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竞艳创新葩——“南通诗会”侧记
2011-08-15◎史平
◎史 平
2011年6月12日—14日,由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诗国》社和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南通市文联和江苏综艺集团联合承办的“南通诗会”在南通市召开。这次诗会集中研讨“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一时代命题。这次诗会是十三年前震动全国的“张家港诗会”的继承和发展。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到会的有全国各省市有关专家、学者、诗人、诗刊编辑等八十多人。开幕式上,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新力特委托省文联主席原江苏省副省长王湛到会祝贺、致词,原南京军区政委、诗人方祖岐,原省委副书记、省文促会主席顾浩,原江苏省副省长省诗词协会会长凌启鸿、南通市委书记丁大卫等同志均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两岸三地诗人代表也发了言。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高洪波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
诗会开幕式后立即转入学术研讨。顾浩诗人受诗会筹备组委托,首先作了会议的主旨报告,他指出:这次诗会旨在团结全国诗人“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他先概述了中国诗歌史也是一部诗体变更史,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诗体变更,“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1919年五四新诗,营造了一个又一个诗歌高峰,值得我们珍视与继承。现在神州盛世呼唤着诗体创新,人民群众家家户户离不开诗,牙牙学语的小孩就要教他(她)背几首诗。而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是,至今背诵的还是“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那几首。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严肃的课题:一定要让中国诗坛走出困境,创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诗体!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创建要靠广大诗人的创作实践,而不是靠几个人关起门来设计,也不是靠开几次会议来搞定。今天中国诗人的创作条件,比古代诗人要好得多。但是,完成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历史使命,并不比古代诗人创建“近体诗”、“宋词”、“元曲”容易多少。我们要团结奋斗,力争早日取得成功。
顾浩并对中国特色新诗体作了几点猜想:
(1)精炼的语言。汉语汉字,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华人作诗,十分注重凝炼。严格遵守语法规律、语词特点、语言习惯。(2)和谐的韵律。诗是韵文,必须押韵,押全国通用的普通话韵。但,不必过分严格。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可以平仄韵分明,也可以平仄韵混用;还可以邻韵相通等。总之,根据诗的内容灵活用韵,而不使押韵变成束缚。(3)简短的篇幅。“新诗体”欢迎有内容的长篇,但更提倡短小精悍,诗写短了,写好了,读的人多了,诗的氛围变浓了,诗的繁荣,就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4)多样的体式。中国特色新诗体,落实到创作实践中,体式也应多样。如果搞得死死的,就那么一种体式,是根本行不通的。古人作诗填词,虽规矩甚严,但也没有视作“天条”而不敢触犯。诗词的体式,是根据内容来定的,又是根据诗人的爱好与习惯来定的。新诗体与多体式是辩证统一的。
当然,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形成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顾浩预测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即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能看到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大体框架;然后,再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使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创作走向繁荣,走向成熟,成为人民心灵的呼唤,祖国前进的号角,盛世神州的乐章。我们深深懂得,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是十分艰难的。遇上这样那样的障碍,挫折,弯路,都是有可能的,要迎难而上。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因为中国是诗的泱泱大国。有三千多年来古体诗歌创作经验,有近一百年来新诗创作经验,有源远流长的民歌创作经验。我们要取其长处,避其短处,加上认真总结新经验,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历史使命,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下一代人手中胜利实现!
归根到底是要有好作品,有好作品,新诗体就立得起来!
顾浩的报告赢得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与会代表紧接着发言,由于准备充分,发言十分踊跃,每位代表先后都发了言。发言可分三部分:一是对顾浩报告的认同、发挥和深化。二是讲了中国诗坛现状,新自由诗和格律诗的难发展。三是对中国诗坛和“新诗体”的展望和建议。
第一部分,如老诗人丁芒谈自己的自度曲的历史渊源和现状与未来的展望。《江海诗词》常务副主编徐红少将谈方祖岐将军的“自度词”的特色,自创词牌,自定格律,不求人仿。范光陵博士谈新古体诗开创时遭受冷遇乃至遭人身迫害。老诗人黄东城、孙友田、冯亦同、《江海诗词》主编钟陵教授都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对“新诗体”给以赞许和期待。诗评家王同书教授则着重谈了中国诗体发展是用“加法”,“新诗体”与前者共存。“新诗体”与原有的诗体区别是“两保一去”。即保存原有的诗情诗味、精炼押韵等,去掉新诗散漫和格律诗苛繁格律。
第二部分,如骆寒超教授、周良沛教授和《星星》诗刊副主编李自国则忧心坦陈新诗到了危险的阶段,原因既有诗人的问题,也有诗评家的问题,还有某些“腐败”的侵蚀,才使新诗内容浅薄,失去读者。热盼新诗有新的突破,重振雄风,力挽狂澜,寄希望于与会诗人和广大有志后秀。香港诗人王一桃更以切身体会谈到在外国写爱中国诗曾遭受迫害,讲到激动处,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第三部分,如三联书店总编辑樊希安教授提出了鼓舞人心的五大倡议:建立“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的基地,组建、培养一支队伍,创办一个刊物,编一套丛书等,他并愿意倾余生之力筹办这些。他的发言引起了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范光陵也倡议明年召开海峡两岸新古体诗研讨会。
诗会用两天时间学术讨论,一天参观采风。与会代表参观了南通几大博物馆,和苏通大桥及园艺博览园,游览了濠河风景区。晚间还有国家级的著名演员吟唱联欢,生动活泼,紧凑充实。
在闭幕式上,《诗刊》原主编、《中华诗词》主编、《诗国》主编丁国成同志激情地作了总结讲话,他认为全体与会代表都认为这次诗会议题新颖、重要,有历史意义,诗会规模空前。代表有写新诗、有写旧体的、有写新古体诗的,老中青齐备。诗会气氛亲近和谐,旧雨新知,相互交流,其乐融融。诗会服务周到细致,无微不至。诗会代表一致感到收获巨大,并由衷感谢江苏的会议组织者、主办者和承办者。诗会的学术论文,将集结出版,以作历史留影,供后人参照。
会议尾声,天公作美,下起了久盼的喜雨,正是:时风时雨添诗兴,新花新体振诗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