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传统生存方式初步分析
2011-08-15■张玉
■ 张 玉
一个民族及其民族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特殊生存环境中通过特定的生存方式发展起来的,生存方式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特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能其他深远影响该民族的发展过程。土家族传统生存方式也不例外。本文以湘西永顺县及其双凤村土家族生存方式为研究对象,对土家族的传统生存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生物的存在方式就是生存方式。生物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与周围环境进行的不断输入和输出所凭借的条件和采取的形式就被一般地称为生存方式。人类从猿发展至今的过程,其实也是在生存方式的作用下长期演化而来。自十九世纪末以后,在现代潮流的冲击下,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小民族族群及其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存方式已残存无几,有些还出现了整个群体灭绝的危险。自十八世纪以来,湘西土家族的传统生存方式也历经改土归流、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潮流的变迁,而其中也产生出了新的文化因子。双凤村是永顺县土家族现存为数不多的古文化遗存地,被著名的民族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潘光旦先生誉为“土家第一村”。本文就双凤村土家族传统生存方式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从居住、饮食及服饰方面发生的很多的重大变迁进行调查研究。
一、双凤村概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的主要聚集地,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永顺县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部,西北与龙山、桑植搭界,东北与大庸接壤,东南与沅陵相邻,南与古丈隔酉水相望,西与保靖相连。双凤村是永顺县的一个行政村,座落在县城东南角的一座400米高的山顶上,与县城相距约25里。小村四面都是高坡,有一条羊肠小径从山脚盘旋至山顶。全村由上寨、下寨及风家湾三个寨子组成,共有96人户,325人,全村人口除少数从外地嫁入的其他民族外,均为土家族,以彭、田两姓为主,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民俗文化村之一,这里保留着土家族最原始的民族文化特点,这里的语言、习俗、建筑、民间文化等非常有特点,双凤村为确立土家族成为单一的民族提供了重要佐证。
二、土家族生存方式变迁
一个民族及其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通过特定的生存方式而发展起来的,生存方式是民族及文化的手段,是其特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该民族的发展进程会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根深甚古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生存方式。
土家族住宅建筑等级森严,土民宅在土司时期甚为简陋,没有床榻、炉灶、桌凳、堂屋之设,住宅内以“火床”为中心。改土归流后,土家族人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土司禁盖瓦令消失,烧瓦技术普遍推广,木房盖瓦者逐渐多起来。土家族房屋一般是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一般小康人家以三柱四棋为正屋,右配厢房,左配吊脚木楼。正屋中堂叫堂屋,安有神龛,是祭祀祖先办理婚丧大事之所。到二十世纪40年代,堂屋开始普遍设立,而且有了供奉祖先的香龛。二十世纪90年代,土家族人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开始修建砖混结构住房的。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土家族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双凤村土家族多数居住在高山,少数居住在坪坝。他们以包谷、小米、荞麦、豆类、薯类为主食,煮成饭或粥状食用。吃饭基本上是一日三餐,但也因时日长短和农事闲忙而异。过年时候打年粑粑,由糯米、小米、高粱、包谷等粮食做成。糯米粑粑多用作拜年礼品和准备款待来客用,杂粮粑粑是留在第二年食用的。粑粑阴干后,用凉水泡好,以免发霉,可留至次年清明前后,食用时候用油煎,香糯可口。逢过节,诸如“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节日时候,采葛蕨等叶做成粑粑,除自己食用外还可以馈赠亲友。土家族人喜欢吃辣,因土家人生活在深山之间,山泉冷冽,非辛辣不足以温胃健脾之故。常常有说“吃得辣子出得门”。土家族人还喜欢吃各种酸菜,还有用坛子腌制的酸肉、酸鱼,有这么一说“无酸菜不成席”,土家族制作各种酸菜也有特别的技术,民间传说大蔸菜是进贡皇帝的贡品。双凤村内气候温和,无严寒酷暑,雨量充沛,瓜果蔬菜种类繁多,野菜野果也很丰富。改革开放后,土家族人民的饮食水平大为改善,普遍以食用大米为主,且由多餐改为一日三餐。
古代永顺土家族服饰如何,因无遗物流传无从探索,在清雍正年代编纂的《永顺县志》上有个简略的记载:“土司时,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头巾,衣裙尽绣花边。”服饰上,男女一式的形式在改土归流后改变,男子不许再穿八幅罗裙,男女服饰悬殊很大。改土归流以后后,服饰出现了变化,男装、女装、童装逐渐区别开来。男装要头戴青丝帕或者青布帽七至九尺,包成个人字路形状。安铜扣,衣上边贴有梅花条绣有银钩。女装头包九尺至一丈二尺五寸的丝帕或青丝帕,上衣无领、滚边,向右开襟,胸面围围裙。小孩的服饰突出在帽子上,按照小孩的年龄和时令季节确定帽型。小孩的衣服上有个套兜,上面被绣着各种式样的花草。服饰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现在的服饰一般与汉族无异。
三、结语
土家族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封建土司制度推行的历史长达数百年之久,清雍正、乾隆年间,改土归流,由封建领主经济转变为封建地主经济,近代土家族地区的经济逐渐演变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经济,土家族的民族特征和民族身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近消亡。新中国的成立,党的民族政策让这个古老而神奇民族成为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而永顺县双凤村为土家族成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提供了实证,对土家族的传统生产方式研究和保护有很高的价值。
[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刘孝瑜.土家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彭林绪.土家族居住及饮食文化变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1).
[4]谭志国.土家族饮食文化功能分析[J]饮食文化研究,2006(4).
[5]阎永锋.石柱土家族民俗文化现象探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