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天地融合 呼唤制度创新
2011-08-13沈永言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沈永言(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当今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的产业融合时代。三网(电信网、广播网和计算机网)融合、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融合以及3S(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融合等都是典型的产业融合现象。空间信息技术和卫星应用的发展将产业融合带入天地融合的新阶段。天地融合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产业融合的重要特征、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式、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天地融合要求制度创新为保障,制度创新要求观念创新为前提。
1 产业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产业融合的实质与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一些以大规模生产分工为特征的工业经济时代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出现了以产业交叉、产业渗透和产业重组为主要形式的全面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产业发展现象,其根源在于信息技术与不同产业中专有技术的相互结合。这种结合在提高原有各个分立产业工具系统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的同时,也使不同产业的技术与工具系统拥有一个共同的技术平台,从而有了融合与创新的基础。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产业发展范式,产业融合是分离的市场间的一种汇合和合并。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为相关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进而成为新的价值创新源泉和经济增长动力,导致了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
产业融合的经典形式
当前,最典型的产业融合现象当属基于数字技术的电信网、广播网和计算机网之间的三网融合,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之间的3C融合,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个部门的融合等。
三网融合包含终端、网络、业务、市场、监管等多个层面。近期,三网融合主要是发挥不同网络的物理优势,使任何人能够通过任何一种物理网络方便地获得任何一种信息服务。未来,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是三种网络通过IP协议实现互联互通、无缝覆盖,共同提供多媒体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三网融合改变生活
在基于融合的数字家庭应用中,通过电脑、家电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信息关联应用来方便自己的生活。
作为信息服务领域的三大部门,电信业、广播电视业和出版业过去通常是被严格区分的。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这三大部门的信息产品先后实现了数字化,它们的互换性和关联性得到大大加强,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数字媒体产品和服务形式应运而生。
如果说3C融合是三网融合在网络与终端设备融合方面的具体表现,那么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个部门的融合就是三网融合在网络与内容融合方面的特定形式,它们共同衍化成当今世界庞大的、以数字媒体和传播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服务产业。
实际上,由信息技术导致的产业融合现象并不限定于“地面”,而同样表现在“天空”。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构成的空间信息技术之间的3S融合及其应用已经兴起,并在70年代中期以后得到迅速发展。目前,3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防震减灾、能源电力、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和国防安全等众多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美国GPS系统示意图
俄罗斯GLONASS系统示意图
在以天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卫星应用领域,GPS、GLONASS、Galileo 、“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之间的相互融合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后来居上的基本策略。广播卫星与移动卫星相互融合形成了移动多媒体广播,固定卫星与移动卫星相互融合形成了“动中通”,固定卫星与广播卫星相互融合形成了“直播到户”(DTH)。这些不同卫星通信应用之间的融合在“互联网协议星”(IPStar)和海事卫星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它们都可以同时提供电话、宽带接入、电视直播等综合服务。
2004年,美国劳动部将地球空间技术(Geospatial technology)与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当今最具发展前途和最有潜力的三大高新技术。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应用的融合不仅构成了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而且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后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战略性空间信息产业。无论是三网融合、3C融合,还是卫星应用产业、空间信息产业,其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都是信息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应用和系统之间的融合。可以说,产业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天地融合是产业融合的重要特征
天地融合的必然性
人类生存于时空之中。从开发陆地资源、海洋资源到开发空间资源,人类的活动空间不断扩大,这个过程必然要求人类研究、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和卫星应用。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信息技术和卫星应用的发展必然推进空间信息产业、卫星应用产业与地面信息产业的融合,即所谓的天地融合。
天地融合的主要特征
天地融合中的第一个特征是卫星定位与地面移动网络定位的结合。单纯的GPS卫星定位存在定位时间长、耗电量大、信号容易遮挡、信息无法交互等局限性,而单纯的蜂窝小区(COO)、高级前向链路三角(AFLT)等地面移动网络定位也存在精度不足等缺陷。辅助GPS定位虽然解决了传统GPS冷启动慢、耗电量大等问题,但仍存在室内信号遮挡问题,而将卫星定位和移动网络定位有效结合的混合定位,如高通公司的GPSOne,则完美地弥补了两类定位的局限,代表了当今定位技术和位置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
天地融合中的第二个特征是卫星移动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的结合,其中既有技术层面的结合,也有网络层面的结合。在技术结合方面,目前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大都借鉴了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例如,“瑟拉亚”(Thuraya)、亚洲蜂窝卫星(AceS,“格鲁达”)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采用了与全球移动通信(GSM)2G系统相兼容的设计方案,而国际移动卫星-4(Inmarsat-4) 全球宽带局域网(BGAN)和“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则采用的是与地面宽带码分多址(WCDMA)3G系统相兼容的设计方案。这种兼容设计可以让卫星移动通信用户终端通过多模方式在卫星移动网络和地面移动网络之间进行切换。与兼容设计相对应,美国移动卫星公司(MSV)采用了特有的地面补充组件(ATC)技术,以合并卫星与地面移动通信的信号,允许卫星和地面移动网络共用同一频段,传输同样的信号格式。这样用户可以通过单模终端在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之间无缝切换,从而实现了真正的网络融合,并极大地改善了服务质量。目前,移动卫星公司(MSV)和全球星(GLOBALSATR)两个卫星移动通信运营商已经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获得了空中交通管制许可证。基于ATC的天地融合真正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个人化的通信需要,实现了天地一体移动通信。它既完善了地面移动网络,又为卫星移动通信注入了生机。
“瑟拉亚”卫星在轨运行示意图
国际移动卫星-4在轨运行示意图
天地融合中的第三个特征是GPS、GSM与GIS的3G结合。这个结合不仅催生了以手机、便携式自导航系统(PND)等为载体的位置服务(LBS),使之成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方向,而且直接促进和支撑了物联网、现代物流、汽车、信息服务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卫星导航定位、移动通信和地理信息技术的3G融合,使得固定、移动目标的状态数据可以通过通信网络进行实时传输,解决了固定和移动目标的实时、动态监测问题,实现了物体、系统、物流的可视化管理,这对于现代经济的运行发展及其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总之,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卫星应用的广泛普及,天地融合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基本属性和产业融合的重要特征。
3 制度创新是天地融合的根本保障
天地融合的地位
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在于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要保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关键点就在于处理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由于需求增长、模仿扩散等因素的作用,产业融合成为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空间信息技术和卫星应用具有知识密度高、支撑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和卫星应用的天地融合不仅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产业融合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式、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特别是随着太空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卫星产业、卫星应用、物联网、三网融合视为大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过程中,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天地融合,实现互动发展,对于我国两化融合战略实施、新兴工业化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制度创新对天地融合的作用
无论是产业融合还是天地融合,它们都起因于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技术创新只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开端,技术创新会逐步影响包括生产工艺和流程、生产组织和制度等产业的各个方面,最后完成整个产业系统的创新。日本学者植草益对产业融合的定义就是: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松管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的关系。
回顾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工业化不仅是一个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过程,也是一个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的过程,而且这种制度上的原始创新远比技术上的原始创新更为重要。发达国家推进工业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探索新制度的过程,其中,专利、工业实验室、创业板等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成为激励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并最终推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
制度创新在发达国家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样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以美国最为显著。可以说,正是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让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在二战期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早期发展阶段,美国政府通过对IBM等研究机构强力资助和耐心扶持、委托私营企业和高校完成研发工作、促进互联网等先进军事科研成果民用化三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促进了信息技术产业的稳定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大规模民用化阶段,美国政府的放松对风险投资产业的管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减免税收、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实施反垄断、推动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发挥私营企业或民间组织在技术标准负面的积极性等刺激性政策,明显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互联网时代,美国政府通过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加强隐私保护和内容监管、坚强电子政务建设、为开拓全球市场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从世界范围吸纳IT人才、调整反垄断政策应对全球竞争等系列政策,则加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为顺应、引领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于1996年颁布了新的《电信法》,其宗旨是:鼓励竞争,鼓励电信和广电等部门融合发展,进一步开放电信和广电市场,放宽外资、外商进入美国电信市场的限制,鼓励美国公司进入外国市场。统一的监管机构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以普遍服务、多样化服务和公平竞争为基本导向,对产业发展依法因势利导、保驾护航。这些制度上的系列创新,使得美国信息技术持续快速发展,业务形式不断创新,终端设备不断智能化,产业相互渗透发展,真正实现了网络、业务、媒体、终端、技术、产业和监管等全方位的融合。美国的电信改革和三网融合已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其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监管模式为英、日、韩等多国所推崇、效法。当前,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的第一大产业,这当然与美国雄厚的经济和科研实力信息相关,但更要归功于美国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采取了有效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制度上的创新。可以说,正是制度创新让美国首创了天地融合的铱星系统、地面补充组件技术,以及互联网地图、数字录像等商业模式,从而成为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导者。
由此可见,制度创新是推进产业融合、天地融合的关键环节,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激励的体制保障。政府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政府政策合适与否决定了国家发展绩效的好坏。好的制度通常具有民主与自由相和谐、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激励与约束相兼容、权力与责任相协调、动力与预期相互动、贡献与收益相匹配、个人与社会相认同等诸多显著特征。
我国的天地融合现状
目前,我国天地融合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并且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集卫星导航定位、地理信息技术和地面移动通信于一体的位置服务和物流产业已进入规模化的发展轨道;甚小口径终端(VSAT)与地面移动通信基站系统有机结合,在远程接入、应急备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卫星固定通信与地面无线传感网的融合应用即将在物联网和应急通信中崭露头角。但是,总体上,我国天地融合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非常有限。其中,缺少相关技术和业务平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能力有限只是技术方面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制度方面的限制。如针对电信行业和广电行业、卫星应用产业与一般信息产业的分业监管,针对卫星直播电视业务的129号令等制度因素对三网融合、天地融合产生了直接的限制。我们不难发现,在刚刚颁布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卫星应用产业仍然是分别要求的;在已经实施的三网融合、宽带计划中几乎不见卫星通信的踪影;卫星应用产业一直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卫星及地面设备制造与最终应用严重脱节。这些制约因素使得我国的卫星应用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半导体产业协会(SIA)2010年卫星产业报告显示,2004-2009年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1.7%,2009年达到1609亿美元,其中,服务收入为930亿,约占2009年全球电信服务产值1.4万亿美元的6.6%,而我国大约只有0.4%。国际上,卫星直播电视已经成为卫星应用,特别是卫星通信产业的主体,而我国尚未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中星-9已经运行3年,但是真正的地面商业服务尚未开展,大部分转发器资源处于空转状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尚没有自己的卫星宽带通信系统,没有覆盖全球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而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在卫星通信、广播、导航定位、遥感等方面无不进入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阶段。
4 推进天地融合的对策
加快三网融合
中星-9在轨运行示意图
加快三网融合的脚步需政府推动
三网融合是天地融合的基础,天地融合是三网融合的延伸。三网融合既是电信网、广播网和计算机网的融合,也是卫星、光纤和地面无线通信的融合。卫星通信是重要的传输手段,是电信网、广播网和计算机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覆盖、空间跨越、远程接入、路由备份、应急指挥、普遍服务、公平保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国家在三网融合以及宽带计划中,应大力推广、应用卫星通信技术,实现卫星宽带通信系统与地面宽带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有机结合,以缩小我国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之间的差距。
统一监管体系
我国现有信息服务等领域的监管体系是传统产业分立时期形成的。由于产业融合、天地融合通常发生在不同部门的产业边界或产业交叉地带,在此融合中产生的新的产品和业务完全有可能跨立不同的传统部门。这样,这些新的产品和业务就要受到不同管制者的多重许可与管制,从而对产业融合、天地融合产生严重的制约。因此,在当今信息服务市场日益综合化、全球化的情况下,必须统一监管体系、重新制定管制框架,才能适应产业融合和天地融合的发展需要。我国要成为信息科技和产业强国,仅仅满足于面向三网融合的信息产业统一监管是不够的,而必须更前瞻地着眼于大的信息产业发展,从天地融合的角度着手。这么多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卫星应用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但是,无论是技术融合还是市场融合,都明显存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的障碍。
消除政策障碍
在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129号令,即《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规定》中,规定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由于当时我国没有自己的直播卫星,129号令的主要目的是限制个人用户收看境外电视。如今,虽然时过境迁,我国中星—9已经在轨运行3年,而129号令依然成为我国卫星电视业务的“紧箍咒”,城市个人用户安装卫星电视终端收看国内卫视节目依然是非法的行为。目前,卫星直播电视已成为卫星应用、网络文化和信息服务产业的主力军,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等主要国家无不在大力发展此项业务,其业务形式已经扩展到数据投递、交互电视、高清电视及互联网连接、多媒体广播等多个方面。因此,129号令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天地融合的政策障碍。我国卫星应用、网络文化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以及国家软实力的建设迫切需要消除这一政策障碍。
加强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是实现价值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重要途径,索尼、松下、三星、苹果等跨国公司都是集成创新的典范。集成创新综合了各种创新范式的思想、理论与方法,以优化企业的运营机制,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包含卫星导航、通信、消费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等技术在内的PND等天地融合型产品和服务的出现为集成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集成创新为天地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集成创新的基本要求是企业在创造并满足消费者需求过程中,打造完备的产业链并居于产业链的控制地位。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产品专业认证机构的成立为集成创新、天地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卫星通信领域还缺少这样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产业环节,卫星设备制造、卫星系统集成与电信运营之间仍处于貌合神离状态,仍然是卫星通信天地一体化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鼓励多元投资
三网融合领域广阔
天地融合与军民融合息息相关。如果说天地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技术表现形式,那么军民融合就是产业融合的组织表现形式。我国既要鼓励国有军工企业大力开拓民用市场,同时也要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承担军工任务。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高度相关,民营企业的效率和机制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天地融合推进的必要因素。产业融合、天地融合的技术平台,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投资,并承受较大的风险,单靠政府的投资难以完成产业融合和天地融合的任务,必须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让民间资本参与到融合投资中,以产权变革来促进产业融合和天地融合的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华为、中兴的崛起,地理信息与位置服务领域的北斗星通、合众思壮、四维图新、高德等企业的成长,都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方面的成功案例。
5 结语
产业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天地融合是产业融合的重要特征,制度创新是天地融合的根本保障。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表明,只有“器物”层面的变革,而没有制度和观念上的创新是难以实现社会的真正转型。同工业社会瓦解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一样,信息社会也将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推进产业融合、天地融合,需要我们在制度创新方面加快三网融合、统一监管体系、消除政策障碍、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多元投资,需要我们在观念创新方面重新认识我国卫星应用与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关系、卫星通信与三网融合的关系、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的关系,重新思考我国现有的卫星直播电视政策、卫星直播电视在网络文化和社会和谐发展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