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或成下一个死海
2011-08-13张瑞丹
作为三面环陆、近封闭的内海,渤海以水体交换缓慢、自净能力差著称。多年前,就有学者发出“再不治理,渤海恐将成为下一个死海”的警示。今天的渤海,已呈现出近岸海域整体“亚健康”状态。
历史上以“天然鱼仓”著称的渤海,海洋鱼类物种的数量在急剧下降。1982年至1993年,渤海湾和辽东湾的主要经济鱼类群落,已从85种下降至74种;而到了2004年,群落数量急速下降至30种。今年7月13日,天津市渤海水产研究所发布的《渤海湾渔业资源与环境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项目报告显示,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已从过去的70种减少到目前的10种左右。带鱼、鳓鱼、真鲷、野生牙鲆、野生河豚等鱼类几乎绝迹。“(渤)海湾作为渔场的功能已基本丧失。”国家海洋局如此评价。
有专家表示,陆源污染才是渤海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渤海沿岸城市超过一半以上的排污口,正在源源不断地向海洋注入各类生活、工业和农业污水。环保部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差,为中度污染”。较为清洁的一、二类海水面积持续下降,较2009年下降16.3%;四类和劣四类海水面积却在继续扩大,上升了4.1%。
作为参与者,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邹景忠见证了渤海治污的整段历史。在他看来,几乎所有关于渤海的庞大治理计划,最终都惨淡收场。他认为,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管不了排污的部门割据现象,以及地方政府的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是渤海污染无法得到根治最为关键的因素。“十三太保,五龙闹海”,便是赋予五个涉海部门和沿岸三省一市共13个城市的一个比喻。
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认为,今天渤海近岸海域的污染治理,依然面临中国环境治理领域始终存在的一个矛盾:“污染的是海洋,需要治理的环节却在陆地上。部门之间打架且不谈,治理的难点就在于地方要发展,而环保部门的权力却不足以大于地方发展经济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