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重读斯坦贝克的《菊花》
2011-08-15王蕾蕾
王蕾蕾
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菊花》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爱丽莎·艾伦一天里的遭遇,描绘了她被压抑,觉醒感受到欣喜,再到希望幻灭的心路历程。《菊花》是一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文中“菊花”,“铁锅”等都有浓郁的象征意义,因此很多的评论家从这一角度研究了这一作品。斯坦贝克在文中描述的女主人公爱丽莎的心路历程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使其成为经典的女性形象代表,很多人也乐意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其进行解读。近年来,自然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的关注,很多评论家开始试着从生态的角度重新解读文学作品。本文将试着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一作品,希望赋予文章新的含义。
生态女性主义是融合了生态批评和女性主义的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女性主义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它力图用女性的眼光发掘女性文学史,通过“消解男女二元对立以颠覆代表父权制的象征秩序”。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倾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进而又在世界很多国家出现。它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两者结合后的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正如人类对自然的压迫;在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对立中,自然和女性都是出于被压迫被统治地位的。所以,生态女性主义在要求解放女性的同时,也将关注自然拯救地球视为己任。生态作家们更是身体力行,时刻关注着女性的解放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约翰·斯坦贝克是一位视觉敏锐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表达出了他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忧思。《愤怒的葡萄》和《人鼠之间》中,作者对自然环境恶化的描写处处展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忧思。斯坦贝克如此关注自然和他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斯坦贝克的故乡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他对家乡是一往情深的,他喜欢到美丽的自然中去,去爬山、去看海、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故乡的山峦、森林、乡野的自然风光都深深印刻在他的回忆中。斯坦贝克热衷于描写乡村生活,特别是乡村自然景色,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在作品《菊花》中,斯坦贝克在文章的开头就花大篇幅描写了主人公生活的环境。“萨利纳斯峡谷笼罩在浓厚的、灰色绒布般的冬雾之中”,冬季的山谷是一片宁静。“谷底一块块黑色泥土闪烁着金属般得光泽”,“沿岸有一排茂密的柳树,焦黄的柳叶像一片火焰”。原本应是寒冷萧瑟的冬天,在斯坦贝克的描绘下顿时温暖了起来,似乎充满了激情。由此可见,斯坦贝克对自然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他对自然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和自然是统一的。在《菊花》中,女主人公对菊花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她对菊花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就体现了女性和自然的联系。菊花是贯穿全文的自然物件,同时象征着爱丽莎,它和爱丽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成为了爱丽莎生活的一部分,是她精神的寄托。她对菊花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在花园里整理花苗的时候总是认真仔细,对待花苗也是呵护备至。而她精心培植的菊花也给予了回报,“秋天那些黄菊花的直径足足有十英寸”。爱丽莎呵护菊花,爱护自然,菊花长得茂密,自然也对她的爱护给予回报。可见,人类只有像爱丽莎呵护菊花那样认真爱护自然,才能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
菊花给爱丽莎的回报还不仅这些。丈夫亨利生性木讷,却因为菊花而开始欣赏爱丽莎。“你的确有点本事,但愿你能在果园里培育出那么大的苹果来。”虽然语言平淡,但终归是认识到了爱丽莎的价值。而爱丽莎与补锅匠的交流得以进行下去,也是因为菊花。起初,爱丽莎对补锅匠并无好感,甚至有些厌烦,但是补锅匠以菊花为切入点,打开了爱丽莎的话匣子,同时唤醒了爱丽莎被压抑的女性意识。由此可见菊花在此处的作用之大。
生态女性主义还认为,在“以父权制为基础,男性掌控着得社会”中,自然和女性在地位和遭遇上都是一致的,他们都是被压迫被统治的。小说在一开始所描写的场景虽然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同时也显示了妇女被压抑的境遇。“浓雾像扣在山巅上的锅盖,把偌大的山谷变成严丝合缝的一只铁锅”,这里与世隔绝、环境闭塞,生活在这样沉闷压抑的环境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自然是寂寞空虚的,就像是未被开垦的土地,女性被“置于了被动无力的位置”。而“浓雾”是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恶果。而自然也只能像女主人公爱丽莎一样被动的承受着,毫无办法。爱丽莎生活在农场上,可是却无法参与到农场生产活动中去,只能通过种植菊花来排解孤独寂寞。她远远地看见丈夫在和别人谈生意,“瞧了一会又接着干自己的活”。农场是男人的事业,爱丽莎作为女性,一个“她者”无法参与其中,被排挤到了从属的位置上。当亨利夸奖她“有些本事”的时候,她感到自己的价值,试图参与到男性活动中,但是亨利却没有给她机会,只是告知她交易的情况然后转移了话题。可见,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掌控这一切,女性想要参与其中是非常困难的。
爱丽莎在和补锅匠的交谈中,她的女性意识苏醒,燃起了对新生活的希望,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她向补锅匠讲解菊花,充分释放她的自信。她甚至向他提及希望也能过上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但愿女人也能这样”的时候,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男性补锅匠去毫不犹豫地打击了她,“这种生活对女人可不合适”。最终爱丽莎把象征着自己、象征着她的美好希望的菊花送给了补锅匠,希望借此来融入男性社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被补锅匠丢弃在了大路边上。爱丽莎刚刚苏醒的女性意思,刚刚建立起的自信也瞬间瓦解了,她的梦想也幻灭了。象征自然的菊花被随意地丢弃,暗示了作者对人类随意破坏自然的谴责。
阅读《菊花》,读者能深刻地感受到斯坦贝克对自然的热爱,对和自然处于同一地位的女性的关怀。他通过叙述爱丽莎对菊花的深厚情感,以及亨利和补锅匠对待爱丽莎的态度,揭示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和自然所受到的压迫,以此来唤醒人们,呼吁人们关爱女性,珍惜自然。在工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下,斯坦贝克描绘了纯朴的乡村生活,唤醒人们的意识,可见其可贵的社会责任感。
[1]朱树飏选编.斯坦贝克作品精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梁亚平.美国文学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郑玲玲.难圆的梦——读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5]胡天赋.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来源[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7.3.
[6]闫瑞娟.斯坦贝克之《菊花》——生态女性主义探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