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地区牦牛皮蝇蛆病流行病学调查
2011-08-08蔡进忠马金云李春花史生寿赵敏慧
李 剑,蔡进忠,马金云,李春花,史生寿,赵敏慧
(1.青海省祁连县畜牧兽医站,青海 祁连 810400;2.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在影响牦牛饲养业的诸因素中,牛皮蝇蛆病的危害是主要原因之一,该病是由皮蝇属的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组织内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调查显示,寄生于牦牛的皮蝇蛆病病原有中华皮蝇蛆、纹皮蝇蛆和牛皮蝇蛆,隶属于狂蝇科皮蝇属[1-5]。也是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偶尔也寄生于马属动物、绵羊、其他野生动物背部皮下组织内。其特征是引起消瘦、发育受阻、畜产品下降、皮革质量降低,甚至引起幼年牛和体弱牛死亡,该病广泛分布于牦牛养殖区,对养牛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县先后应用敌百虫、倍硫磷、阿维菌素等有效药物定期驱杀第1期幼虫,效果较好,但近年来未进行过系统的调查。为了摸清本地区牦牛皮蝇蛆病的流行情况,为防治提供参考,我们于2007~2008年进行了本项调查,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区概况 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北纬 37°25′16″~ 39°05′18″,东经 98°05′35″~ 101°02′06″。东与门源县接壤,南与海晏、刚察、山丹县为邻。南北跨185 km,东西跨270.44 km,呈一长条形。属大陆性高寒山区气候,年降水量为 270~600 mm(平均406.7 mm),年平均温度1℃,平均海拔3500 m。可利用草场面积1508.8万亩,属高寒草甸类场、山地草原类草场、灌丛和灌丛草甸类草场、森林和疏水类草场、沼泽和高寒沼泽类草场五大类。全县共存栏羊102.5万余只、牛17.5万余头。
1.2 调查动物 在阿柔乡、野牛沟乡、央隆乡、默勒镇等乡镇,选择未使用抗寄生虫药物防治的牦牛群,检查皮蝇幼虫寄生情况,共检查牦牛2095头,其中1岁牦牛832头,2~3岁784头,4岁以上479头。
1.3 方法 采用触摸法,分别在 3、5月份,检查牦牛背部皮下皮蝇幼虫寄生形成的瘤疱和成熟3期幼虫脱落造成的皮肤虫孔,计数统计。并采集一定数量的成熟3期幼虫,酒精固定,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
1.4 结果统计 依据牛背部瘤疱和皮肤虫孔数,按以下公式计算出寄生率和寄生强度。
感染率=摸背检查带虫牛数/调查牛数×100%
感染强度=检出幼虫数/调查牛数
感染范围=单体检出幼虫最低数至检出幼虫最高数的范围
2 结果
2.1 鉴定结果 经对采集的42条3期幼虫形态学鉴定,发现牦牛感染的皮蝇蛆有中华皮蝇蛆、纹皮蝇蛆和牛皮蝇蛆,其比例分别为80.95%(34/42)、7.14%(3/42)和11.91%(5/42)。
2.2 触摸检查结果 3月中旬、5月下旬摸背结果见表1、2。在阿柔乡、野牛沟乡、央隆乡、默勒镇等乡镇2次调查,触摸法共摸背检查牦牛 2095头(次),查出阳性牛932头(次),4个乡的寄生率在42.02%~47.71%之间,总寄生率为44.49%,查出瘤疱和皮肤虫孔总数9671个,平均寄生强度4.62个,寄生范围0~16个。
2.3 不同年龄牦牛皮蝇幼虫寄生情况摸背统计结果 见表3。从结果可以看出,当年犊牦牛感染率及感染强度最高,其次为2~3岁牛,成年牛最低。
3 讨论
3.1 对采集的虫体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牦牛可同时感染中华皮蝇蛆、纹皮蝇蛆、牛皮蝇蛆,其中优势种为中华皮蝇蛆,与王奉先等报告的结果一致[1-5]。
3.2 本次调查未防治牦牛的皮蝇蛆寄生情况,从年龄看,1岁牦牛的寄生率为58.41%;2~3岁牦牛的寄生率为41.58%;4岁以上成年牦牛的寄生率为25.05%。可以看出,1~3岁牦牛的寄生率高,是皮蝇幼虫的储存宿主,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程度降低,危害减轻。这可能与牦牛反复感染皮蝇幼虫,体内抗体不断增加,且成年牛主动躲避成蝇侵袭产卵的能力增强,皮蝇幼虫的自然感染率下降有关。与许多学者的报道一致[6-7]。
表1 3月份触摸牦牛皮蝇幼虫寄生情况统计
表2 5月份触摸牦牛皮蝇幼虫寄生情况统计
表3 摸背法检查不同年龄牦牛皮蝇幼虫寄生情况统计
3.3 从地区看,4个调查地区的寄生率维持在42.02%~47.71%,总寄生率为44.49%,总平均寄生强度4.62个。该结果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省未防治牦牛皮蝇蛆病感染调查结果(64.78%)[2]比较,平均寄生率下降20.29个百分点,与20世纪80年代中防治后的考核结果(14.41%)[1]比较,平均寄生率上升30.08个百分点,查明了祁连县牦牛皮蝇蛆病的流行现状。表明以往使用倍硫磷、阿维菌素类药物,采取主要针对1~3岁幼年牛皮蝇蛆病防治的措施,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有效控制牦牛皮蝇蛆的感染,降低对牛的危害,并在幼畜发育,提高畜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死亡等方面给牦牛饲养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8]。同时提示在部分地区随着流行情况的减弱,对该病的防治有所放松,感染有所抬头。
3.4 牦牛饲养业在祁连县的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牦牛是藏族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受防治密度、给药方法、群众防治的主动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皮蝇蛆病一直在牦牛种群中不同程度的发生与流行,仍是影响牦牛产奶、产肉等生产性能及幼年牛和体弱牛存活率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直接影响草地养牛业经济效益和牧户收入,并使皮革利用率降低,造成制革工业的经济损失。因此,长期坚持每年对牦牛进行皮蝇蛆病专项防治非常必要。
[1]青海省畜牧厅.青海省畜禽疫病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285-292.
[2]朱锦沁,袁生馨.高原人畜共患病[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46-347.
[3]王奉先,石海宁,赛琴,等.中华皮蝇的形态观察[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8(1):1-4.
[4]黄守云,颉耀菊,李宝琛.中华皮蝇的形态研究[J].兽医科技杂志,1983(4):2-5.
[5]王奉先,朱天鹿,石海宁,等.中华皮蝇某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8(1):7-9.
[6]兴海县畜牧兽医站.兴海县牛皮蝇病的调查报告[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5(5):26-28.
[7]杨发春.青海省三县五场牛皮蝇病防治两年后的效果考核报告[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5(5):14-16.
[8]郭仁民.对青海省牛皮蝇蛆病防治的回顾和建议[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2(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