社百有六十,相助守望。组织乡民立寨结社,阻击倭寇。至今,同安地区有‘堡’和‘寨’”的地名还有二十余处(翔安赵岗村所在地也有一山寨名叫“乌营寨”)。边远地区的渔村、山村民众也自发组织乡团,筹集武器,习武练兵布阵,守护乡土,抗击倭寇匪盗。经同安军民的奋勇抗争、合力痛击,同安的倭患终于在穆宗隆庆三年荡平。而同安民众习武健身抗暴的习俗却一直沿袭下来,并发扬光大。人们认为乡村结社、习武练兵布阵既能保护乡邻,又能使民众精诚团结,一致对外抗暴。演练时阵势威武热烈极具观赏性,为民俗节庆日增辉。同时,人们为纪念和倡导粱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精神,演练时分别扮成梁山好汉模样。所以,人们就把这种习武练兵布阵的活动形式叫做“宋江阵”、“套宋江”。历史大浪淘沙,经历三百多年,保存得比较好的“宋江阵”团队只剩翔安区的赵岗“宋江阵”了。

厦门市翔安区赵岗村地处闽南沿海,更是倭寇登陆首当其冲的掳掠之地。再加上明朝中后期朝野混乱,兵灾匪祸、姓族械斗、社会动荡不安。小盈岭附近的乌营寨山上的土匪经常下山侵扰,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官府鞭长莫及。在这样内忧外患下,村中有志之士组织乡勇练功习武,以便抵御外来入侵,保一方平安。据赵岗王氏家谱记载,赵岗村民二千多人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后代,“开闽王”王审知的嫡系子孙,自古习武成风。明末郑成功举藤牌军抗清复台,传藤牌御敌之术,赵岗村一时大兴绑藤牌御外侮之风。自此,藤牌成为赵岗习武村民的一种重要武器。当时,适逢南少林兴起,五祖拳盛行一方,赵岗村民研习五祖拳法,形成比较规范的武术套路。赵岗武术在周边地区影响力越来越大。但这个时候还仅仅是强身健体,抵御外侮的纯武术。

赵岗武术演化成为阵式,受到了梁山好汉故事的深刻影响。宋朝后,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嫉恶如仇,伸张正义的动人故事,广为流传。梁山好汉成为赵岗村民的偶像,这对赵岗武术的影响很大。后来,梁山好汉的故事在元朝话本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又经元末文学家施耐庵先生加工创作成小说《水浒传》。赵岗习武之人,开始根据《水浒传》的人物形象,武器装备,摆出“宋江阵”。将队员依其相貌、体型饰演《水浒传》的各角色人物,故称宋江阵(以108人的整体阵容,比喻36天罡,72地煞,后来,去掉72地煞,才缩小为36人)。当时,王姓家族,为纪念始祖王审知,逢阴历二月十二日,在北辰山举行盛大的庙会,“宋江阵”表演就成为一个民俗活动沿袭下来。为了提高“宋江阵”的表演水平,赵岗村民不断提高“宋江阵”武术水平,完善表演形式,经长期表演、提炼,“宋江阵”成为—门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传承至今。

赵岗村的宋江阵发展至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给本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是闽南地区古老独特的文化瑰宝。由于民俗文化长期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状态,因此其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相当脆弱。现在的宋江阵年老的师傅大都已成故人,现有队员年龄相当一部分在五十开外(他们这些人担负着家庭重任,上有老,下有小)。如今的年轻人较少问津此道,宋江阵队伍面临后继乏人的境况,加上演出用的道具、服装、鼓乐器的破损、陈旧、老化、残缺不齐,排练场地狭小不规范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着宋江阵的生存与发展,这一宝贵的民俗文化已渐渐走向消亡,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疾首的。因此,启动宋江阵民俗文化抢救工程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重组“宋江阵”的指导思想

宋江阵是农耕社会积淀和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是人民大众用心灵和双手自发创造的自娱自乐的一种民俗文化。数百年来,它积淀深厚,并与人民的生活深深凝结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宋江阵”继续发扬光大,笔者认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文艺发展的“双百”方针,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抢抓机遇,组织和动员社会共同参与,以拯救“宋江阵”这一民俗文化为契机,保护闽南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的主旋律,摒弃封建传统陋习,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添砖加瓦。

三、重组“宋江阵”的艰难过程

为了更好的抢救和保护该项目,翔安区政府非常重视,在百忙的工作中,派出专门领导负责。并经过多次考察、研究、讨论,于2005年成立了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区长、厦门演艺学校长为顾问,内厝镇镇长为团长,内厝镇党委宣传委员、内厝镇赵岗村副书记、厦门艺校舞蹈科副主任为副团长,区教文体局局长为总监,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团区委书为副总监,内厝镇副镇长、区教文体局副局长、厦门小白鹭艺术团团长助理为艺术指导的“厦门翔安赵岗宋江阵表演团”工作机构。

俗语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宋江阵”经过几百年的改变,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当人们再次意识到它的存在价值时,如果不当机立断,持之以恒,该项非遗保护工作也会半途而废,付之东流。尽管已经成立了“厦门翔安赵岗宋江阵表演团”工作机构,但工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如:2005年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如:经费不到位、年龄老化、思想认识不到位……)使得很多主力队员相继离开不练,很多重要的兵器传承后继无人,真正的赵岗宋江阵已日益萎缩。翔安区政府为了尽快抢救这一文化品牌非遗项目,在区委宣传部的积极探索下,勇于创新另辟新路依托企业作为保护和传承宋江阵的渠道,由翔安区文化中心牵头,柯依达工贸有限公司为发展基地的内厝宋江阵组织起来了,企业负责组织人员组建队伍,政府出资添置服装及相关道具,翔安区教文体负责提供武术和节目编排,并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一)制定保护目标:

1.保护“宋江阵”的表演内容,呈现原生态的表演形式。包括其武术套路、脸谱特征、阵式阵法等。

2.保护“宋江阵”的团队,鼓励各队员继续研习武术,排练阵式,将团队完整重组。

3.保护“宋江阵”现有的道具、服饰资源,调动相关老师傅加紧仿制。

(二)制定保护步骤:

1.成立表演剧团

2.拟定培训计划

3.临时训练场地整理

4.临时训练场地投入使用

5.建立“宋江阵”文化艺术档案文化研究会

6.举行首场宋江阵大型广场公益活动

7.将“宋江阵”表演纳入香山文化公园民俗文化表演中

8.建设“宋江阵”室内活动基地

9.组建年龄结构合理的,道具配备完善,表演技术精湛的“宋江阵”队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宋江阵”这一非遗项保护项目终于保留下来了,同时又负于新的重任,重新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瑰丽。

四、成果及反思

在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重视支持下,新宋江阵队伍逐渐扩大,由原来旧的52人拓展到现在的近两百人,年龄结构合理并趋向年轻化。且新宋江队的经费及人员主要依托柯依达工贸有限公司鼎力支持。这也是我区探索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新路——政府牵头,企业认养。

由于保护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管理到位。因此,新“宋江阵”成立以来已经在省内外演出及交流近百场,受到省内外观众的好评。2009年该“宋江阵”还赴台湾参加内门“宋江阵”活动,成为60年来大陆首个赴台表演的大陆“宋江阵”团队,它是光明的使者,增进了两岸人民的血脉情谊。

“宋江阵”是闽南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老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认为,既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是一个民族精神的DNA,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并势在必行的保护它。“政府牵头,企业认养”这是我们的做法,也是一条保护非遗的新路,它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也将沿着这条路继续探索下去,进一步将我区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传承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武术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武术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