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教育探索——以云贵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为例
2011-08-15邓颖贞
邓颖贞
(邓颖贞: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最大特色,其中音乐文化资源蕴藏丰富。就少数民族文化来说,很多尤其独具特色,光彩夺目,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其中不乏在民族音乐中占据很高的艺术地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研究价值和多元特征。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推动少数民族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继承,促进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
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教育,其中将其引入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应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现在和发展状况的深入探索,摸清其音乐的历史渊源和特点,推进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本文以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为考察背景,试图通过对其少数民族音乐的探讨,掌握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途径。
一、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
云贵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生活文化多样,音乐艺术独具魅力。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伟大祖国多民族的缩影。据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56个民族。其中云南仅少数民族就有25种。在这25种少数民族中,有15种少数民族是云南省独有,他们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如今的云南地区蕴藏着丰厚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并且还完好地保存着反映当地少数民族民俗民风的最原始、最古朴的民族民间音乐。
根据史书记载:“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云南铜鼓、编钟、铜葫芦笙斗、铜箫等就出现云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或者作为权力的象征而受到统治者的偏爱。唐贞元年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派大型歌舞团赴长安献乐,乐队人数超过400人,乐器也多达40多种,并因轰动长安而被赐名——南诏奉圣乐。”
据统计,目前云南民歌的总数已达2万余首,大多是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民歌,如白族民歌《青姑娘》、傣族民歌《请客调》、《酒歌》等。巴乌、葫芦丝、吐良、俄比、月琴、达比亚、弓笛等独有民族乐器有数百种,其中吹管乐器的种类近200种。其他如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各种礼仪音乐等更是不计其数。
无论是历史还是当前,我国云南地区是少数民族民间最为丰富的地区。经过历史长河的漫长发展,云南地区产生了很多重要音乐文献,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重要的音乐文献。主要有:“地方音乐乐谱与论著,如《玉溪市民间器乐曲集》、《云南民族音乐论集》等;地方音乐史和音乐志,如《纳西族音乐史》、《白族音乐志》等”。这些音乐文献为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持,是研究这一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文献资料。
二、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
贵州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歌舞音乐是这一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地理环境特殊,而且历史上这一地区长期处于一个较封闭的环境,受外界影响较小,所以这一地区的歌舞音乐文化独具特色,并广泛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贵州地区经过历史的变迁,在这里形成了多种乐器和多类音乐风格,如乐器有:“芦笙、芒筒、苗笛、大筒箫、直箫、掸然、牧角、笔管、勒尤、姊妹箫、四胡、牛腿琴、侗琵琶、彝月琴、泡木筒、古瓢琴、掌腮和铜鼓等”;音乐类别有苗族的:“嘎百福”、“嘎吉各”、“嘎嘿”说唱;布依族的:“削肖贯”、“分浪论”、“分彭饶”、八音尘唱;侗族的:“锦琵琶”、“君果吉”、“君上腊”;彝族的“噼啪达”、“奏谷”;水族的“旭早”和汉族的:“贵州扬琴、贵州灯词、贵州弹唱、贵州琴书、黔北草书、安顺民间唱书、青岩唱书”等。
贵州地区的一些著名的曲目和重要文献资料,进过后人的搜集整理而完成,如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和贵州民族出版社等机构编辑出版的多种民间音乐书籍:《贵州民间歌曲集》、《苗族民间歌曲集》、《侗族大歌》、《贵州水族、仡佬族民间音乐》、《贵州花灯资料》等。还有一些民族音乐学家撰写的一些重要论著:如《黔剧历史沿革及唱腔概述》、《我国笙族乐器源流探》、《差异与成因——侗族南、北部方言区民歌之比较研究》等文献。
三、积极发展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发展和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的民族教育就受到了重视,很多高校纷纷开展了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课,在少数民族所在省份的很多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开设少数民族音乐专业课程,将民族音乐进入高校的课题。与此同时,伴随着少数民族教学的开展和深入,很多高校音乐教师、科研人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采风活动,收集和整理民族音乐艺术,挖掘和提炼民族音乐,有的著书立说,提升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审美层次和艺术品位。通过对这些音乐的研究,使人们更多地了解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和历史,更多了使人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得到了巨大发展,通过在高校中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对于促进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少数民族音乐的传统传承模式主要是通过自然传承、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其主要传承特征是带徒式、“口传心授”和“耳濡目染”的形式传播。高校由于重要的教学资源,具有在师资、场地、资料、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在高校中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是少数民族继承和传播的最佳阵地。高等院校通过开设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课程,组织举办一些少数民族艺术的活动的兴衰,将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推广,可以达到培养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后继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在高校中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使少数民族音乐能够按照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标准的变化,而不断在审美结构、欣赏价值取向方面得到发展,更能够为更多的人接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旧有的传承模式不利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存和发展。而高等院校在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和继承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途径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总之,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展现了我国典型的多民族灿烂文化,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各民族的文化源流都呈现出的多样化特点,应当为止骄傲,并积极地进行挖掘、传承。把少数民族音乐引入高校,开发少数民族的艺术资源,既是高校音乐教育特色的体现,也是传承、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等的需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某些部分可能因生活的改变而逐渐消亡,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进入高校音乐教育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需要通过自己特有的优势来传播少数民族音乐和培养喜爱少数民族音乐的人才,这类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荒之作——《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评述兼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成因[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2.
[2]王婷.走创新教育之路 育民族音乐文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少数民族音乐创新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1.
[3]张天彤,常龙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音乐,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