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江大麻哈鱼人工催产技术初步研究
2011-08-14军赵春刚赵
陈 军赵春刚赵 立
(1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150070)
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隶属于鲑科(Salmonidae)大麻哈鱼属(Oncorhynchus Suckley),俗称麻哈鱼、马哈鱼、鲑鱼、麻糕鱼,有春型和秋型二类,主要分布于北纬35度以北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朝鲜半岛、中国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水域,占世界水产品总产值的15%,在国际渔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我国主要品种为来自太平洋的秋型大麻哈鱼,幼鱼春季降河入海,在海里生长3~5年后,成鱼溯河洄游到原产地繁殖,属典型的回归性洄游鱼类。现在主要产于黑龙江支流乌苏里江,渔场主要集中在下游河区的乌苏镇至抓吉江段,以乌苏镇滩地捕获量最高。绥芬河、图们江、呼玛河支流、牡丹江和松花江也有少量的大麻哈鱼进入[3,4,5]。其肉质细嫩,丰厚,呈红色,味鲜美,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营养价值相当高。此外,还含有糖类和多种维生素。可冷冻、盐渍或制成罐头。其卵富含磷酸盐、钙质及维生素A、D,将其盐渍成“大麻哈鱼籽”价格昂贵,在国际市场上极受欢迎[6]。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捕捞强度过大,大麻哈鱼产量急剧下降,亲鱼群体结构也向低龄化转变,资源现状十分恶劣,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资源加以保护和恢复。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人工放流增殖,这是迄今为止最普遍也最有效的大麻哈鱼增殖方式。人工放流比自然产卵增殖洄游率要高2~3倍。我国自1956年建立放流站以来一直坚持人工放流,近年来捕获量已有所增加,从1996年的1万尾提高到目前的1.5~2.0万尾。但由于放流数量有限,洄游数量增长慢。而通过人工繁殖技术提高产卵率、授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增加放流数量是提高大麻哈鱼产量的主要手段。在人工催产繁殖秋大麻哈鱼方面从未有过报道,本文主要从这一方面进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来源
黑龙江支流乌苏里江下游捕获的野生大麻哈鱼亲鱼。暂养于江水的网箱中。江水流速0.65m/s,水温2~4℃。亲鱼置于网箱内可保证有充足的溶氧和一定的水流刺激,并保持纯自然条件下的水体温度变化,有利于性腺的发育。
1.2 雌雄鉴别
生殖季节有明显的婚姻色,鱼体两侧有8~12条橙红色斑条纹,雌鱼色较浓,雄鱼斑条较大。雌鱼腹部膨大柔软,颜色发暗,下颌前端稍平滑。雄鱼生殖孔突出,轻压腹部有少量精液流出,下颌前端有一个似鸟喙状的勾,上下颌不愈合状况比雌鱼显著。
1.3 催产药物
在捕获的亲鱼中,绝大多数雄鱼成熟较好,能够挤出精液,无须注射催产药物。雌鱼虽腹部柔软,但轻压腹部均无卵粒流出,成熟度不够。说明雄性亲鱼较雌鱼成熟要早。挑选成熟相对较好的雌性亲鱼60尾,分成3组,分别放入三个网箱中,每组20尾。对照组(S-GnRH-A组),只进行S-GnRH-A药物注射;试验1组(HCG组),注射S-GnRH-A和HCG;试验2组(17α-20βp组),注射S-GnRH-A、HCG和17α-20βp。采用背鳍基部注射,间隔2天,共进行2次注射。
表1 大麻哈鱼催产药物种类及剂量
1.4 产卵、授精
由于水温较低,只有2~4℃,催产药物发挥作用较慢,效应期较长。在注射催产药物后,每3天检查一次亲鱼成熟情况。将亲鱼头朝下倒提起,用手轻压腹部,成熟的亲鱼卵巢内的卵完全游离,有橘红色或橘黄色的卵顺利流出时,可以进行人工采卵授精。事先检查精液质量,轻压雄鱼腹部挤出少量精液,精液入水后,立即散开,说明精液质量较好。同时对精子活力进行镜检,选择精子活力好的雄性亲鱼用来进行人工授精,将几尾雄鱼精液混合为一组,以保证更好的受精率。雌雄亲鱼比例一般为3:1。取出成熟好的雌性亲鱼,从颈动脉放出血液,避免血液流入腹腔对卵产生影响。剖开腹部,将成熟卵接入干净的白瓷盆中,在无光线直射条件下将雄鱼精液倒入白瓷盆中,用手轻轻搅拌,让精卵充分接触,使精子能均匀地分布到卵上,然后加干净的清水激活精子,并用手搅拌1分钟以上,以保证鱼卵能够充分的受精。受精后,要不断地用干净的水冲洗受精卵,将受精卵上少量的血液、卵皮及精液产生的白沫冲洗掉,直至盆中的水清澈透明,同时用手捡出白卵。静止1小时左右,让其充分吸水膨胀,卵膜与卵黄膜分离,出现围卵腔,并且卵膜开始硬,即可进行孵化。
1.5 孵化
采用平列槽式进行流水孵化。受精卵孵化要在避光的室内,防止阳光直射。每天用2%盐水消毒一次,控制死卵水霉菌的滋生,待受精卵发育到发眼期,再把死卵以及滋生水霉的受精卵拣出,整个孵化期内只有在受精卵发眼后才能拨动卵,其他时期不要人为搅动受精卵。
2 结果
2.1 繁殖力、成熟系数、肥满度
随机抽取大麻哈雌雄亲鱼各30尾进行繁殖力、成熟系数和肥满度测定,结果如表2:
表2 乌苏里江大麻哈鱼生殖群体繁殖力、成熟系数和肥满度系数
2.2 人工繁殖
选取外形较好,体表无伤的大麻哈雌性亲鱼60尾,随机分成三组进行催产注射。大麻哈鱼成熟卵圆形或椭圆形,橘红色或橘黄色,具光泽,有较好弹性,卵径0.54~0.66cm。采用地下井水进行流水孵化,在水温6~9℃辐度范围内,大麻哈鱼经过59天孵化出苗,孵化积温440~480℃。三组鱼试验结果如下:
表3 大麻哈鱼人工催产效果
三个试验组受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均相差不大,但催产率差异很大,17α-20βp组的催产率要大大高于S-GnRH-A组和HCG组,说明在较低水温条件下,17α-20βp对促进亲鱼性腺发育具有很强的作用效果。三组试验鱼共有18尾亲鱼成熟产卵,共获得成熟卵63500粒,受精卵51680粒,发眼卵38815粒,鱼苗36370尾。刚孵出的大麻哈鱼身体透明,有一个较大且细长的橘红色或橘黄色卵黄囊,成群聚集在水底避光处,体全长2.3~2.7cm,体重0.11~0.18g。靠吸收自身卵黄囊为营养。
3 讨论
3.1 人工繁殖的影响因素
大麻哈鱼属洄游性鱼类,其洄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回到繁殖地进行产卵繁殖,在资料记载中绝大部分洄游个体年龄组成为3+、4+、5+、6+龄,其中以4+、5+龄为主,个体较大,性腺发育良好。一般捕获的亲鱼暂养一段时间,人工给予适宜的水流刺激,性腺会自行发育达到游离产卵状态。近年来由于人们大肆过度捕捞,其种群数量已大大减少,种群的年龄组成也逐年呈现低龄化,这种年龄组成的群体个体相对较小,肥满度、成熟系数及绝对繁殖力均较低,性腺成熟程度稍差,不能达到自行游离产卵的效果,需使用人工注射催产药物促进其性腺发育,即使这样,其产卵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除使用低温催产剂的17α-20βp组的催产率达到65%外,S-GnRH-A组和HCG组均很低。除催产率外,三个试验组的受精率、发眼率、孵化率均相差不大,说明大麻哈鱼人工繁殖的主要技术难点是人工催产促使性腺发育这一关键步骤。攻克这一技术难关,就会增大人工繁殖的苗种规模,进而加大人工放流量,促进资源增殖起到积极的作用。
受精卵孵化对水中溶氧量有一定的要求。溶氧量过少,对受精卵胚胎发育不利,畸形鱼苗出现率高。直射光对受精卵和前期仔鱼有致死作用。因此,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和仔鱼前期,应在无光或光线较暗的条件下孵化。鱼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刺激比较敏感,其中胚盘形成期、胚环、胚盾出现期和体节分化期对外界机械刺激比较敏感,也即危险期,要保持环境处于绝对安静,以期胚胎发育顺利进行[7,8,9]。
3.2 低温催产作用
大麻哈亲鱼暂养水温为2~3℃,在这种低温条件下,性腺发育较慢,为了提高亲鱼暂养成活率,促使其集中产卵,使用人工催产技术手段进行繁殖。一般的催产药物对鱼类性腺发育的作用很小,基本上不能促使其性腺发育至产卵状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外开展了对冷水鱼类排卵效应生理机制作用的研究,研制出了一种类固醇激素 17α-20βp,对虹鳟、白斑狗鱼、泥鳅、鲤鱼、鲟鱼等做了低温催产试验,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0,11,12,13]。本文通过注射17α-20βp,使催产率由常规催产药物的10%、15%提高到65%,作用效果非常明显。
3.3 资源保护与增殖途径
大麻哈鱼一生只繁殖一次,生殖后即死亡,产卵群体完全由补充群体组成,而补充群体的资源量正在逐年下降。产卵群体的年龄组成低龄化,规格减小,肥满度下降,繁殖力降低,捕捞强度过大,生态环境恶化,使种群的补充能力减弱,是导致目前资源下降的几方面重要因素。为了尽快恢复我国的野生资源量,实现大麻哈鱼的增殖,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进一步开展人工繁殖工作,加大人工放流数量,特别在目前资源利用大于自然繁衍速度情况下,采取人工增殖技术措施以补偿种群资源储量不足。二、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少环境污染,使生态环境保持稳定,保持良性循环。三、合理捕捞,根据前一年捕捞群体规格、年龄组成,确定下一年的捕捞量。四、缩短捕鱼期,延长禁捕期,捕鱼期内严格控制捕捞船只数量。五、加强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比较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完善其配套技术。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