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大舞台的多维视角
——《熊熊诗词选集》序

2011-08-15吴洪激

东坡赤壁诗词 2011年1期
关键词:红安熊熊红土地

吴洪激

社会大舞台的多维视角
——《熊熊诗词选集》序

吴洪激

读完熊熊先生的诗词选集,给我的第一印象,如同社会大舞台,既有求学生活,又有工作记录,既有国是写真,又有乡村素描,可以说集国事、家事、天下事于一册,溶历史钩沉与现实抒怀于一炉,视角多维,创意独特,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幅幅人生跋涉者的审美观照和艰难生活中的温暖亮色。

首先,熊熊先生的诗词,善于从苦涩磨难的世俗生活中发现温暖和温情,发拙出人性的力量和光辉。如《平谷韩庄造地》,作者没有直述当年垒石造田的艰辛和缺粮少食的惨痛背景,却把头顶明星、霜凝衣襟、撬冰刨土、造地津河写得那么充满生气,闪耀着亮色,见证了人性的崇高。《赴大辛庄工作随笔》中,离开了大学校园的优裕生活,到农村基层去工作,接受生活的所有磨难,承担生活的所有艰苦。“创业莫回头”的寥寥数字,便足以见证了这一代人心中存在的任何艰难困苦都无法摧毁、永恒不朽的精神,体现了一种中国儒家式的人本主义情愫和中庸雅致的仁爱之美。

大概是生长在革命老区的缘故吧,熊熊的诗词把大量的笔触伸进黄冈这块红色土地,勾起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如《纪念黄麻起义》,他通过烽火岁月的故事描述,提炼出“兴师七里坪”,“乡村攻县城”两件惊天大事。充满了对本土文化的褒扬和反思,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人文关怀,凸现了作者的价值诉求。在《纪念董必武百年诞辰》中,作者用一幅“群雄奋起战旗扬,插遍黄冈继井冈”的生动画面,较好地塑造了一位时代伟人董必武的形象。大家都知道,二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黄冈红安县,是著名的红色苏区,亦是有名的贫困县。至今仍未能整体脱贫。在《红安颂》中,作者没有过多地去抒写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而是通过对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红安描述,反映他对红安这个贫困县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的担忧和反思,“继续长征莫停步,奋发图强斗志昂”,“倒水河畔展宏图,林茂粮丰鱼米乡”,既表达了期盼,又表达了憧憬。应该说,红色土地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瑰丽、神秘、宏大,充满诱惑力。这种文化也塑造了红土地人的特有习性:慷慨豪放,重义轻利,舍生忘死。细细揣摩,熊熊的许多涉及这方面的诗词,对红土地上这种文化的形成,进行了剖析,把红土地今昔放在棱镜下进行透视,以展示红土地人性格的多重色彩。这也是值得称道的。

再,农村的改革发展也体现出熊熊的视角多维。在熊熊的诗词中,农业、农村、农民,是个尴尬的阶层,担负农业兴则国家兴的重要作用,却缺乏权力和资源,在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倾向权力和金钱时,他们的生存就显示出特有的困顿。《熊家新湾调查》中的“水缺瓦飞有怨声”就是一个赤裸裸的例证。《夏家河村巡思》中的“燕舞莺歌盖赤穷”则更显出了除了无奈还是无奈。但作者并没有对改变“三农”失去信心,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免除千年皇粮税的新令颁发,更使作者欢欣鼓舞,他借《熊家村春景》高唱“夜听惊雷呼喜雨,晨观云散见晴天。春风送暖山峦翠,布谷催人快插田”。《题赠夏家河村》,作者还把笔深触到农业的结构改革上,赞扬了“配置资源描市场,狠抓发展富农民”的深化改革方略。《丁司当建镇》一诗,描绘了农村城市化的小镇崛起,“少时过往无民宅,改革开新空白填,傍水依山三岔道,新城崛起带周边。”更是对“三农”的改革发展充满希冀。都带有指向旧制度,歌颂新政和解剖人性的文学味道。

当然,以上只是就熊诗的某一部分我认为值得称道的地方作一点评述,很不全面,很不深刻。熊熊先生的诗词涉及时代演进,社会嬗变,宗教自由和历史回眸以及国情、乡情、亲情、友情等诸多方面。绝大多数关注的是凡人凡事,勾勒的是日常生活的具体空间和细微场景,俯拾皆是。从诗词的整体来看,虽然显得稍杂了一点,轻了一点,且词亦稍比诗弱,但却是对社会多角度的审视和观照,是一种审美追求。他不单充当了社会大舞台的看客,而且能以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加以阐释,从某种程度上说,或多或少体现了时代意味的主体精神,充满生命活力。

是为序。

己丑年荷月,草于黄州寓所

猜你喜欢

红安熊熊红土地
父亲
红安颂
红安脱贫摘帽喜赋
易小贞:红土地上放飞“绿之梦”
乔本琳
饶惠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