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血清脂联素、叶酸、维生素B12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2011-08-11崔松彪
宋 岩, 崔松彪, 吴 光
脂联素(APN)是一种由脂肪细胞特异性分泌的血浆激素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调节内皮功能、免疫功能、糖脂代谢、抗胰岛素抵抗、抗动脉粥样硬化及在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慢性酒精中毒的发病率的持续上升,维生素缺乏、营养障碍与慢性酒精中毒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解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由于慢性酒精中毒的人长期大量饮酒,进食量减少,并且很大一部分人经常空腹饮酒,这就导致了营养不良、造成了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摄入不足,再加上慢性酒精中毒造成胃肠道的病变及功能紊乱,可引起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本研究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叶酸(FA)、维生素B12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甘油三酯、胆固醇、HDL-C、LDL-C、空腹血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慢性酒精中毒与脑血管疾病及其高危因素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观察其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修订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1]。(2)选择2009年6月~12月期间在延边医院及延边脑科医院住院的酒精中毒患者及参加体检的健康体检者。依研究目的分为慢性酒精中毒组和对照组。其中患者组共54例,均为男性,年龄37~68岁,平均48.6±6.73岁,饮酒年限为5~42年,平均为48.42±6.39岁。对照组共43例,不饮酒或偶尔饮酒的男性,均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年龄24~59岁,平均34.12±10.11岁。按饮酒年限分为饮酒<10年组、饮酒10~20年组、饮酒20~30年组、饮酒>30年组;按CT是否合并脑萎缩及脑血管疾病分为慢性酒精中毒CT异常组与慢性酒精中毒CT正常组。头部CT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
1.2 标本采集及保存 所有患者均在确诊后未治疗前和对照组在体检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取静脉血5ml,标本采集后不抗凝,以3000r/min进行离心10min,分离血清,一管置于-80℃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测脂联素、叶酸及维生素B12。另一管作为血清脂类检测及血糖检测。
1.3 APN测定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脂联素(APN)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脂联素(APN),再与HRP标记的脂联素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脂联素(APN)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脂联素(APN)浓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酒中毒组与对照组血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本试验中慢性酒精中毒组血清AP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酒精中毒组与对照组相比,慢性酒精中毒组的FA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酒精中毒组与对照组相比,慢性酒精中毒组的维生素B12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酒精中毒组与对照组相比,慢性酒精中毒组的空腹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酒精中毒组SBP、DBP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酒精中毒组的 TC、TG、HDL-c、LDL-c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酒精中毒组AST、ALT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 慢性酒精中毒组与对照组血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表1 慢性酒精中毒组与对照组血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 <0.05,**P <0.001
观察指标 慢性酒精中毒组 正常对照组 F值 P值APN(mg/L)FA(ng/ml)VitB12(pg/ml)TC(mmol/L)TG(mmol/L)HDL-c(mmol/L)LDL-c(mmol/L)FBG(mmol/L)AST(U/L)ALT(U/L)SBP(mmHg)DBP(mmHg)1.54 ±0.57*3.63 ±1.97**497.57 ±289.57*4.47 ±1.38*1.73 ±1.29**1.62 ±0.70**2.29 ±0.85*6.00 ±1.45**106.03 ±40.63**64.19 ±8.04**136.76 ±20.56 **84.91 ±12.27*2.05 ±1.10 7.33 ±2.40 403.40 ±116.17 3.98 ±0.81 0.95 ±0.44 0.77 ±0.29 2.00 ±0.43 4.34 ±0.37 29.90 ±6.90 25.67 ±8.52 117.67 ±13.38 80.12 ±11.21 8.936 69.612 4.025 4.383 14.569 55.949 4.064 54.319 13.218 13.577 27.680 3.940 0.004 0.000 0.048 0.039 0.000 0.000 0.047 0.000 0.000 0.000 0.000 0.050
2.2 慢性酒精中毒组与对照组之间相关疾病的患病水平 慢性酒精中毒组的空腹血糖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增高,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慢性酒精中毒组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慢性酒精中毒组血TC、血TG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慢性酒精中毒组患者增加血脂异常的风险;慢性酒精中毒组血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慢性酒精中毒组患者增加了患高血压的风险。而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又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并且它们均为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故慢性酒精中毒组患者增加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等疾病的患病率。
2.3 慢性酒精中毒各饮酒年限组 APN、FA、VitB12比较 对54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按饮酒年限分为4组及对照组,观察饮酒年限与APN、FA、VitB12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饮酒年限的增加,FA随之逐年降低(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随着饮酒年限的增加,未发现血清APN降低有规律性(P<0.05)。随着饮酒年限的增加,未发现血清VitB12有规律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饮酒<10年组、饮酒 l0~20年组、饮酒20~30年组、饮酒>30年组与对照组5组间APN、FA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P <0.01)(见表2)。
2.4 酒中毒CT异常组、酒中毒CT正常组、对照组的APN、FA、VitB12比较 酒中毒CT异常组、酒中毒CT正常组与对照组3组间血清APN比较都有显著差异(P<0.05),酒中毒CT异常组与对照组、酒中毒CT正常组与对照组血清APN比较都有显著差异(P<0.05)。酒中毒CT异常组、酒中毒CT正常组与对照组3组间维生素B1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酒中毒CT异常组、酒中毒CT正常组与对照组FA比较都有显著差异(P<0.05),酒中毒CT异常组与对照组、酒中毒CT正常组与对照组FA比较都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3)。
表2 酒中毒各饮酒年限组APN、FA、VitB12含量比较()
表2 酒中毒各饮酒年限组APN、FA、VitB12含量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 < 0.05,**P <0.001
组别 例数APN FA VitB12 43 8 27 17 2 403.40 ±116.17 473.88 ±166.91 481.04 ±317.25 531.35 ±312.44 528.50 ±193.04 0.345对照组饮酒<10年组饮酒10~20年组饮酒20~30年组饮酒>30年组P值2.05 ±1.10 1.24 ±0.21*1.67 ±0.58*1.42 ±0.62*1.81 ±0.01*0.032 7.33 ±2.40 4.17 ±2.35**3.65 ±2.00**3.46 ±1.89**2.56 ±0.95**0.000
表3 酒中毒组CT异常组、CT正常组APN、FA、VitB12含量比较()
表3 酒中毒组CT异常组、CT正常组APN、FA、VitB12含量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 <0.05,**P <0.001
组别 例数 APN(mg/L) FA(ng/ml) VitB12(pg/ml)酒精中毒CT异常组酒精中毒CT正常组对照组P值28 26 43 1.59 ±0.56*1.48 ±0.58*2.05 ±1.10 0.013 3.09 ±1.46**4.2 ±2.29**7.33 ±2.40 0.000 502.89 ±311.86 491.85 ±269.57 403.395 ±116.17 0.140
3 讨论
血清APN是由脂肪细胞特异性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在血浆中含量丰富。脂联素与其受体结合,具有调节血管内皮功能、调节人体能量代谢、抗炎、抗胰岛素抵抗(IR)及抗动脉粥样硬化(AS)等多种作用[3]。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血清APN水平明显降低,与本实验结果一致。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低脂联素血症状态下易引起2型糖尿病(T2DM)。T2DM重要机制之一是胰岛素抵抗(IR),表达也减少,长期饮酒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受损,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研究表明,低脂联素血症与胰岛素抵抗(IR)密切相关[4],几项大型前瞻性研究也表明脂联素参与体内糖代谢以及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并且血浆APN的浓度与 FBG、IR 和高胰岛素血症呈显著负相关[5,6]。长期饮酒会导致胰岛素及其受体结合能力下降,引起IR。一方面乙醇在氧化过程中使辅酶I(NAD)被还原形成还原型辅酶I(NADH),抑制三羧酸循环,影响脂肪酸代谢,引起脂肪酸代谢产物增加,三酰甘油含量升高会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活性而减少葡萄糖的吸收,阻断了胰岛素信号的转导。从而导致IR。另一方面,乙醇抑制脂肪酸氧化,使游离脂肪酸(FFA)增加,而FFA的增加是引起IR的重要机制之一。
长期饮酒会导致糖、脂代谢紊乱,诱发炎性机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AS中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构成AS病灶的三要素。三者相互作用,促进AS的发生发展。脂联素具有抗动脉硬化形成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脂联素具有拮抗慢性炎症过程有关。脂联素被认为是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唯一的一种保护性细胞因子[7],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脂联素APN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物活性,由此可见脂联素可以阻止AS的发生、发展,脂联素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密切相关,脂联素能明显抑制与动脉内膜增生有关的过程,在动脉硬化早期给予脂联素进行干预,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在未来的临床试验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慢性酒精中毒时,由于酒精能够提供热量,使患者进食量减少,甚至一部分人经常空腹饮酒,这就导致了营养不良、维生素B12、FA摄入量不足;并且长期饮酒导致胃肠道的病变及功能紊乱,可引起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此外,酒精可以阻止维生素B12与胃体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阻碍了维生素B12的吸收。酒精损害使肝脏对叶酸的储存转化为四氢叶酸的能力下降[8]。叶酸和维生素B12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慢性酒精中毒的患者往往伴有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异常,从而引发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本文结果显示慢性酒精中毒患者F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随着饮酒年限的增加,叶酸FA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本实验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饮酒年限的增加,无明显规律性。目前认为血清叶酸水平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等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我国脑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通过合理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能有效地降低血液中Hcy水平,并对于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有研究表明[9,10],酗酒人群中有38%血清FA水平降低、18%伴红细胞FA水平下降,长期酗酒也可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叶酸缺乏时,中枢神经系统内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致使神经元的能量缺乏及递质合成障碍,可出现弥漫性神经系统损害,包括大脑损害、小脑损害、脊髓损害和周围神经损害,多项研究表明补充叶酸能显著降低脑卒中风险。叶酸缺乏可引起高Hcy血症,目前认为高Hcy血症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指标[11],增加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摄入能降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2]。叶酸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叶酸缺乏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引起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叶酸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大量证据证明氧化应激在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慢性酒精中毒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脂联素起保护性作用,它可以促进脂肪酸氧化,抑制脂肪酸合成,减少脂质沉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还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等多种生物学作用。进一步研究脂联素慢性酒精中毒中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新药物。制定新的治疗方案,促进慢性酒精中毒治疗手段的发展,因此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及应用前景。尽管本研究采用了有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但仍有若干不足之处。在该群体中慢性酒精中毒组样本例数相对较少(n=54),使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降低。而且,如同所有以容易发生致命事件的高危患者为对象的研究一样,本文也不包括已经死亡的病例。因此,这种对患者的选择可以解释一些危险因素在脂联素高、低水平组间的不平衡分布,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DM-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济南[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2-7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全国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6):371-373.
[3]陈 巍,向 娟,梁晓正,等.上海地区汉族健康人群血清脂联素水平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8,6(1):11-13.
[4]Kadowaki T,Yamauehi T.Adiponectin and adiponectin receptors[J].Endocr Rev,2005,26(3):439-451.
[5]Arita Y,KiharaI S,Ouchi N,et al.Paradoxical decrease of an adipocyte-specific protein,adiponectin in obesity[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9,257:79-83.
[6]Hotta K,Funahashi T,Arita Y,et al.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 novel adipose-specific protein-adiponectin in type2 diabetic patient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e Biol,2000,20:1595-1599.
[7]Schulze MB,Rimm EB,Shai I,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diponectin and glycemic control,blood lipids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men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4,27:1680-1687.
[8]吕娇健,雷李美,王晓露.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叶酸与红细胞体积分布图变化的关系[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0,11(5):273.
[9]许雅君,柳 鹏,李 勇.酒精对小鼠神经母细胞发育的影响[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4,15:221-225.
[10]许雅君,陈祥贵,李 勇.发育相关基因Ercc61的分子克隆与表达分析及其在酒精致畸中的作用[J].癌变·畸变·突变,2004,16:65-73.
[11]刘 颖,周 农,杨卫民.脑血管病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叶酸、维生素B12的相关性[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42(3):336-337.
[12]Nygard O,Nordrehang JE,Refsum H,et al.Plasma homocysteine levels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N Engl J Med,1997,337:23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