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份调查问卷谈媒体中的性别定型现象
2011-08-15宋明慧
宋明慧
通过对媒体中的性别定型现象的分析和一份大学生的调查问卷研究,分析了大众传播媒介对性别定型现象的影响,考察了年轻人对待传媒的性别角色定型现象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媒体中性别定型现象的敏感性。
一、引言
大众媒体是社会的产物,基于商业化的目的,它们必然会追求大众的认同。它们对于任何一个群体的报道都往往会反映某一特定时期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关于该群体的定型观念。毫无疑问,通过媒体上的这种性别刻板描述,人们很容易思维定式,最终形成性别定型现象。媒体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回避不了,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媒体的影响。
近年来,不管是在社会语言学领域,还是在日常交际中,都出现了对性别定型现象,尤其是对性别歧视现象的批判热潮。媒体中那些对女性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也一直是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焦点所在。1995年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以后,促使媒介与性别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也开始意识到性别问题,特别是在语言学和文学领域。
二、媒体对于性别定型现象的推波助澜
在当代大众传媒极为发达的今天,广告、电影、电视中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渲染在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着传统的性别观念:阳刚阴柔、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外女内。在男权社会中,这种性别定型(stereotype )把女性置于附属地位,对女性的期望似乎不高。定型现象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是指人们在掌握了某一认知对象中的某些人或物的某些方面的知识后对整个认知对象所进行的一种概括。 一旦人们对某一认知对象的定型现象形成,人们就会用一个通用的标签来定义认知对象中的一切成员,甚至是特殊成员。显然,这种忽视了个体差异所得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往往会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人们做出正确的评价。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女性主义名著《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例如,当您要被介绍给一位教授时,你脑海中就会迅速出现这样的一位教授形象:高龄、男性、带着眼镜、受过良好教育、知识渊博等,很少会想到是一位女性形象。而当人们谈论女性时,有些人可能会想到孔子的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性别定型现象一旦形成,它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会在很多方面对人们产生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群体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总是从那些被认为是例外的少数人开始的。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种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大众媒体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的这样或那样的性别定型现象却对于人们心目中形成关于男性和女性性别特征的刻板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行动纲领》中曾特别强调指出:“除非妇女能在通讯和大众传媒包括艺术方面的技术和决策领域,平等参与,否则对她们的报道将继续失真,对妇女实际生活的认识也将继续付之阙如。大众传媒有很大的潜力来促进妇女的地位和男女平等,它们可以打破陈规,以多样且均衡的方式构画妇女与男子的形象,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三、一份调查问卷的启示
针对媒体中出现的大量带有性别定型现象的描述,来分析媒体能否以及多少程度地影响受众面较广泛的大学生人群。笔者抽取了所在高校大一及大二学生(其中男生116人,女生88人)填写了一份调查问卷。从收回的全部204份有效问卷中,74%的男生和76%的女生选择了平时接触最多的媒体是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媒体中的后起之秀,当前及今后将会是大学生接触到的主流媒体。
在调查问卷中,当回答“你认为媒体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是什么样的”时,36.2%的男生和32.9%的女生选择了:D.男人拥有事业和家庭,女人也一样。而另外又有34.4%的男生和27%的女生选择了:A. 男人更多关注事业,女人更多关注家庭。接着在回答“您认为媒体中的关于男女性形象的描述是否与现实符合”时,75.6%的男生和72.1%的女生选择了“大体上符合”。当然有56.3%男生和52.6%女生选择“没有必要改善男女性在媒体上的形象”,就不足为奇了。
问卷调查针对一则广告词“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让被调查者谈谈感受。86.1%男生和76.8%女生认为这则广告词“没有什么不妥,可以接受”。在分析问卷中关于“你认为媒体中男女适用的语言有差异吗?”这一回答时,61.2%的男生和55.6%的女生认为“女性使用语言日趋强硬,男性使用语言日趋温柔”。当然这和当前的媒体中大量充斥的诸如“超级女声”、“超级男声”等节目的审美角度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但是,针对这一情况,56.4%的男生和53.7%的女生认为“媒体中关于男女性形象的描述不需要改进”,他们对于媒体中的性别定型现象显示出漠不关心的态度。问卷中设计了一道让被调查者“认为媒体语言中有无性别定型现象?若有,请举例说明”的一道问答题。从回答的情况看来,65.9%的男生和57.8%的女生填写了“无”或者只字未写。媒体中宣扬的“男主外、女主内”等的性别定型现象往往会有意无意对年轻人产生影响。
因此,《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明确要求大众传媒“逐步消除对妇女的偏见、歧视以及贬抑妇女的社会观念,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007年中央新闻媒体性别平等培训班在京举行,提出“推动性别平等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媒体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