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创新研究——以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为例

2011-08-07/文

中国商论 2011年22期
关键词:管理体制外贸改革开放

袁 /文

贸易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明显,而贸易活动的多样性则决定了贸易管理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形式,对外贸易的风险防范和管理难度也随之不断加大。当前,加强贸易管理创新、制定正确的贸易管理措施已经成为学界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只有加强管理和风险控制,才能尽量避免损失,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对外贸易发展越来越受到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金融危机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和长远性。鉴于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为减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的巨大冲击,必须充分认清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环境变化的影响,并根据贸易现状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才能度过危机,保持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与贸易管理体制的演变创新同时展开,贸易增长与管理体制改革之间表现出了较强的互动关系。金融危机过后,通过加强贸易管理,深化和发展我国的出口贸易,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管理体制的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认识,对经济发展和贸易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背景,以农产品贸易为例,探讨了我国后危机时代的对外贸易管理创新和发展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的贸易管理体制也逐步走向创新和发展。总体来看,我国的贸易管理体制的改革走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初期探索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对外贸易处于起步阶段,对外贸易制度及贸易管理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城乡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对外贸易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下放权力及精简政府职能。一方面,这一时期对外贸经营权进行了适度下放,贸易计划内容走向简化,对外贸易公司代理制度建立。另一方面,出口中开始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些变化表明改革开放后,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此时的外贸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并没有展开,外贸直接调控仍然占主导。这一时期到1987年为止。

(二)改革深化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深入。从1988年到1992年,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对外贸易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进和完善。这一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短短几年间,我国外贸增长迅速,改革成效显现。但是,出口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管理体制,其内在的弊端也逐步显现。

(三)新贸易管理体制建立时期

1993年到2000年前后,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发展,这一时期改革的鲜明特点是明确提出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外贸管理体制,完善我国的外贸管理制度。这一时期的改革涉及外贸调控手段改革、出口退税制度改革、汇率改革和外贸企业改革等几大方面,初步建立了我国新型的外贸管理制度框架,完善了外贸立法。这一时期,随着外贸管理制度的完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加快。

(四)新贸易管理体制深入发展

2001年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继续走向深入,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立法走向完善,并进一步国际化。对外贸易管理的目标更加重视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贸易立法的透明度逐步提高,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简化。同时,我国积极融入到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对外贸易环境逐步改善。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演变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逐步走向深入,而外贸管理体制的变革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促进效果也很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近20%,但初期增长率波动较大,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制度的不协调性显现。新世纪以后,外贸增长的波动变小,这与我国经济结构走向完善有关。因此,我国外贸管理制度改革对贸易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我国外贸增长速度的波动变小,则反映了我国外贸管理制度的效率提高。

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总结及演变趋势分析

我国的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内而外的变迁过程。虽然改革缺少明确的步骤,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明确的“重心下移”过程。改革初期,我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过程,市场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显现,而改革下移则使得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经济效率提升。在改革后期,由于初期的“选择性”过程结束,此时的改革表现为“适应性”过程,即在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目的性增强,演进也随之加快。

总体看来,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演变表现出了政府主导性特征,但演变的方向及领域不断变化。同时,我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路径由易到难,改革的重点从框架体系逐步转向结构和内容的优化。从制度变迁的因素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市场结构、贸易规则对我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越来越大。

就演变趋势来看,我国外贸管理体制一方面将进一步完善外贸法律体制,着手建立完善的贸易救济法律体系。另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管理调控的协调性和合作性将会继续加强。同时,在对外贸易的非正式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将会更加重视民间力量,“协会”等将纳入非正式制度的建设中。

后危机时代我国农产品贸易管理问题分析

贸易管理体制改革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加强农产品外贸体制管理改革,对于构建有利的农产品贸易竞争条件有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在我国逐步蔓延,实体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农产品贸易也遭受重创。2009年下半年,全球经济企稳迹象明显,进入“后危机时代”。这一阶段加强我国农产品贸易管理的必要性如下:

首先,加强农产品贸易管理是化危为机、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需要。在生产环节,通过加强贸易管理,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加强政府的支持性政策管理,可以优化农产品的地域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竞争力。

其次,后危机时代的农产品贸易管理可以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与市场化经营。农业的对外开放和外贸管理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国际贸易可以带动我国农产品生产结构的升级,加速农产品的现代化和市场化。

再次,有利于构建金融危机过后促进农产品贸易竞争的市场条件。通过建立统一的外贸管理体制,可以以提升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为目标,构建有利的市场条件,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集中优势资源,为农产品贸易企业提供服务和政策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优化我国农产品外贸管理的政策建议

随着新贸易管理体制的建立,我国农业开放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步伐加快。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我国农产品贸易管理的思路如下:

(一)尽快建立地方性农产品新贸易管理体制

外贸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完备的地方性农产品贸易管理体制的建立。只有加强地方政府相应管理职能的履行,国家政策的落实才能到位,进而实现农产品外贸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演进。

(二)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功能

后危机时代的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统一的国际市场体制下,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可避免。但我国传统的小规模经营是无力应对当前的国际竞争的。通过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经营能力强的农业合作组织,建立起有效竞争的机制和实力是必然选择。更加重视各类农产品协会的作用,可以更有力地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如前所述,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市场条件与国外相差较大,只有通过改善国内市场条件,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才有提升的基础。在我国,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提升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改善物流运输状况,提高流通效率,减少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要规范出口检验收费制度、出口退税制度,减轻企业负担。

猜你喜欢

管理体制外贸改革开放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