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某高校2004~2009年新生肥胖率调查分析

2011-08-07储召阳文育锋高家林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肥胖率皖南患病率

储召阳,文育锋,高家林

(1.皖南医学院 校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2;2.皖南医学院 预防医学系,安徽 芜湖 241002;3.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 内分泌科,芜湖 241001)

目前肥胖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一个社会问题,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不仅限于营养状况问题,更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大学生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学生时代后期,同时身体的生长发育也到了第二高峰期的后期阶段。大学生体重超重以及肥胖将对其以后心理及体质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体重超重和肥胖持续上升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本研究对皖南医学院2004~2009级大一新生的肥胖流行情况进行调查,以期对大学生的肥胖患病现状有清晰的了解,为提出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皖南医学院2004~2009年度入学新生,共计12 037名,年龄在17~20岁。其中,男生5 643人,平均年龄为(18.86±1.13)岁;女生 6 407名,平均年龄为(18.63 ±1.07)岁;农村生源学生占43.54%,城镇生源学生占56.46%。各年度体检学生数分别为:2004年度1 917人,其中男生895人,女生1 022人;2005年2 239人,男生1 119人,女生1 120人;2006年1 769人,男生794人,女生975人;2007年2 820人,男生1 262人,女生1 558人;2008年2 420人,男生1 210人,女生1 210人;2009年898人,男生362人,女生536人。

1.2 方法 各项指标的检测均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检查细则”的要求,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测量。利用身高和体重的测量值计算体质指数:即 BMI=体重(kg)/身高(m)2。以WHO[3]所规定的体质指数(BMI)为标准,并参照WHO 1999年针对亚洲人的特点又颁发的《对亚太地区肥胖及其治疗的重新定义》所规定肥胖标准:BMI<18.5 为偏瘦,18.5≤BMI<24 为正常,24≤BMI<25为超重,BMI≥25为肥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库并录入。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多个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卡方趋势检验,检验水准ɑ=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度肥胖患病率的比较 如表1所示,调查人群肥胖的患病率为4.20%,经卡方趋势检验分析发现肥胖的患病率有随年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Z=2.92,P=0.004)。其中男生肥胖患病率为7.11%,肥胖患病率未发现有随年度上升而上升的趋势(Z=1.79,P=0.074),女生肥胖患病率为0.92%,但肥胖患病率有上升趋势(Z=3.50,P <0.001)。男女生之间肥胖患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2.08,P <0.001)。

表1 2004年~2009年大学新生肥胖患病率(%)

2.2 不同家庭居住地肥胖患病率的比较 如表2所示,不同家庭居住地肥胖患病率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市区高于农村(χ2=18.32,P <0.001)。男生(χ2=18.20,P <0.001)、女生(χ2=8.65,P=0.013)不同家庭居住地间肥胖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不同家庭居住地年大学新生肥胖患病率(%)

2.3 不同年龄段大学新生肥胖患病率的比较 不同年龄段大学新生肥胖患病无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Z=0.79,P=0.430)。男生无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Z=0.85,P=0.395),女生也无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Z=0.10,P=0.917),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大学新生肥胖患病率(%)

3 讨论

以上结果表明,近六年来大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其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皖南医学院新生肥胖率比2004年上升0.97%,达4.2%。另外无论是城市组还是农村组,男女大学生肥胖的比例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且城市组的肥胖率显著高于农村组。这表明大学新生健康状况——肥胖问题不容乐观。因此,倘若从现在起还不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我国将以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更快的速度出现肥胖和超重的成倍增长[4],从而影响新一代人的健康和将来的生活质量。

造成我国大学生超重以及肥胖迅速发展的原因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的极大变化,人们这些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是直接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在Ochoa[5]和Zulling[6]的研究中分别发现,进食甜味食品和不吃早餐的人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危险因素比参照组有明显的升高。我国目前升学就业压力处于空前的高点,学生们快节奏学习生活,各类甜品的极大丰富直接导致了学生们因摄入过多甜品以及忽视营养早餐而造成肥胖。与此同时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迫使广大学生加入考证大军,考研大军。这也不断地压缩着学生们本就不足的运动量,导致肥胖率升高。

肥胖的地域差异现象广泛存在,在我国富裕地区家庭的青少年的超重及肥胖风险是欠发达地区家庭的1.6倍[7]。而在英国,青少年肥胖的快速增长的现象主要发生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区域[8]。复习国内外近期的文献报道结合本次研究中出现的肥胖城乡差异现象,分析原因如下:这种差异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家庭收入以及职业等社会经济因素上的不同造成的,这种不同经常会使人们的诸多生活习惯产生不同,这些生活习惯的不同必将促使人们在食物的摄取、能量的消费以及能量的代谢方面发生根本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肥胖程度。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都处于刚刚摆脱贫困甚至尚未脱贫的状态,人们在饮食层面没有更多的选择,高能、高糖食品以及代步工具尚不普及。作息规律也以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主,机体处于一种原始但健康的循环中,因而肥胖率不高。但是我国城市生活条件与乡村有着很大差异,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加之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在饮食健康知识上普遍存在严重的匮乏,我国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得学校在健康常识的普及方面存在巨大的不足。此二者结合的结果往往是家长为学生们选择错误的饮食生活方式从而导致肥胖的产生[9],而这种错误的方式则一直延续到其大学阶段。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的肥胖问题颇为严峻,仍需要我们高校卫生工作者作出不懈的努力,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饮食营养教育,积极引导其参加体育锻炼,对个别学生采取心理辅导,以树立他们科学的膳食观、健康观,从而为我国的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

[1]于芳,巫国贵.大学生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91 -93.

[2]秦双兰,贾卫国,王冬.大学生体重超重、肥胖对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1):78 -80.

[3]王健,马军,马翔.健康教育学[M].第1版.北京:高等学校出版社,2006:10.

[4]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年流行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2):194 -197.

[5]OCHOA MC,MORENO - ALIAGA MJ,MARTINEZ-GONZALEZ MA,et al.Predictor factors for childhood obesity in a Spanish case control study[J].Nutrition,2007,23(5):379 -384.

[6]ZULLING K,UBBES VA,PYLE J,et al.Self-reported weight perceptions,dlieting behavior,and breakfast eating among high school adolescents[J].J Sch Health,2006,76(3):87 -92.

[7]李明,颜虹,Michael JD.2004年西安市11~17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2):234-239.

[8]Xu F,Yin XM,Zhang M,et al.Family average income and body mass index above the healthy weight range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regional Mainland China [J].Public Health Nutr,2005,8(1):47 -51.

[9]马冠生,胡小琪,吴瑾,等.父母提示对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6):486 -487.

猜你喜欢

肥胖率皖南患病率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皖南印象》
美军肥胖率上升,海军最肥
日本人最瘦,美国人最胖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项英在皖南和皖南事变中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