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建筑设备教育课程模式改革
2011-08-04张飞帆
曹 亮,张飞帆,蔡 敏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8)
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而作为高等教育教育课程模式的改革,则是改革最重要的环节[1].
1 现阶段高职教育建筑设备课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设备课程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本位、轻视能力的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客观知识便于传授,所以现在的建筑设备课程内容多是以知识灌输为主,同时又偏重于多样态知识中的结构化、原理化的记忆性知识现在教育的要求与之相背离.而现代社会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岗位能力,要求应聘人员岗位技能与岗位职责相匹配.岗位技能不单包括专业基本知识,还包括专业操作技能.有些高校已经重视这一点,形成了以平台为基础的能力模块教育,但总体上而言仍摆脱不了传授知识的路,而不是教会其学习方法.建筑设备专业课程也是如此.
1.2 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高专人才的一大特色就是工学结合.而建筑设备作为实践性学科,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实践教学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环节.传统的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所以在知识比例上很多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理论实践结合的环节,所以对教学的改革方向就是努力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3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突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要求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不仅有面授,还有练习、测试、问答等互动环节的设置,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他们的兴趣,这是改革现有教学的最终目的.另外,还可以借鉴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1].
1.4 教学重视重点而忽略对人才素质培养
建立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打破以往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所讲授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或是针对考试要求备课授课布置作业的形式,以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岗位群所需要掌握的能力知识为依据,组建课程网站,根据教学难易度、教学知识点分布等自动完成课程内容.在编制大纲时.应遵循科学、全面、系统、标准、可行等原则,以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引导教和学向着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方面转变,切实提高学生能力[1-2].
1.5 缺乏反馈机制
过去教学改革的进行很少在管理上下功夫,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改革的反馈机制是很有必要的.教学改革评估要结合课程的评价体系和就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样对学生好坏的评判不能以学科成绩为标准,并能够“多取证”(学生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这一点已经在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建筑设备专业2009级毕业生中实行,从分相应毕业证加上技能证书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其次,逐步加大就业质量在教学业绩评估的比重,建立就业率分析机制,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2 培养目标的确立
“能力本位”即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根本性地位,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体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在制定课程方案中,都根据所从事职业岗位能力来选择,所有课程的设置的培训都是为职业能力设置的.
针对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建筑设备专业培养的目标:服务面向从事建筑内给水排水、供热通风、空调制冷、各类电气设备的施工安装、运行管理与维护、工程监理及中小型工程规划设计等等部门.除了采用能力本位的模式改革外,更要以人格为本位,鉴戒国外的教学理念,培养素质教育.[2]因此,在建筑设备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为施工能力、造价能力、设计能力、检测能力和管理能力.如施工管理能力包括五种职业素质:(1)具有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工程量计算,图纸会审能力,技术交底能力;(2)具有机具选择和操作能力;(3)具有确定施工方法,编制施工方案,组织施工的能力;(4)具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的能力;(5)具有工程验收与内业资料编制能力[3].
根据上述要求,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学生需要五种基本能力,36种职业素质.我们明显增加了职业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的比例,按照一定的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对应的能力要求,为后面的教学课程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而过去很少体会详细能力的培养,很多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没有在大纲中反映出来.
3 改革的实施
3.1 课程模块化建设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建设必然是多元化,应变性,既有共适性,又有个体性的特色.所以在建设上一定要有模块化的建设思想.建筑设备课程改革针对高职培养目标和岗位的特点,考虑实施“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教育模式实践探索.通过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分析,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通用模块、核心专业技术课程模块、拓展模块.其中核心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又分为设计模块、现场管理模块、预算监理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可以看出这些模块都是和培养目标一致的[3].
从表1中,明显的一点就是实训课程比例基本和原有课程学时比例达到了1∶0.84.这一点很明显了体现了改革的思路针对是岗位能力要求设置,尽量增加了实践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
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以表2中的设计模块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而每个模块下面,再根据要求来分解需要何种课程.这里的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实践环节,而且教学上还尽量要求教师针对岗位设计要求来设置课程的内容,增加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减少对课本和教学内容的依赖,增强学生自我的心得体会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上体现了工学结合的要求[4].
表2 设计模块的设置
3.2 结合专业特点的项目课程开发模式
对待专业课程,应当尊崇其个性化的特点.由于建筑设备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工科类专业,这类专业重在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实际动手能力,要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视经验性技能的获得,并强调实验与实习过程.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岗位变动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需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也要求老师尽可能摆脱以考核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置,更多的开展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育.当然我们的课程建设没有必要在过分宽广的幅度中打基础,所以在选择课程模式时,要选择能突出培养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的课程模式.例如如我们选择其中电气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这门课程为例.主要的课程改革方向如下.
建筑供配电与照明的项目开发模式
(1)课程类型:理实一体课程;
(2)课程目标:工学结合
(3)课程主要内容:
项目1:10 kV及以下变配系统电系统分析;项目2:简单的供配电系统;项目3:熟悉各种电器设备和导线的使用要求;项目4:电气照明系统的安装;项目5:建筑电气简单设计及安装方面.
(4)教学建议;教学和课程实训结合,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课程开发模式的新兴教学法,并且能够借助一些工程实例来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5)教学环境要求;教室,实验室
(6)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试,实训成果
下面以其中的项目训练4——照明线路的安装为例,说说具体的实训内容.
训练的目的及要求:
①让学生学会识别简单的照明线路;
②使学生能正确安装照明线路.
训练过程:
①示范安装线路;
②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安装线路.
通过示范安装,可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这样课程体系改革,可以充分反映“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考核结果也可以作为企业录用学生的依据.
3.3 课程改革的配套条件
建筑设备课程专业专业建设要培养适应企业的人才,必须要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的联系,吸引社会行业为高职院校教育服务.近两年,建筑设备专业通过与10多个用人单位签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20多个校外实训中心如安徽九华山综合设备实习基地、安徽黄山综合设备实习基地等,为课程案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取得了丰富的机会,并加大了学生就业面.
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现在设备专业的双师型素质人才比例达80%,教师都至少每年都进行工程锻炼2个月以上,并把这些实践知识都带回了课程,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设备工程.
4 改革的效果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改革的效果除了反应学生对教学评价上面外,更重要的体现对职业就业为导向的反馈机制上.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得建筑设备专业学生在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的历年就业率都保持在95%,并且以毕业的2005-2008级学生中,有三届都在100%.这是对教学改革效果最佳的体现.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本专业学生参加了浙江省挑战杯比赛获得了二等奖的佳绩.
[1]张定群,陈海玲.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层次+模块”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8(2):57 -58,61.
[2]严云洋,朱全银.计算机与通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科技信息,2007(14):256 -257.
[3]陈朔鹰,赵小林.建立软件实践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工程型人才[J].计算机教育,2008(7):14-18.
[4]刘 建,赫建文,张吉雄.少数民族地区综合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1):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