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乳头状病毒(HPV)与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2011-08-06梁文红
梁文红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白石正骨医院,广东 江门 529030)
宫颈癌居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中的第二位,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每年有近20万女性患者死于宫颈癌。尽管目前对于宫颈癌的病因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是众多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状瘤病毒( human papillom virus,HPV)密切相关。据相关文献报道,宫颈癌患者检出HPV感染者高达95%。临床上将Ⅰ和Ⅱ期宫颈癌称为早期宫颈癌,此类宫颈癌患者的预后与早期发现、手术治疗方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学类型均有关系,但是目前的研究均集中于HPV和宫颈癌病理类型的关系,而对于HPV感染与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总结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就诊的39例早期宫颈癌患者HPV检出情况,探讨研究HPV感染与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有无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于我院就诊并确诊为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39例患者,年龄分布为18~75岁,平均年龄43.5岁,病程有1个月~15年。将此3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严格按照随机化原则选取41例非宫颈癌的正常人群,所有患者在取材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疗。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基线信息经调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1]
采用TCT检测或者宫颈刮片的手段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宫颈癌的筛查。
1.3 研究方法[2]
对所有患者进行HPV的检测(采用以杂交技术建立的 HPV分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对有疑问的进行复查,并对结果进行详细记录。
1.4 结果判定[3]
如果检测的每张膜条的阳性对照 PC位点出现有蓝色斑点,即视为有效。检测过程中需设立阴性对照,如果阴性对照的杂交膜条上只有PC位点出现蓝色斑点,则视为成功。HPV的亚型可通过其在膜条上出现蓝色斑点的位置来确定。
1.5 统计学方法
Excel建 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等级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Z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数据。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人群检测HPV感染的结果
见表1。
表1 各组人群HPV感染比例及HPV感染与病理分期的关系
可见,在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人群中,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检出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随着病人原发灶分化程度的降低,淋巴结中的HPV DNA检出率上升,也有可能是因为患者病例数较少,还没有发现其他有关淋巴结 HPV DNA 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显著相关性。
3 讨 论
子宫颈癌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是人体最常见的癌瘤之一,它不仅是女性生殖器官癌瘤中发病率处于第一位的肿瘤,还是发生在女性身上的各种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宫颈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我国宫颈癌的高发区处在一个片状带上,而且每个省的宫颈癌相对高发区的市、县也常常互相连接[4]。宫颈癌的发病特点是:农村发病率大于城市,山区低于大于平原地区。根据我国所有省、市、区的回顾性调查,我国女性发生宫颈癌的病死率占总癌症病死率的第四位,处于女性癌病死率的第二位。不同国家和地区,宫颈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也不同。相关文献报道,我国宫颈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大多处于40~50岁,50~60岁区间发病的比率较小,60~70岁发病率又有所升高,20岁以前未发生性行为者或者性行为较少者少见[5]。目前对于子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发生宫颈癌的可能性较大。目前还有研究报道子宫颈癌与性交而传染的某些病毒有一定关系,如:①人类疱疹病毒Ⅱ型(HSV-2),因为宫颈癌患者中有80%以上的人有HSV-2抗体检测阳性;②人类乳头瘤病毒(HPV),HPV特异性抗原的检测提示子宫颈癌的发病与HPV感染有关;③人类巨细胞病毒(CMV)[6]。因此,病毒感染越来越引起各研究人员的关注。本研究资料分析表明,在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人群中,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检出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随着病人原发灶分化程度的降低,淋巴结中的HPV DNA检出率上升,可见,人类乳头状病毒(HPV)与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致癌因素HPV可刺激宫颈鳞状上皮底层细胞增生活跃,分化不良,并逐渐形成宫颈上皮的不典型增生,最终可逐渐发展为原位癌、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文献报道从不典型增生到浸润癌是一缓慢而渐进的过程,通常需 8~10 年。此过程中HPV反复感染和排毒对宫颈管的刺激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组织学和细胞学结果证实的宫颈癌标本中可检测到 HPV病毒基因组或基因片段率高达95%[8],本研究也证实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检出率高达94.8%。综上所述,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关系密切,如果能进一步研究清楚HPV与宫颈癌的具体联系,对临床治疗宫颈癌意义重大。
[1] 郭岩,李杰.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39-40.
[2] 穆雅琴,赵富玺,郭俊成,等.宫颈癌凋亡抑制因子表达与 HPV16/18感染相关性[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2):1416-1417.
[3] 陈丽萍,刘润花,赵富玺,等.宫颈癌组织中 CDC6、CDK1的表达及其与 HPV16/18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12):2163-2164.
[4] 杨滨,姜囡,杨帆,等.子宫颈癌患者血清、盆腔淋巴结 HPV检测及其相关性探讨[J].妇科肿瘤,2011,19(1):130-132.
[5] 于冬雁,薛新春.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J].口岸卫生控制,2010,8(1):40-42.
[6] 贺国丽,陈春英,郑碧,等.子宫颈癌与 HPV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9,16(4):306 308-.
[7] 沈燕萍,腾理送,王晓稼,等.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0,65(2):133-135.
[8] 玛利亚,鹿欣.人乳头状瘤病毒及p53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18(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