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族上元节习俗折射民族崇拜月亮心理

2011-08-15金光敏

群文天地 2011年23期
关键词:正月十五朝鲜族习俗

■ 金光敏

史载,远古时期开始,朝鲜族最崇拜的有三神,那就是上天、太阳和月亮,这种崇拜心理是以农业为本的农耕社会更是与月亮的存在息息相关。朝鲜族“上元节”,与汉族的元宵节相同,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正月十五节。朝鲜族过上元节,起源于古代朝鲜族对月亮的崇拜。朝鲜族先人对每日普照万物的太阳心怀感激之情,对每月升起来的圆月亮(满月)特别崇敬,尤其是因为正月十五的月亮是新年的第一个圆月亮,觉得特别神奇,最亮、最圆,叫它“大月亮”,把正月十五日叫“大十五”。根据朝鲜族先人的《律历书》,他们把农历正月视为人与神、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日子,当作筹划全年、祈祝一年的神圣的开始。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的说法来自道家所说的“三元”之一,“上元”指的是正月十五日,“中元”指的是七月十五日,“下元”指的是十月十五日。另外,在使用农历的传统社会里,尤其是正月十五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以农业为本的农耕社会,月亮是丰饶和生命的象征,把一年当中形成最大满月的正月十五日当成是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所以人们在满月当空的夜晚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举行庆典,并逐渐仪式化,传承至今。据朝鲜族古书《农家十二月俗诗》以及《农家月令歌》、《海东竹枝》等古文献记载,“正月十五傍晚时分,举着火把登高处迎月亮叫做望月,最先看到月亮的人运气好。”随之,充满生机的一些民间习俗应运而生,生活在东北各地的朝鲜族至今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上元节许多古老的民间传统习俗。

正月十五的清晨,天还没有大亮,朝鲜族妇女只要听到第一声鸡鸣,就争先恐后头顶着水罐到井水或泉边挑福水。她们到井水或泉水边之后,用瓢把映在水面的圆月打上来,小心翼翼地装在水罐里,然后挑回自己的家。她们认为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珍贵而神圣的“龙蛋”。如果谁能最早把“龙蛋”取回自己的家,当年种庄稼就能喜获丰收,保全家平安幸福,这里不难看出朝鲜族对月亮的崇拜心理,尤其对新年第一个大月亮的期望。

上元节清晨起来,村里的小孩子们一见面就呼唤对方的名字,然后喊“买走我的酷暑吧!”,认为谁先说出这句话,谁就会在当年夏季免遭酷暑之苦,用所谓卖酷暑来达到整个夏季无病的愿望。

喝“聪耳酒”,也是上元节里不可缺少的习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酒,以祝耳聪,此酒并非特制,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聪耳酒”。至于“聪耳酒”,男尊女卑的古时候,女人也可以喝上一口,目的在于耳聪。不仅是因为喝上它就能够聪耳,还有其他的“神效”,那就是成年人喝上它就能每天都听到好消息;孩子们喝上它就能听长辈人的劝导,不走邪路走正道。这一习俗中蕴含着朝鲜族期盼心想事成、好事连连的美好心愿。

古时候,在这一天喜欢吃“药饭”。据说这是从古代新罗时期风俗中流传下来的。《射琴画》的故事传说,新罗年间的炤智王在正月十五那天早晨前往天泉亭,突然飞来一只乌鸦,告知王宫内将发生急变,于是避免了一场奸妇祸国之患。为了报答乌鸦就做了这种药饭。随着时代的变迁,风俗也在演变,“五谷饭”替代了“药饭”。每逢正月十五,人们用江米、大黄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谷饭吃。这种习俗,至今还在民间流传,以祈求当年五福临门、五谷丰收。

朝鲜族过上元节有吃核桃、栗子、榛子、松籽等坚果类食物的习俗。吃这些坚果类食物,不仅是因为营养成分高,还与朝鲜族语言中的“不长癣”谐音,为了保证全年的健康,至今保留着吃坚果类食物的习俗。上元节还有吃干菜的习俗,不但要吃,还要吃上九种干菜,那是因为朝鲜族把“九”认为是最吉利的数,主要有干蘑菇、干白菜、冬瓜干、干萝卜叶、黄瓜干、茄子干、干蕨菜、萝卜干、干辣椒叶等等。朝鲜族认为正月十五吃上以上干菜,就能保证夏季防中暑,一年四季不得病,所以称之为“上元菜”。上元节里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喜欢用紫菜、生菜、白菜叶和山野菜包饭团,这个习惯叫作吃福饭卷。包福饭卷吃的目的顾名思义在于新的一年五福临门,获得庄稼好收成。除了上元节,朝鲜族的餐桌上经常有包饭吃的上述菜,朝鲜族认为经常吃福饭卷,不仅包吃幸福,还能健康和长寿。

正月十五日,孩子们整日放风筝玩,与平时的风筝不同,风筝上写上“厄鸢”或“厄”、“送厄”、“送厄迎福”等词。快到傍晚时,孩子们剪断或烧断风筝绳,任其飘向远方,谓之“放飞”,这个游戏叫作“放驱散厄运风筝”,意思是说过去的厄运随断线的风筝离自己远去,好运即将来临。

正月十五日下午,小伙子们到各家收取稻草,在村外空旷处搭建“月亮门”,当作是月亮的房子,蹲在周围等候月亮升起。当金灿灿的月亮升起来后,就高喊“望月啦!”“望月啦!”,高高兴兴又蹦又跳欢腾起来,随即人们纷纷跑向“月亮房”,第一个跑到“月亮房”跟前的人把“月亮房”点燃,意思就是陈旧不好的月亮已经烧掉,升起来的是崭新的好月亮。村里的妇女们手拿月亮形状的手鼓,跳迎月亮舞。月亮升起之前,每一位舞者以快节奏敲着手里的手鼓,等待月亮的升起。然后,男女老少围绕着熊熊烈火,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尽情玩乐。

每月都可以见到十五的满月,但正月十五的月亮是一年当中最亮也是最大的月亮。朝鲜族民间传说中有谁能最早看见新年第一个满月,也就是正月十五的夜晚升起的月亮,当年就会交好运,小伙子能娶到好媳妇、已婚娶的就能抱上大胖儿子的说法,于是就形成了每到正月十五的傍晚,男女老少不顾寒冷的天气,举着火把争先恐后纷纷登上高处,盼望第一个满月的升起。

正月十五日晚上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桥。踏桥,也叫跺桥。朝鲜族语言中“桥”和“腿”两词同音,踏桥的意思为“练腿”。踏桥时,每人要在桥上往返几次至几十次不等,往返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等,以求祈福禳灾。这样踏桥一回,就可换来一年到头腿不疼;继续踏桥十二个来回,就能抵挡十二个月的厄运,带来全年的健康和平安。

跳踩地神农乐舞是朝鲜族表现农耕生活历史最久远的舞蹈,它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猎活动,主要是为安慰地神家宅平安的民俗活动,后发展成为农事劳动中的自娱性舞蹈形式。踩地神舞主要是借助地神和天神的力量,驱赶恶鬼和杂鬼的邪气,保佑家人和家宅平安的民俗活动,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参加踩地神农乐舞表演的成员一般都是本村村民,一般队伍由十几人或几十人组成,大锣、小锣、大鼓、长鼓、唢呐等农乐队在前,后面是乐队和头戴太阳神、月亮神、土地神等各种面具的舞者。踩地神活动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跳到正月十五为止。其目的就是通过舞蹈既安慰地神和天神,还可以保佑家宅平安。

从上述的朝鲜族上元节民间传统习俗和民间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朝鲜族对月亮的崇拜心理以及和天、地、人“三位一体”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东北三省是朝鲜族聚居区,流传于这里的朝鲜族民间传统节日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一些变化,但比较完整地传承了先祖们的节日习俗和节日文化艺术,而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还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征。东北地区朝鲜族上元节习俗,几乎包括了中国朝鲜族上元节习俗的各种类型,而且以它独有的、传统的历史特色,鲜明的地方特色,多彩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朝鲜族民族文化中一宗特别宝贵的遗产。它无论是民族信仰、民间习俗、民族心理、传统饮食、节日竞技比赛和民间游戏、节日民间歌舞活动等方面,还是从文化角度看,都是具有特殊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东北地区朝鲜族上元节节日习俗,最大限度地集中了民间的歌舞活动以及体育竞技活动,可谓民间文化的摇篮。

猜你喜欢

正月十五朝鲜族习俗
正月十五夜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找不同
KORE A TOWN
正月十五吃元宵
习俗
处暑
清明
正月十五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