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邀姚雪垠讲学书信四札
2011-08-04吴永平
○吴永平
笔者曾参加中国青年出版社《姚雪垠书系》(共22卷)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看到作家姚雪垠珍藏的一批名人书信,其中冯玉祥邀姚雪垠讲学相关书信四札尤为珍贵。
1943年初,姚雪垠从中原第五战区来到大后方重庆,不久便被推举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研究部副部长,其表现战地生活的小说也络绎问世,俨然成为文坛新星。其时,国府副委员长冯玉祥也在重庆。他素来有志向学,喜欢结交进步文化人,作家吴组缃、老舍、老向、何容、田涛,画师赵望云、郝石林都曾为其座上客,且自创“丘八”诗体,别具一格,遐迩传诵。冯将军获知“战地作家”姚雪垠来渝后,便托陶行知代为邀请来家讲学。陶先生为此多次致函姚雪垠,终于玉成此事。现存相关信件四札,冯玉祥致陶行知及姚雪垠各一札,陶行知致姚雪垠两札。
鉴于此文坛佳话尚少人知,也未见于相关人士的回忆录,特将相关信件四札一并整理,略加说明,以广知闻。
其一
行知先生道鉴:
雪垠先生允讲甚为感激 日期拟请于本月十六日起每日讲二三小时先打算半个月不知可否 如在作短篇小文或短篇小说上入手则更好了 请 费神
转达
姚先生为祷 此颂
文祺
弟冯玉祥 敬启 三二、九、七
(原信无标点,有空格——笔者注)
此信是冯玉祥寄给陶行知的,写于1943年9月7日。陶先生将此信转给姚雪垠,为的是让对方感受冯将军盛邀的诚意。
从此信可以见出,冯将军对邀请姚雪垠讲学事非常在意,他不仅预先计划好听(授)课时间,还对听(授)课内容有具体要求。
冯将军能诗能文,这是大家知道的。但冯将军对“(创)作……短篇小说”也有兴趣,知道这事的人恐怕不会太多。联想到他在歇台子“抗倭楼”侧后石壁上的题诗“人愿为主宰,勤学是救星。事事重实干,时时讲维新”,令人不得不感佩其“勤学”和“维新”的热忱如此执着。
姚雪垠是成名小说家,抗战初期即以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轰动文坛;他也是成名理论家,这年6月刚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本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显然,冯将军对姚雪垠的创作情况有所了解,或许读过他的作品也未可知,他邀请姚雪垠来家讲授“(如何创)作短篇小文或短篇小说”,当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遗憾的是,冯玉祥当年托陶行知代邀姚雪垠讲学的信函、陶行知向姚雪垠转达冯玉祥诚邀的信函及姚雪垠给陶行知允邀的复函都尚未面世。
其二
雪垠先生大鉴:
奉书至感,当即转致焕老。昨日又晤商,知其期望甚切,景仰甚深,且谓城中人多分心可虑,拟于十六日早(何时最佳请示知)派汽车接先生到歇台子,一面休息,一面讲学,并望先生酌带参考书,俾可印证,除小说外,对于诗之发展,彼亦感需要。原函附上,如何,尚希卓裁示复,敬祝
康健
弟行知 卅二,九,九
此信是陶行知收到姚雪垠允邀信(“奉书”)后的回复,作于1943年9月9日。信中所言“焕老”,指的是冯将军。冯将军字焕章,1882年生,时年61;陶行知1891年生,时年52;故陶行知尊称冯将军为“焕老”或“焕公”。
从该信可知,冯将军于9月7日致信陶行知后,又曾于9月8日与其面商讲学细节,陶行知称冯对姚“期望甚切,景仰甚深”,当不是客套话。由于如此重视其人其课,冯将军考虑得更加细密:虽然他在重庆市区也有寓所,但考虑到城中嘈杂难免分心,不如去乡下取其僻静而聚神,于是决定把听(授)课地点安排在城郊歇台子;听(授)课时间长达半个月,授课人需要旁征博引,听课人期望触类旁通,于是便嘱其把参考书一并带来,免得两地奔波;考虑到只听(授)“(如何)作短篇小文或短篇小说”或许有点单调,于是又嘱其对自己更需要的“诗之发展(史)”也作些准备。
这里有一个疑问,姚雪垠当年以文名,不以诗名,冯将军为何要请他讲诗歌史,陶先生又何以放心让他给冯将军讲这个专题呢?其实很好理解,这年6月,姚雪垠刚出版了一本理论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其中的《屈原的文学遗产》谈的正是诗歌发展史,同月姚还发表了一篇论文《中国作风与叙事诗》,也是谈诗歌发展史。陶行知博学多闻,或许曾就此向冯将军介绍,也未可知。
遗憾的是,随该信附寄的冯将军“原函”似已佚。
其三
公。彼对隔一天讲一次表示赞同并致谢忱。十六日早八至九时光景,冯府派汽车来接。专此奉达,敬颂
康健
弟陶行知启 卅二,九,十三
此信作于1943年9月13日,是陶行知接到姚雪垠口信后的回复。
姚雪垠的口信是托育才学校的小学生带去的。育才学校位于合川市草街古圣寺,距重庆57公里。陶先生于1939年7月创办该校,专门招收来自沦陷区的失学儿童,他自己就住在距古圣寺约200米的一座茅草房里,室号曰“逸少斋”。陶先生曾邀请许多专家、学者来该校讲学,姚雪垠也应邀来过,因此认识了该校的学生。陶先生不称小学生为“小孩子”而称“小朋友”,是尊重儿童人格的表现,这在当年便传为美谈。
姚雪垠提议隔一天讲一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隔天讲,老师有备课的时间,学生有消化的工夫,此其一;隔天讲,可以留出创作的时间,此其二。当时,他正在创作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第一部),时间对他来说是很宝贵的。
启程的时间定在9月16日。那天一大早,姚雪垠便在张家花园的居所里静候,却不料人车皆杳,于是又引出了下面这封信。
其四
雪垠先生大鉴:
奉到由小朋友转来口信,业已转达焕
雪垠先生:
日前约先生昨日(十六日)上午九时赴歇台子赐教,临时因事不克如约,今日特派人往接,请来康庄一同往歇台子,如何之处,请赐回音,即祝
文祺!
冯玉祥敬启 三二、九、十七
此信写于1943年9月17日,有信封,却未贴邮票,由此推断,当是冯府的司机带来面交的。
细读冯将军的这封信,不无耐人寻味处:“临时因事”四字,已将“不克如约”的原因说清,但他似乎觉得尚不足以表达歉意,于是再一次征询姚雪垠对行程安排的意见,“如何之处,请赐回音”八字,含意隽永。意即:我曾因事爽约,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如果你今天也因事不能来,我是能够体谅的;你觉得什么时间方便出行,请告诉来人。
冯将军如此谦恭下士,姚雪垠自然也不会耍“大腕”,于是欣然就道。
姚雪垠为冯将军讲学的具体内容,可参看他于次年在杂志上发表的两篇文章,一篇题为《小说结构原理》(载1944年1月《文艺先锋》4卷1期),另一篇题为《写长篇与写短篇——小说写作经验谈》
(载1944年2月15日《文学修养》2卷3期)。这两篇文章都是写给初学小说创作者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