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模式背景下高等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探究

2011-08-15刘利平黄朝晖张惠琴

大家 2011年22期
关键词:工学英语课程校企

刘利平 黄朝晖 张惠琴

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所谓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切实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以适应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为原则,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机制,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的一种高职教育模式。

这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其实质是校企双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能够把办学空间延伸至企业,争取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尤其是为高职学生提供实地实践环境和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学校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条件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且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从而达到校企合作的互利双赢。工学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特别是符合已正式颁布施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主导思想,显示出今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美好前景。

当前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势头如火如荼,高职英语基础课程也概莫能外。目前,高职英语课程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已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英语教学课程与高职培养目标相脱节的现状。甚至课程设置中实效性、针对性和职业性不强,更是成为工学难以结合、校企合作不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具体情形如下:

(一)缺乏实效性。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交流,以传统的阅读为主的课程结构则势必使整个教学缺乏实用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之有趣、学之有用并积极主动地强化自身的英语学习,提高整个英语课程的实效性乃是当务之急。

(二)缺乏针对性。目前,对高职英语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仍然存在“大一统”的现象,在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中缺乏较明确的针对性,进而使得高职英语教学与高职就业培养目标产生偏离,出现大多数高职学生直至毕业也难过英语语言关的不利局面。

(三)缺乏职业性。高职英语教学一直以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为效仿蓝本,由于没有注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使得教学内容与企业经营实际相脱节,结果是高职英语教学既不像本科院校英语教学那样完整和严谨,又失去了高职院校自身英语教学的特色,突出表现在高职学生的外语能力受社会的认同度低,企业和用人单位也不满意。

二、工学结合下职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一)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的设定。“职业性”是职业教育所追求的根本性特征之一,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模式的核心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始终如一地恪守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紧密围绕不同行业和各个企业对外开展经营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强化高职英语教学的应用性。

(二)“四环递进式”职业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所谓“四环递进式”教学体系就是将原来教学重点中的“强调语言文化知识”改为“强调语言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特别是强化听说能力。四环即突出语言知识、AB级考试、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使之形成既环环相扣,互为补充,又依次渐进、先易后难,先简后繁,浑然一体的课程体系,并大力遵循从基础英语到职业英语的自然过渡和“无缝对接”,至于学习内容应更加贴近工作情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中用、用中学。

(三)加强职业英语的实践教学。目前课堂上的操练与会用并不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而高职英语教学最终的培养目标则是学生的实际实用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这就要求,一是加强专业实践中的英语实践练习。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例如举办英语及欧美知识系列讲座、英语单词大比拼等,如走进国际商务、西方礼仪文化、经典英文影片赏析等。

(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灵活采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在教学阶段着重突出学生自主性、主体性和实践性,不断改革高职英语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同时,结合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的要求,还应以项目导向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法实施教学,目标仍是使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而是要在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下功夫。

(五)加强职业英语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职业英语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实现“四环递进式”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职业英语教材的建设以需求分析为基础,以真实性为原则,突出实用性和职业性并强调能力训练。在职业技能培养上,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不同专业和岗位对英语运用能力的实际需求,有选择地使用英语教材,例如电子、电信类可以选择用IT职业英语,数控类专业可以用机电职业英语等,在具体操作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现代化技术,打破传统教材中仅是单一文字的形式,结合发音、图象、视频等输入方式,使其立体化、多方位、多层次地配合英语教学过程。

(六)加强英语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要认识到网络的强大功能和吸引力,在校园网上设置专门的英语学习专区,并可以和企业共同开发和建立英语学习资源库,例如:综合课程库(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演讲等课程),行业英语资料库(汽车、机电、电信、商务英语、饭店英语等),影视、歌曲资料库,试题库以及文献资料库等,通过老师指导和任务指定,使学生在课下实现自主学习。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建立BBS、英语聊天室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可以通过因特网结交英语国家的E-mail笔友和聊天室好友,跨越时空直接与外国朋友进行真实语言的交流,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功能。要看到,网络化课程具有信息量大、形式多样、更新便捷、生动有趣、教师参与度高等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成效的学习形式,更是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七)强化高职英语课程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工学结合”的教改需要打造一支师德过硬、能适应相关专业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并有较强社会服务的“双师结构型”的教师团队。目前,在职业英语课程教学中,比较难把握的是职业技能部分,因为现在从事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学语言文化出身,而且工作后长期呆在学校,基本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以至连一些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在教学环节中缺乏实践经验了。因此,目前对高职英语师资的培养迫在眉睫,一是应该让英语教师走向企业,例如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企业举办的IT职业英语教师资格认定培训,或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让教师担任一些涉外项目企业的技术翻译的工作;二是可以从企业引进具备英语听说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承担职业英语教学任务;三是采取专业英语教师与基础英语教师合作方式,相互取长补短,尽快实现英语教学向注重实际能力培养的目标与模式的转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围绕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培养目标,以及如何创新高等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高职英语教师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我们只有在教学中注重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具有实用性和职业性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能使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更趋完善并更具高职特色。

罗睿华.高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公共英语专业化[J].管理观察,2009.

猜你喜欢

工学英语课程校企
盐工学人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