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探究
2011-08-15张建松
张建松
现代设计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作为商品的创造性因素之一的设计,是艺术同时也是技术的最充分体现。改革开放30年来,艺术设计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和艺术设计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形制和专业设置层次复杂,招生规模也不相同,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五花八门,纷繁杂乱。加之设计教育和其它学科的教育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所以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规范,更不能整齐划一。在这样的教育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着市场、社会和业内都不尽人意的状况,有人称为这样的学生是“一顿夹生饭”,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更大,情况更严重。
我国的师范院校一般是建立在过去单纯师范性质院校基础上的,大多从原来的中专、大专师范学校升格而来,无论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都延续了过去一套师范 性质的教育惯性,加上成立艺术设计专业初始阶段的师资配备大多不是设计专业出身,以及设备的不到位等众多因素的制约,至今仍旧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使得此类院校艺术设 计专业的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距离仍然很大,急需改革。
下面就师范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就是对旧的教学体系重新审视和提出新的教学体系的过程,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从美术教育中分离出来,有很多地方不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重新梳理原有的设计教育理念。
从文化的角度讲,西方现代设计和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通透之处。包豪斯提出的设计“把人作为尺度”以及“技术和艺术的新结合”的设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即易学文化、老庄道家哲学思想和孔孟儒家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为贵”、“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等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从设计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包豪斯的出现,是现代工业与传统艺术契合的必然结果,也是艺术设计教育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
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是空洞的说教和拿来主义的断章取义,是全方位的和师范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改革过程。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发展重点和地方特色,也有自己发展的优势所在,改革要立足于自己院校的特点,以正确确立发展方向和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人才为基础,以调整和整合教育资源为条件,有效的制订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走出一条自己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路子,以实现设计教育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市场需求是设计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设计教育必须与社会的经济、技术、信息、文化及市场等方面密切关系中加以考虑。今天市场所需设计师的素质是“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设计发想的表现能力、综合设计的思考能力以及组织与协调能力等”,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设计教育内容进行重新认识。比如设计教育的美术化倾向,体系的拼凑化、同一化倾向,内容的陈旧化、狭窄性倾向等带有师范性质的教学方式的惯性等问题。设计教育的美术化问题是师范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突出问题,从课程设置到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都特别强调传统审美趣味,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产品设计的实用、功用价值。艺术设计的产品最终要成为商品,商品审美的主体不是设计师,是消费者,商品审美的客体不是艺术品,而是实用品,设计者一方面要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商品,同时也有责任引领大众的消费审美趋向以及提高消费者的审美标准的义务。
培养对接商业社会的设计人才,设计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先导以适应新环境下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的发展需要。面对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1、对应信息,学生有接受各种信息的必要,同时使学生具备分析信息和把握信息的能力,与信息时代同步;2、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一环,设计对市场具有敏感性,如何适应市场并对市场做出相应的反应是设计者的能力之一;3、个性设计的发展是未来设计的出路之一。今天的技术水平几乎能够达到有什么样的设计就可以制造什么样的产品的地步,也就是说未来的制造是为了设计而制造的,这不仅是设计个性的发展需求,重要的是它更接近“设计”本源的、实质的内核;4、新时代的设计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设计感悟力、广范围的好奇心和对消费者的思考,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脱掉旧的、教条的设计教育所带来的思维模式,进入新的、开放型的设计思维方式,追求自己的设计课题、养成对新思维下设计所呈现出的新问题的意识。 以上四点不仅是市场对设计人才需求的要求,也是现阶段设计教育的重大任务之所在。
从当前师范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情况看,调整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大纲是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涉及到教学内容、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及比例关系、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的完善、教学效果的评定以及教师配置等诸多问题。从中外设计专业的教学来看,采取的教学方法虽不尽相同,设计课程设置也大同小异,但教学效果却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各教学内容之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存在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目的不明确、没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态度等,更表现在教学、研究、创造三位一体的设计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其一、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更加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找出艺术设计各专业之间的互通性,加大共同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加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较宽泛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课的精尖教学,设置具有明显专业性质的课程,突出本专业特点,对于他们走向社会的就业选择和社会岗位的选择极其有利。其二、加强本民族艺术遗存的教学力度,是保证设计师创造力、想象源泉不至于枯竭的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多渠道资料来源的收集、采取专题讲座、沙龙式研讨和传统授课等不同形式,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并有意识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去。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不仅有高度的艺术思想和丰富的设计想象,还有很多本民族的传统艺术表现因素,这与现代设计有着跨越时空的曼妙契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炫目展示,也是中国设计艺术走向世界的重要特点。其三、加强艺术实践是设计教学的重要实施环节,是检验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关键所需。这种必须的实践课程,特别对艺术设计这门具有较强应用性质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与企业商业化运作机制相适应,学生的设计个性在得到社会承认的同时其实践价值也显现出来。有效的艺术实践是一种主动教学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实践教学带来的不良后果,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
师范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所占的比例是整个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大部分,主要担负着培养地方艺术设计人才的巨大任务。随着经济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振兴不懈努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添色增彩。
[1] 田颖拓 重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2003.
[2] 张 帆 市场需要与设计教育 2002.
[3] 潘鲁生 艺术与技术并重——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想2003.
[4] 张福昌 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