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雕塑的建筑特点
2011-08-14罗瑾byLuoJin
■ 罗瑾 by Luo Jin
作为一种艺术表达,陶瓷雕塑在陶土、釉料上与其它艺术样式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可自由发挥度与烧制方式带来的不可预期性的奇妙结合。无形中给艺术家的灵感、想象和智慧提供了极为开阔的活动空间,使技艺、激情和思想可以自由驰骋其中。这不仅对许多艺术家产生了极大诱惑,也大大激发了公众广泛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正是因为它的这一特质,众多的陶艺家、雕塑家、建筑家纷纷介入陶瓷雕塑,可见陶瓷雕塑已经成为现代艺术家艺术表现的一个手段。本文之所以会以陶瓷雕塑里的建筑特点作为论文主题来加以展开论述,主要是这些年来我的所见所感而后总结出来的一些个人艺术观。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道:“雕塑有建筑特点吗?”笔者可以肯定的回答:“有”。我们都知道,当一个建筑物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它一般都是采用混凝土和钢筋来成型的,而雕塑则是通过钢筋、十字架和泥巴不断的垒加来使其成型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做泥塑时,特别是大型的,当我们为了不让架子上的泥巴往下掉,而通常使用的一个办法就是挂十字架。通过十字架的高、低的不同摆放来托住泥巴的这种力的行为,不正与建筑里的砖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吗?还有我们在做泥塑时,从上大泥到最后上小泥的过程,这本身也就是在造建筑。再比如,我们利用钉子的圆头在一块板上钉出高低不平的浮雕现象,同样也把它称为是建筑行为——由小元素积累成大的东西。这就说明了做雕塑的过程——塑其实也就是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的筑1的过程。
建筑是一种空间的艺术,它不但占有空间,而且还通过墙体来分割空间,这就使得建筑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几何形体。雕塑虽然不能像建筑那样可以使人进入其中,并且在行进中感受它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做雕塑时,同样也会把整个头形塑成一个椭圆,把眉毛做成两条斜挑的短线,把眼睛做成两个小圆圈,把鼻子塑成一个正立的三角形,把嘴巴塑成一个被压扁了的椭圆。虽然这张脸与实际的人的脸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能够看到,雕塑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而把无生命的材料变成富有生命特征和充满生命力的各种雕塑物品,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文化意味的所在,品味到生存的乐趣,进而能够感叹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伟大。如:利普希茨的《持吉他的士兵》(图1),只用了一些线条来暗指眼睛、嘴巴和鼻子,尽管他的脸模糊难辨,但人们还是很容易的就看出,他就像小孩们搭的积木一样,是由各种方块叠加而成的。以上所述的这些统统都说明了雕塑其实是一个建筑作品。
在边缘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雕塑家们又常常将各种已知和未知的材料如陶瓷、金属、工业材料、机器零件、生活日常消费品等一些独特的材料和制作过程,贯穿于他们对雕塑的抽象性的研究当中。陶瓷学院雕塑系郑冬梅老师的《轻花系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为了呈现陶瓷雕塑是可以以一种具体形式生长出来的,就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陶瓷串珠与铜线或铁丝连接起来,编织成一棵棵不被人们所关注的卑微的生命——野花。郑冬梅就是运用她独特的“作品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做成无限的大”的建筑艺术语言,通过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生长出新的花朵或根茎的改变,给该物品注入了新的意义,有如野草串根儿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图2)。类似这样的作品很多,如作品《思念》就是雕塑家安娜·西尔,以玻璃为主要原料一块一块堆砌而成的;再如俄罗斯裔美国雕塑家加波,他用具有韧性的薄板拼接成的作品《第二个构成头像》,让人产生奇妙的联想。此外还有四川美术学院的焦心涛,他利用人们废弃的铜条,创作了《才子》《佳人》等作品(图3)。以上种种的这些纸张的叠加、玻璃的堆砌、薄板的拼接以及铜条的组装,无不都表明了雕塑边界的扩大,无不都表明了雕塑语言中筑的不断垒加与组合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说,做雕塑就是造建筑的行为,造建筑就是做雕塑的行为。
由于纸张易破,木板易腐蚀,铁易氧化,只有陶瓷是一种不会腐蚀生锈的材料,它具有坚硬、耐高温、不氧化、不分解、不变形、不变色、易清洗、没有放射性等材质优良的特点,加之它借助异常丰富的釉色、奥秘无穷的窑变,使人产生的天然亲切感和与现代建筑之间存在着很好的互补作用,使得陶瓷既能很好的表现雕塑,又成为了建筑的最佳材料。这也正是陶瓷雕塑可视、可触这一有别于绘画等其他造型艺术独特的审美体验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为什么在做大型室外雕塑时,雕塑家们通常都会用到青铜、花岗岩、汉白玉、雪花大理石等带有永久特征的硬质材料,而忽略了人类用自己的双手造就的第一种材料——陶瓷呢?《诗经·小雅鹤鸣篇》上说:“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错,砺石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攻,磨治也)。”2既然凡事我们都可以借他人之长,治自己之短,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陶瓷雕塑语言中引进建筑语言的优点,来把小型的陶瓷雕塑搬到室外,变成大型的室外建筑式陶瓷雕塑呢?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根深蒂固的、陈旧的观念造成的,他们认为陶瓷雕塑应该是属于室内的,应该是只呆在博古架上的。其实并非如此,只要我们翻开雕塑艺术史,就不难找到大量的大型陶瓷雕塑作品。例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的秦始皇百万大军的兵马俑,就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它之所以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观,是因为其人物的大量的复制,再由匠师们以不同的技巧和不同的审美要求赋予作品不同的表情,从而避免了千人一面的雷同化的感觉。如果我们把整个的秦始皇陵里的兵马俑看作是一个雕塑的话,那么这个雕塑就是由千万个单独的兵马俑垒加成的,而这也就是构成的本身,是建筑的行为。还有我国福建省著名的风景区——鼓山的千佛陶塔,它就是分层进行烧造,然后拼合而成的。我们都知道,丰富的釉色是陶瓷雕塑独特的艺术语言。一个好的、适宜的釉色能够形成安全、有序、和谐的氛围,能够使人心情舒畅惬意,心理和体力都能够得到调适,这就使得陶瓷成为了现代室外环境的重要艺术媒体。譬如西海岸著名的陶瓷雕刻家维奥拉·弗蕾的《世界和女人》和《红色横卧的人、橙色和黄色手的人、大男孩》(图4),它们就是用分段成型的方法烧制而成的,我们可以从它浓艳的外表看出,该作品从某种程度上似乎是显得有些拙劣、刺目,但它比真人还要大的人物形象,却因为色彩鲜艳的釉质表面处理,而显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弗蕾的作品不仅可以把我们引进它这个高大的鲜明有活力的人物世界里,而且它还带给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个人的探索。以上这些都说明了陶瓷雕塑的魅力,不仅来自于它所塑造的对象本身,尤其来自艺术传达的特殊方式——分割后产生的模线的多样组织的装饰效果和陶瓷材料所特有审美效应。
纵观整个人类用砖的过程来看,由于时代漫长、曲折的变迁,砖自身也发生了土——烧熟——砖的尺寸的变化(包括青砖、红砖色彩演变的变化)——画像砖——瓷砖(釉面砖、墙面砖)——异形砖的演变,这就说明了陶瓷不仅具有装饰美感,同时还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当中。譬如:在我国陶都宜兴,常常看到的用废旧陶缸来代替砖石建造的民宅,还有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出土的一件高达1.05米的绿釉陶雕楼。3这些都是由陶瓷巧夺天工的装饰效果、而且还有不受风吹、雨淋、曝晒、潮湿、霉变等的侵蚀和经久耐用的特点所决定的。
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丹纳指出:“建筑是建立在这种由互相联合的部分所构成的总体之上。”这里所说的“互相联合的部分”,是指相互间的距离关系,和有关比例、尺度的数学关系之间的组合关系。同样,由于用泥捏制而成的陶瓷雕塑,其形状凹凸不平,不利于翻模,因此要分割成若干的小件,制成模型,分块制作,最后用泥浆依次逐块粘接,组成完整的作品的这种方式,就与建筑中的各个部分互相组合的关系同出一辙。陶瓷雕塑的分割同样也需要先计算出躯干的重心和其它各个部位的重心,然后根据各个部位的重心对躯干重心的作用程度和切割部位所产生的应力,来确定该陶瓷雕塑的分割。据群雕《水浒人物108将》的统计,其大小模型有1100多块,需要手工捏制的零件有300多个4。再如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的《飞天天女散花》,天女手托的花篮就是单独制作烧成后,用粘合剂粘于手上的。陶瓷雕塑这种分割成块再组合的制作工艺,来源于日用陶瓷的一些茶具、咖啡具、瓶罐类产品的分割成型、总体粘接的制作技法。用这种分割的方法,可以克服产品的粘接处的裂纹、疙瘩等缺陷。由于陶瓷雕塑同样具有筑的小单位的垒加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陶瓷雕塑除了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之外,它还可以无限放大,这就为陶瓷雕塑走向室外,实现了可能性。
建筑式的陶瓷雕塑作为一种室外雕塑,它的材料与色彩不仅要能够经受得住风吹雨打和时间的洗涤,而且要能够最大限度的服从协调于周围的环境。因此,陶瓷材料的运用是室外大型陶瓷建筑式雕塑的重要手法。并且与青铜、花岗岩、大理石等昂贵的材料比较起来,陶瓷相对低廉,强度较高,是一种经济的、稳定的、效果好的材料。与砖比起来,它更耐高温、更有永久性,并且材质变化也更综合;陶土+耐火泥+瓷土、黄泥+瓷土……在表现手法上,陶瓷比砖更粗犷、更细腻;有暖色调的、有冷色调的;有光的、无光的……这些都是陶瓷与生俱来的特色。以上这些都说明,虽然雕塑运用的材料有很多,但只有陶瓷材料才是最接近建筑的,是最耐久的。所以,雕塑里的陶瓷雕塑是最富有建筑特点的。
1 罗瑾.论“筑”——关于建筑室外大型陶瓷雕塑的语言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04.第2页
2 刘文潭.中西美学与艺术评论[M]. 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第322页
3 漆德三.陶瓷纵横[M].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第29页
4 梁爱莲.余祖球.雕塑瓷工艺与管理[M].江西:陶瓷研究杂志社,1990.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