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建构

2011-08-15李红云

大家 2011年18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

李红云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背景分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体系范式。这种课程范式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中已引起关注并有了初步的改革趋势,但仍没得到很好的发展。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可以说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需要素

课程体系的构建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以下几个要素是必须考虑的:一是课程属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课程不一样,不能简单以学科课程加以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一门以学生为本,集理论知识教学、心理体验与心理训练为一体的课程。二是课程组织形式,它又是一门形式多样,具有系统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体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结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结合的一门课程。三是课程设计,它又包含有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教育是指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基本技能教育:基本技能教育是指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专项素质教育;专项素质教育是指针对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四是教学原则,必须要体现主体性原则,课程的教学自始至终要体现以生为本。发展性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全面发展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针对性原则,针对当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选择内容,方式和方法。

三、如何建构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一)明确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其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全心理素质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目标:一是促使学生积极适应、维护心理健康。积极适应指学生能够合理应对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各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学习、生活、交往活动的变化及身体发育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全面的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是高级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课程要体现出个性的特色,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确定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二)教学形式和手段多元化、现代化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学习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的综合,并发生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积累广泛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并为此创造条件。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课程的实施中关注学生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建设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结合在一起,除了教师讲授外,围绕有关主题,尝试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

(三)课程内容的优化设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的技能和本领,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所以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对我国高校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要的心理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问题和生涯规划问题等。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课程内容的具体安排上,还应该考虑到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尽管许多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有帮助,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系统直接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因此高校应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

(四)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模式的教学重在解决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未能解决教师的教如何使学生行为发生符合预定目标的变化问题,以致教师关注的主要是教材的讲授,而不是讲解在学生身上引起的实际结果。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人类至少有八项智能,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但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又有所不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对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一般课程中的目标取向的评价是不适用的,不能采取单纯通过考试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动态的、可变的,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和优势智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采取过程取向的评价,即注重过程本身的价值,采用多元评价策略,体现开放性特点,尤其是针对其最具潜力的智能方面给予及时的、恰当的积极评价,这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智能优势,发挥好自身的优势智能,还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评估的内容、方法、主体等都可以多元化。

(五)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

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计划者、实践者和建设者,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系统论观点看,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复杂的非平衡开放系统。在对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失调的教师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建设性地帮助学生,并且对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的发展起着刺激作用。教师人格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中介。其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情绪情感指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他们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教师良好的心境、乐观的态度、高尚的精神风貌都在意识的传递和无意识的表露中,影响着学生的情绪状态,以“不言之教”来获得“无为之益”。因此,除了具备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外,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六)以必修课为基础,选修课为辅助相结合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学生开设有规定学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有明确的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学规模和教育目的,按学生所在的年级、专业进行组织,通过课堂教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心理健康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这是最有效地、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开设以相应学分选修课为辅助的系列教育,帮助大学生解析心理现象,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需要和心理特点自由选修。

[1]泰勒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

[3]许志红,郝丽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0.2.

[4]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09.12.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