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失败之原因
2011-08-15杨云鹏
杨云鹏
从19世纪末严复开始传播到新中国成立结束,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历经了五十年左右的发展。在此期间,虽然新文化运动早期启蒙者掀起了自由主义的思想高潮,五四后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又进行了联省自治、好政府主义、人权运动、中间路线等政治实践,但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分析其原因,既有近代中国客观上不具备政治、经济、阶级和社会等现实条件的因素,又有自由主义者主观上理论建构和传统融合的不足。
一、近代中国不具备自由主义发展的稳定政治环境
从西方自由主义的历史看,自由主义的发展是需要稳定有序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只有在稳定有序的环境中,自由主义才能通过渐进式改革实现宪政的理想。然而,自由主义自严复传入中国起,近代中国社会就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一直面临着不稳定的政治现实:从《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加速扩张、划分势力范围,到《辛丑条约》导致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再到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之后,又是北伐战争、国共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这种急遽变化的不稳定社会政治环境中,一方面自由主义的渐进式改革没有保障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以个人自由和民主宪政为理念的自由主义不得不服从于建立独立、统一和富强的国家目标。基于以上两个原因,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注定是不能成功的。因此,作为近代中国第三代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的殷海光说:“近五十年来一波接着一波的大动乱,……来不及培养出自由的花果。……日本军人疯狂武力侵略中国,使得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住境受到了黄河泛滥似的灾害,遑论自由?”美国学者格里德更是深入地指出:“自由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那时正处于混乱中,而自由主义所需要的是秩序。……它的失败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由武力来塑造的,而自由主义的要求是人应靠理性来生活。简言之,自由主义之所以失败,乃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淹没在暴力和革命之中的。”正是暴力和革命使得自由主义宪政之体现的国会无法在中国正常实施,于是曾极力强调个人本位的章士钊也发出了这样的指责:“今天下大乱,纷纷不能休,军阀与国会,同尸其咎。”
二、近代中国不具备自由主义发展的经济、阶级和社会基础
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还需要有成熟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资产阶级的长期发展,以及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市民社会的形成。显然,这些条件在近代中国是不具备的。
首先,近代中国没有适宜自由主义发展的经济和阶级基础。虽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洋务运动后开始发展,并且在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但是近代中国的整体经济是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伴随有民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经济的混合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小,并且它还受到了另两种经济的双重挤压,在夹缝中以求生存。这种情况下,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可能得到很好的长期发展,因此也不可能产生强大的资产阶级,戊戌变法的失败和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的困境便是证明。因此,殷海光认为,自由主义“是十八世纪以来欧洲近代国邦之发展、王权衰落、自由贸易、中产阶级之壮大、诸大思想家之鼓吹、以及伴随而来的民主政治之成长等等条件辐辏构成的。在近代及现代中国,类似这些条件的条件虽然确实是在萌芽中,但是显然还没有成熟。”基于此,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主义思想,在整个社会政治思想的博弈中,也就很难得到发展。
其次,近代中国没有适宜自由主义发展的社会基础。自由主义的发展除了需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基础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基础之外,它还需要有伴随此二者发展起来的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市民社会,这样的市民社会在近代中国也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近代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大多数的人是农民,并且由于近代中国政治腐败混乱、经济贫穷落后,再加之连年的战乱,使得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中国民众不仅长年生活在贫困之中,而且还要经受着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生命安全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多数中国民众而言,他们关心自己的生存甚于关心个人自由的追求。而对于生存问题,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并没有也不可能给出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他们的主张很难得到民众的响应。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
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和传统文化的支撑
正如上面所分析,客观上政治混乱、经济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然而除此之外,导致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失败还有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那就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没有对自由主义进行系统的理论思考和传统文化的支撑,并形成中国性格的自由主义理论。
在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半个世纪的发展中,中国自由主义者通常以批判性的启蒙家或政论家为主,很少做重在建设的思想家的工作,他们“鼓吹自由主义多为因事而发,非因理而发,因而往往难以避免有方向缺理论的尴尬。由于缺少理性思想积累,历代自由主义者都只能临时引进当时世界流行的某个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家的思想结论部分,而不能深入到自由主义的内在逻辑。”因此,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并没有像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家那样,写出中国自由主义的原创性经典著作,“我们既未看见中国有像穆勒(即密尔)《论自由》的著作,更没有看见像海耶克《自由之构成》的著作。”而“人间的一切想望,如果不放在一个理知(即理性认识,笔者加)的水平上,那么很可能大都是海市蜃楼”。正是这种理论建构的不足,造成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根基肤浅、内功不够,其论说常常难以服人,甚至还会出现“那些被哈耶克视为通向极权主义的歧路,被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们看作是通向自由社会的坦途”的现象。缺乏坚强理论支撑的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正如水中浮萍,必然失败。
中外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思想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传统,都是在继承和融合传统中发展与转化的。同样,传入中国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也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才能获得积淀于中国民众的传统文化心理的支撑,才能够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成长。然而,具有不同文化理路的自由主义与以道德为价值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自由主义在中国不具备先天条件。所以,解决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是自由主义传入中国后必须解决的问题。但事实上,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全面否定传统的胡适派自由主义者,还是对传统采取温和态度的张君劢派自由主义者,他们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完成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任务。尤其是“全面反传统”、“全盘西化”的胡适派自由主义者,他们“基本上照搬英美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把没有被改造的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观念硬生生地植入中国,完全用西方的自由主义来评判和否定中国传统。这种用一种文化否定另一种文化的做法,显然增加了他们在启蒙民众时的阻力,致使他们的思想很难被生活在传统习惯中的中国民众所接收。另外,对于张君劢派自由主义者来说,尽管他们正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从中国的传统中寻找与发掘同自由主义理念较契合的资源”,但近代中国特殊的环境致使他们重视政治参与更甚于学术研究。因此,他们对于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初步探索,缺乏系统而又深入的理论思考,这一派自由主义的思想也不可能在广大的中国民众中间产生积极的响应。缺少了积淀于广大民众之中的传统文化心理支撑、乃至于民众行动上支持的近代自由主义,其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正是由于客观上缺乏其发展的稳定政治环境,缺乏现实的经济、阶级和社会基础;主观上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沟通,导致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