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L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素质建设探讨
2011-08-15戴佳朋
戴佳朋
ODL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素质建设探讨
戴佳朋
网络的发展,对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育人观,以及理论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必须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以达到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ODL德育教师 信息化
ODL(Open Distance Learning)网络环境是以网络为平台的开放式网络学习环境,至少有以下两种涵义:其一是指由国际互连网所创造的不同于以往物质环境形态的一种新环境;其二是指对网络 (这里特指国际互联网及与其相连的各种局域网)进行环境文化思考和环境文化研究。在这里,本文认为环境的含义是广泛的,既有物质层面,又有精神层面,还有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环境。ODL网络环境又是一个动态的环境存在方式,它动态地保持总量的增加。总而言之,ODL网络环境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环境,且内分为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两个要素:物质环境是指以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环境主要包括网络内容及其影响下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其范围较为广泛。
一、ODL网络环境视野下德育教师应加强信息素养培养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和发展速度极快,教师如不注意学习,就很容易落伍,丧失教育者的资格。“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要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另外,信息技术又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受教育的手段和内容,把教育和学习的机会送到每一个教师面前,因此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才能胜任时代日益复杂、繁重的德育任务,才能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性和实效性。信息素养越高就越能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二、ODL网络环境下德育教师建构主义育人观
(1)人才观的转变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德育教师树立新的人才观对现代德育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活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这种观念为指导,突出网络环境下的“慎独”能力,以及相关的协作精神、适应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会引发包括学校、师生角色、教和学等一系列观念转变。通过网络德育培育学生在信息获取、选择、加工上的自律能力,在自主学习、自我激励的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自我建构能力和较强的网络生存能力。这将有助于探索信息时代的德育规律,重新审视德育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的含义,实现德育教育模式全方位变革。
(2)师生观的转变
信息时代,德育教师既不会被技术所取代,也不再作为传递德育知识的权威。信息技术的发展永远不会替代德育教师的角色。有了信息技术,德育教师将会从传播德育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有精力和时间真正进行以人为本位的育人活动。信息技术进入到德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师能够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德育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人伦道德的诠释者、德育教育的研究者。在网络技术构建的ODL(Open Distance Learning)德育学习环境中,学生地位也由被动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成为德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三、ODL网络环境视野下德育教师所需具备的理论分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求苦练教学基本功,如“三字一话”训练,教师要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端正的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等,网络这个虚拟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这个 “新角色”的职能更趋多元化,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要求更高了,除了具有原来的基本功外,还要具有现在的基本功。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总结这几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实践经验,信息时代下的高校辅导员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ODL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能力。
ODL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网络学习理论、德育理论、网络教育传播理论;技术基础包括: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就是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技术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口才与文才是传统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ODL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艺术基础则需要从原来的语言文字艺术扩展为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这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高校辅导员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则为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应该成为ODL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
四、总结
网络技术的现代化必将促使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代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代化反过来又将推动ODL网络环境下德育信息化的发展。作为高校辅导员只有占据德育信息化的制高点,才能驾驭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适应ODL网络环境的时代要求。
[1]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http://210.36.247.84/wla/web
[2]赵颖.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6,4.
[3]陈进华.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道德与文明,2007,6.
[4]石潇纯等.大学德育环境的网络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4).
[5]高鸣等.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2009,(3).
戴佳朋(重庆教育学院 重庆 40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