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花意象的宗教意义

2011-08-15刘彩文

群文天地 2011年23期
关键词:道教莲花原型

■ 刘彩文

荷花不仅仅是文学意象,也是宗教意象。荷花是本土宗教道教中的“道瑞”之花;在外来宗教佛教中,荷花更是独一无二的圣物。解析荷花宗教意义、表现形态的变化,为我们认识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荷花意象

荷花,又名莲花、芙蓉、芙蕖等,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乡泽国,是一种典型的南国花卉,也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先秦时期,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已出现荷花意象;东汉之后,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荷花的佛教寓意也随之进入中土。我们观念中的荷花是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一个结合体、复合体。“一花一世界”,对荷花意象进行解析,既有助于认识中国丰富多姿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去了解中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最早进入《诗经》中的荷花原型奠定了荷花和女子之间的隐喻、类比关系,荷花比喻女子、女子比喻荷花两种模式都是以荷花、女子的视觉相似性为主要内涵。随着荷花《楚辞》原型、佛教寓意的渗入,荷花审美认识的不断发展,这两种模式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莲花是印度佛教中的重要花卉,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东汉之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土,荷花又产生了新的原型,即佛教原型意义。梁武帝《净业赋》:“外清眼境,内净心尘。不与不取,不爱不嗔。如玉有润,如竹又筠。如芙蓉之在池,若芳兰之生春。淤泥不能污其体,重昏不能覆其真。”“淤泥不能污其体”是佛教莲花原型意蕴的简明阐释。

从中唐至北宋,对荷花的审美认识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荷花的人格象征意义萌生、定型。定型的标志是周敦颐《爱莲说》的出现,荷花成为“君子”之花。“君子”拟喻的道德人格象征意义指向决定了荷花描写方式的变化。从北宋后期开始,对荷花的描写超越了六朝、唐代以来的色、态描写,而倾向于表现荷花内在的神理、神韵。

二、荷花的佛教意义

相对于《诗经》原型、《楚辞》原型,荷花的佛教寓意是外来的、后起的,但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化、世俗化,荷花的佛教寓意日益深入人心,成为荷花内涵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荷花在佛教中象征着“不染”、清净,有“不著不染”与“著而不染”两种发生途径。唐宋之际,随着佛教的变化、禅宗的兴起,荷花“不染”的发生途径呈现了从“不著不染”到“著而不染”的总体态势。到了宋代,理学家以儒解禅,对荷花的“不染”进行本体思考。荷花本身就体现了佛教贴近世俗、贴近下层的倾向和姿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荷花在文学史上的原型均有高洁之意,与佛教的莲花潜息相通。

《诗经》荷花原型奠定了荷花与女子的隐喻、类比关系。在印度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早就出现将莲花比作美人的例子,如《摩诃婆罗多》即有“目似青莲花瓣的国王”、“艳若莲花的女郎”的语句。虽然同为隐喻、类比女子,印度文学的取径却与中国文学不同,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佛经中往往借鉴印度文学中的这种比喻方式,如《佛所行赞》称赞释迦牟尼有着“如莲花的双手”和“似出于淤泥的莲花大眼”。然而,莲花在印度佛经中更具有特殊的宗教寓意。两汉之际,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莲花的佛教寓意也进入中土。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之后,到隋唐五代进入全面昌盛时期;而中唐以后,南宗禅更以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悟道方式风靡于士大夫之间。荷花宗教寓意作为释氏常典也随着佛教的全面展开屡屡见诸文人笔端。对这样一个释氏常典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解剖或可有助于我们把握佛教,尤其是禅宗在唐宋之际的发展、变化轨迹,也有助于我们去认识士大夫的心态。

在佛教中,莲花是清净的象征。宋代是理学的形成期,而周敦颐则是理学的奠基人。理学的形成吸取了佛学,尤其是禅宗的思想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荷花的佛教寓意也呈现动态的发展。“向上一路”的君子寓意、“向下一路”的妓女寓意都是变化的结果。君子与妓女、极雅与极俗两种矛盾的寓意得到了有机的统一。荷花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比德之花,是士大夫人格的象征。我们可以发现,荷花的妓女寓意、君子寓意不仅仅是佛教寓意自身变化的结果,而且是与中国文学中固有的荷花寓意相结合的结果。

三、荷花的神仙道教意义

相对于佛教而言,道教属于本土宗教,荷花是佛教的圣物,在佛教中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这已成常识。荷花在道教中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圣物,也缺乏明确的宗教寓意,然而若要寻找出一种与道教关系最为密切的花卉,却非荷花莫属。荷花是与道教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花卉,其道瑞特性在六朝时生成。唐朝,道教发展至极盛,荷花的道瑞属性体现于道教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女冠、求仙、外丹术均发生关系。宋代的道瑞属性继续发展,走向更广的民间,沉淀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处。荷花的道教意义是荷花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荷花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花卉,中国的神仙传说在描写仙境时,也出现了荷花意象。在先民心目中,荷花已成为仙境的表征。荷花也成为仙人出场时的“道具”,如《拾遗记》:“汉武时,有人义角,面如玉色,乘一叶红莲……”。而且荷花的食用价值很早就被发现,藕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都很高,古代的医学典籍多有记载。与荷花作为仙境之花相应,藕也成为仙人之食。在中国古代,藕的食用、药用价值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色彩,与道家的服食养生结缘,功用等于“外丹”,而得之于天然。

经过汉魏六朝的改革,至唐代,道教已由原始粗陋的民间宗教发展成具有相对完整理论体系的官方宗教。在唐一代,道教发展至极盛。唐代的统治者特别尊崇道教,为了提高天潢贵胄身份,自唐初,朝野上下即不断制造老子降迹的神话,坐实皇族李氏为老子后裔的伪说,朝廷一再下达“尊祖”的诏令。道教思想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荷花道瑞属性就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背景下全面展开的。其表现形态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荷花在仙境、道观中的出现只是荷花的道瑞属性在六朝基础上的一种延续,而随着道教的盛行,荷花的道教属性弥漫、分布于道教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道教史来看,从隋唐至明代中叶,一直是道教的兴盛和发展期。经历唐宋两代,荷花的道瑞属性已经成为荷花内涵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宋代,荷花的道瑞属性在此思想背景基础上继续展开。由于意象系统的自身规律、宋代思想与文化的自身特点,荷花的道瑞属性走向了更广的民间,沉淀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处。经过六朝、唐代的发展,荷花的道瑞属性已经完全成熟,意象自身体现强大的再生能力,改造了原有的内涵;南宋以后,荷花的道瑞色彩已经不仅仅体现于道教生活层面,也渗入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文人的心理结构。

四、结语

佛教与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一为外来,一为本土,存在着对立,也存在着交流。道教是本土宗教,形成于东汉中叶;佛教是外来宗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土。佛道并存之日已经很久远,所以两者之间的渗透融合就一直是宗教发展的必然趋势。荷花兼具佛门圣物与道瑞属性两重身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佛教与道教之间在对立之中又互相接受对方。这符合中土的发展趋势。荷花既是佛门圣物,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同时又是道教标识,充满珍祥色彩。在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互动过程中,荷花充当了“信使”的角色,所以说荷花是佛教和道教共同的载体。

道教与佛教对中国文人性格的建构、塑造功莫大焉。同时,在宗教世俗化的进程中,荷花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解析荷花的宗教意义、表现形态的变化,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宗教的世俗化和民族文化心理提供了新的角度。

[1]王其超主编.灿烂的荷文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葛兆光著.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编辑部编.《道教与传统文化》,《文史知识》.中华书局,1997.

[4]葛兆光著.中国禅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李志炎,林正秋著.中国荷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道教莲花原型
云莲花灯
包裹的一切
莲花湖『变身』
莲花灯盛开“致富花”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西夏道教补议
莲花岛:清净与欢喜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