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
——评金马奖获奖影片《父后七日》、《当爱来的时候》
2011-08-15□曾清
□曾 清
以爱之名
——评金马奖获奖影片《父后七日》、《当爱来的时候》
□曾 清
“在80年代新电影势力集体将闸口冲破,为台湾电影争取来更宝贵的发展空间之后,台湾电影却意外地原地踏步了起来,甚至在90年代中期开始大幅度倒退,市场沦落殆尽,其悲惨的境遇令人触目惊心。”①台湾电影的黄金时期已然过去,但台湾电影人却从未放弃追寻更能表达台湾的电影声音。虽然奖项一直不是电影研究最直接的参考,很多人也很不屑于那些殊荣无数的所谓“影展电影”,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电影节的设置确实是让许多发行渠道不那么广泛的好电影被更多观众关注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因如此,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有两部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电影节中的最初印象让这两部电影进入我的视线,同时也为自身开启一场关于如何定义“爱”的心的旅程。
台湾电影 本土化 本土精神
导语
“在80年代新电影势力集体将闸口冲破,为台湾电影争取来更宝贵的发展空间之后,台湾电影却意外地原地踏步了起来,甚至在90年代中期开始大幅度倒退,市场沦落殆尽,其悲惨的境遇令人触目惊心。”②台湾电影的黄金时期已然过去,但台湾电影人却从未放弃追寻更能表达台湾的电影声音。虽然奖项一直不是电影研究最直接的参考,很多人也很不屑那些殊荣无数的所谓“影展电影”。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电影节的设置确实是让许多发行渠道不那么广泛的好电影被更多观众关注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因如此,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有两部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电影节中的最初印象让这两部电影进入我的视线,同时也为自身开启一场关于如何定义“爱”的心的旅程。
一、台湾电影的本土化特征
这个特点是众多台湾电影都体现出来的最明显的共同之处。在台湾电影的“黄金时期”,侯孝贤一众导演们就曾经将台湾电影当中的“本土化”特征发挥到极致。台湾电影人立足于本土的精神是令人敬畏的,他们的电影中没有那么多的天马行空、奇形怪状,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对于主人公地位的意识和觉醒,对于台湾社会现实的深入剖析和见证。
《父后七日》(Seven Days in Heaven)是改编自林荣三文学奖2006年的首奖作品,由原著作者刘梓林及资深影像工作者王育麟共同执导。而《当爱来的时候》(When Love Comes)是张作骥的第6部作品。两部作品的本土化特征都非常明显。《父后七日》根据女主人公父亲逝世后,从工作的城市回乡,在“头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荒诞繁琐的丧葬礼仪,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把原本谈及死亡就会色变的观众带入到了一个看似平凡却充满温情的故事之中。电影以纪实性的画面语言、巧妙刻意的细节安排,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总能感受到那份不管是父亲对女儿的爱、还是女儿对于父亲怀念的深深感情。虽然有人说《父后七日》展示的是一幅台湾社会丧葬礼仪习俗的画面,其实又哪里有人愿意用一整部影片只为了给人展示台湾本土的人过世之后会得到如何的礼遇呢?那样大可以拍成一个纯粹的纪录片。正如导演说的一样,“葬礼的繁文缛节,更是台湾人,尤其是台湾中南部子弟,生命中时不时就要上演的戏码,道士、孝服、诵经团、折莲花、花车、花圈花篮罐头塔,这些充分彰显台湾人性格的职业、物品和器材,却像带点儿禁忌与忌讳似的,让人看到它们,都要带点儿敬畏。”
而另一部影片《当爱来的时候》在各大电影节上屡获殊荣。有观众挖苦地说,如果不是在过于高调的影展征途,可能会喜欢这部影片;也有媒体用“平淡地纠结”来评论这部电影。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不仅仅只有这些。两代人之间的隔阂、生活的纠葛,到最终女儿与曾经的母亲一样不慎怀孕,在看似历史不断重演的情节上,却使得曾经的水火不容变成互相体谅,纷繁复杂的家庭关系的紧张气氛慢慢得到沉淀最终获得平静。影片展现的是最平凡的台湾普通人,以刻意安排甚至让人会觉得有点儿矫情的情节牵动,很容易让观众在其中找寻到自己的影子。
二、重拾对爱的体验、平淡之中的温情
看完《当爱来的时候》,一个最深的感受是,为什么要叫“当爱来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身边并不缺少爱,爱其实从未离去过,只是自身不愿意去接受抑或纷繁困扰太多以至于没有用心去体验。这样的内在意识其实也是和《父后七日》相同的。女儿因为在城市繁忙地工作而慢慢忘记去体会那份父爱的深沉,渐渐变成习惯,而当父亲离世,繁琐滑稽的丧礼在前七天充斥了自己的生活,无暇顾及也无力回忆,甚至连父亲的死对自己来说真正意味着什么都来不及真正去思考。正如片中女儿所说“累得像哭爸,原来哭爸真的那么累”。但是对父亲的爱和回忆却在七日之后愈发汹涌澎湃,在每一个不知名的地点、每一个毫无意识的时间,都会突然想起。最痛的不是这七日,而是七日后的无数个日子。本片很容易让人想起日本电影《入殓师》。死亡对于逝者来说也许是某种意义上的一个结束,但对于活着的人却是另外一个全新的开始。我们敬畏死亡,尊重逝去的生命,但是对于失去至亲的每一个人来说,如何面对没有他们的日子却是更值得去思考的事。现代都市人的一个已经不值得再去说的诟病,就是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也许真的已经让人忘记了要去感受体验那一份来自亲人的爱,但是真的等到失去之后再来追忆,却又为这种爱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遗憾和感伤。“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地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想起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当爱来的时候》则通过青春叛逆的来春在拥有复杂关系的家庭成长这一事件演绎,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和难处,她的成长好像没有人过问和在意过,但其实这份爱一直都在。影片和张作骥导演的其他影片有共同之处,长时间的淡出、赋予诗意的女性内心独白等都使电影节奏显得过于缓慢。“张作骥的几部电影,建立他独特的标志和品牌,有许多易于辨认的元素,包括将目光放在台湾下层社会边缘群体身上、非职业演员、自由的叙事步调以及场景回归所制造出的循环式时间,角色经常参与各式各样民间宗教活动,这种宗教仪式与活动,似乎象征了台湾特异的现代化;是一种怀旧与寓言,表现出其电影多样的现代性。”③但是导演的意图并不是要用强烈的情节刺激来打动观众,很多时候,留白的想象和回味使影片意境得以延续。人生是不断地延续和轮回。影片开头是浓妆的来春漫无目的地游走在快炒店中,而到影片结尾挺着大肚子的她一脸平静温馨地看着相同的一切。但是此时人的心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后她在母亲生弟弟的地方生孩子的场景,也许正是暗示着生命的类似。人世的烦忧其实是不断延续和难以抗拒的,但是唯有爱是在苦短人生苦短过程中最令人回味和幸福的东西。也许有人觉得这是一部典型的女性电影,但我不愿从这方面来认识此片。导演的意图并不是表现几代女性类似的经历,而是表达人常常容易在纠结的人生中忽略掉一些东西。“当爱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都能感受得到、把握得住,都能给予我们全部的爱作为回报?
小结
这一届的金马奖更多地把目光停留在台湾本土电影上,成为很多评论人的话题。但是不管怎么说,台湾电影当中的那种本土精神是很多现在更追逐商业价值的华语电影容易忽略的一点。我们期待看到又一次崛起的台湾电影。
注释:
①②宋子文著:《台湾电影三十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陈飞宝编著:《台湾电影史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第546页。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2010级艺术学系 电影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