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排螺旋CT及重组技术对肝胆管囊腺瘤的特征分析

2011-08-04王金屏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0期
关键词:肝胆门静脉腺瘤

王金屏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 河池 547000)

肝胆管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囊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对本病的发现所增多。本文收集5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胆管囊腺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多排螺旋CT影像学特征,探讨对其临床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肝胆管囊腺瘤,男1例,女4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60岁。右上腹痛3例,纳差1例,体检发现肝囊性占位1例,其中2例伴巩膜黄染,2例有胆囊切除手术史。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仪,先行层厚8mm常规平扫,再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370mgI/mL 80~100mL行增强扫描,注射速率为3.0~5.0mL/s。运用监测法注射对比剂后20s左右开始动脉期扫描,层厚8mm,重建间隔2mm,螺距0.6,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多平面重组(MPR)层厚及间隔为0.6~1.0mm,增强扫描范围同平扫,动脉期后行相同范围的门脉期扫描及延迟扫描。对轴位源图像进行冠状面、矢状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及容积再现(VR)。

2 结 果

5例肝胆管囊腺瘤均为单发,位于肝左叶3例,肝右叶2例,均表现为多房。囊壁光滑、局部均匀增厚2例,囊壁较薄、不规则2例,囊壁较厚、局部呈结节状1例。CT检查平扫示囊腔均呈水样低密度影,CT值8~20HU,囊壁及多房分隔平扫呈稍低密度。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囊壁及多房分隔不同程度强化,动脉期接近或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门静脉期稍低于或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延迟期囊壁强化仍稍高于肝组织(图1)。MPR及MIP图像清楚显示不同角度的多房分隔的形态,VR图像显示囊性瘤体压迫肝内门静脉左支。

图1 病变位于肝左叶,多房,囊壁光滑、较薄、局部均匀增厚,CT检查增强见囊壁及分隔动脉期稍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门静脉期稍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延迟期强化稍高于肝组织

术后病理,大部病灶镜下见:纤维性囊壁衬覆单层立方至高柱状黏液细胞,细胞缺乏异型性,部分为腺样结构,肿瘤间质为纤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图2),只有1例内部分细胞见轻度异型,均诊断为(肝内)胆管囊腺瘤。

图2 镜下见:纤维性囊壁衬覆单层立方至高柱状黏液细胞,细胞缺乏异型性,部分为腺样结构,肿瘤间质为纤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3 讨 论

肝胆管囊腺瘤是一种肝脏极少见的囊性肿瘤,其起源于异位形成胆囊的胚胎组织或迷走错构瘤样胆管,肿瘤囊壁内层为柱状或立方形黏液上皮细胞,其能分泌大量黏液,上皮细胞下层存在致密的基质细胞层,其能产生卵巢样的间质[1]。可位于胆管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发生于肝内胆管,也有发生于肝外胆管的报道[2]。文献报道多见于中年女性[3]。本组5例中4位为女性,平均60岁,符合目前多数文献对于该病的有关报道。肝胆管囊腺瘤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4],大多数患者有腹胀、胃部不适、右上腹疼痛等症状,可触及包块,而发生于肝外胆管者可有黄疸等相关的临床体征;部分病例无症状,因B超、CT及MRI检查偶然发现。肝胆管囊腺瘤并发症可有出血、继发感染、破裂、恶变等,且容易误诊[5]、易复发,一经发现应尽早切除,目前手术是此病的唯一治疗方法。

肝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国内外研究表明[6]:肝囊腺瘤多为薄壁,多房,囊壁及囊内分隔薄厚一致,强化均匀;如出现囊壁不规则增厚或囊壁见乳头状结节或软组织肿物,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时,被认为是癌变的征象。但在一些良性的肝胆管囊腺瘤中也可检出囊壁或分隔厚薄不均,囊壁及分隔伴有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有强化[7]。本组5例病理证实均为肝胆管囊腺瘤,其中1例局部不典型增生,为交界型囊腺瘤,该例仅囊中可见一个小的壁结节及不规则的分隔,而其他例囊壁及多房分隔的厚度均不同,但病理组织学均提示为囊腺瘤,与文献报道[8]的囊腺癌影像有重叠,故从CT影像上难以判断。多数研究认为[9]囊腺瘤和囊腺癌有时从CT影像上不能完全鉴别,两者之间尚有交界型的囊腺瘤,均需病理组织学鉴别。但是囊腺瘤有间隔增厚、壁上结节或乳头状突起、囊内出血以及伴粗大钙化者仍多考虑为恶性的囊腺癌[10],另外囊腺瘤瘤体较大且压迫胆管严重时可以出现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和临床上不同程度的黄疸症状。本组病例未见明显的胆管扩张。本组病例增强后MPR及MIP重组示瘤体囊内分隔形态较横轴位更具体,更清楚显示不同角度的多房分隔的形态,其中1例横轴位分隔结构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均不完全,而增强后MPR及MIP图像清楚显示囊肿外下部分较完整的分隔及壁结节结构;故多角度MPR及MIP图像结合横轴位图像对于肝胆管囊腺瘤的CT征象显示更完全,对诊断并进一步判断其性质具有重要意义[11]。另外,VR图像显示其门静脉左支血管腔受压情况。上述表现对于外科手术切除囊性瘤体时有重要指导价值。肝胆管囊腺瘤增强扫描囊壁、多房分隔以及壁结节均有一定程度的强化,各期强化程度亦不完全相同。结合文献报道[12],笔者认为CT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均可出现相对的、不同程度的强化形式,但强化持续存在是该病的一个明显特征。本组5例均有该特征,能否将其作为该病的特异性诊断依据尚需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该特征可以作为肝胆管囊腺瘤的一个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与肝囊肿、肝脓肿、包虫病及囊变性肝癌等其他肝囊性病变鉴别。

综上所述,肝胆管囊腺瘤的多排螺旋CT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三维重组图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该病具有很高的价值。

[1] Salerno S,Florena AM,Romano I,et al.Multifocal 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 of the liver: CT and pathologic findings[J].Tumori,2006,92(4): 358-360.

[2] 赵燕风,赵心明,王爽,等.胆管囊腺类肿瘤的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8,23(8) 894-896.

[3] Mortele KJ,Ros PR.Cystic focal liver lesions in the adult: differential CT and MR imaging features[J].Radiographics,2001,21(4):895-910.

[4] 周珏,方建晨,何向蕾,等.肝内胆管囊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附6例报告) [J].实用肿瘤杂志,2009,24(5): 481- 483.

[5] 朱金海,陈燕凌.肝内胆管囊腺瘤的诊治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8): 828- 830.

[6] Baudin G,Novellas S,Buratti MS,et al.Atypical MRI features of a biliary cystadenoma revealed by jaundice[J].Clin Imaging,2006,30(6):413-415.

[7] 王晓燕,李子平,彭振鹏,等.肝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 (3):289-292.

[8] 徐鹏举,纪元,严福华,等.肝内胆管囊腺肿瘤的MRI表现(附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放射学实践,2007,22 (3):262-264.

[9] 逄利博,赵绍宏,杨立,等.肝内胆管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42-45.

[10] Lewin M,Mourra N,Honigman I,et al.Assessment of MRI and MRCP in diagnosis of biliary cystadenoma and cystadenocarcinoma[J].Eur Radiol,2006,16(2): 407-413.

[11] 罗娅红,于韬,王洋,等.联合应用CT、MRI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J].磁共振成像,2011,2(1): 42-46.

[12] 赵国礼,程红岩,龙行安,等.肝胆管囊腺瘤的CT 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2): 216-217.

猜你喜欢

肝胆门静脉腺瘤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
敬民深处见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