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 律 通 则 》导 读 (连载十一)
2011-08-03中国楹联学会
●中国楹联学会
第十条: 避忌问题。
①忌合掌。
②忌不规则重字。
③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 平收句忌三尾平。
内容解析
就像律诗有诸多的避忌一样,对联文体也存在着一些应该严格禁止的现象,以及一些需要尽量避免的现象。 《联律通则》此条列举了对联中应该严格的问题三个: 上下联内容合掌、上下联间有不规则重字,律诗句式中出现尾字三字皆
平。对于对联中应该尽量避免的问题,此条只开列了律诗句式的对联中避免出现尾字三字皆仄的现象。
对联关于『合掌』的禁忌源于诗歌对仗的禁忌,王力《诗词格律》: 『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 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对偶修辞的本意是通过两联对举而拓展语言的表现力和内涵容量,合掌对偶句两句同意,不仅没有增强表现力反而极大地浪费了词语,同时也更达不到扩大意义容量的目的,所以在对联创作中应当严格避免。
对联关于『不规则重字』(也称异位重字)的禁忌也是源于律诗对仗的基本规则,王力《诗词格律》:『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 这个规则是: ①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②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规则的重字是一种修辞技巧,但不规则重字则严重影响到了对联的对称之美,故应严格禁止。 有一点需要说明,越是短的对联越是要严格避免不规则重字。 对联越长越容易出现不规则重字,一是因为常用汉字的出现频率较高,二是因为字数太多而不容易察觉。 古人传世对联中不规则重字的不在少数,一则可能一时失察,二来实在避不开时也就不当什么太严重的问题了。 在当今对联创作中,越是正式场合应用的对联或者竞赛性的征联,越是要严格避免不规则重字的出现。
对联关于『三平尾』和『三仄尾』的禁忌也是源于律诗,仅是指五七言律诗句式尾三字同调的现象,非五七言句式则不存在此说。 尾三平又称三平调,对它的禁忌比尾三仄要更为严格一些,故五七言律诗句式中的尾三平应该严格禁止,尾三仄只是尽量避免。
概念释义
合掌
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 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 称为合掌。 此为诗家大忌。 合掌的偶句字多意寡,不能在语意上相互对立,也不能下句补充上句,造成了词语的浪费,故应力避之。
不规则重字
一副对联中出现两个或多个相同的汉字,即为重字。 与重字相对应的若是另外一对重字,这称为规则重字。 否则,即为不规则重字,不规则重字破坏了上下联之间的对称法则, 属于对联文体中严重的形式缺陷。
一般应酬对联, 会因作者失察而造成的不规则重字, 古人传世名联中也偶有此类作品。 在征联参赛或为正式场合撰写楹联时,作者应细致检查,严格避免不规则重字的出现。
尾三仄
指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应平而仄, 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应平而仄时,造成收尾三字均为仄声的情况。 三仄尾在古人律诗中偶有所见,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但在确实无法避开的情况下, 也可以入联。 需要注意的是,『尾三仄』只是指五七言律诗句式而言,其它句式更不必拘求。
尾三平
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 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应仄而平时,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的情况。三平尾在古人律诗中极为罕见,应该是律诗创作的大忌, 七言律句式对联基本上沿用诗律,故也以三平尾为大忌。
春联联语示例
高高兴兴度佳节;
喜喜欢欢过大年。
——上下联合掌。
年丰人寿花如海;
柳暗花明春似潮。
——上下联不规则重『花』字。
美酒千盅辞旧岁;
梅花万树迎新春。
——下联收尾『迎新春』为尾三平。
爆竹随心伴笑语;
春风得意谱欢歌。
——上联收尾『伴笑语』为尾三仄。
延伸阅读
忌合掌(李文郑《对联基础知识》)
上、下联的词义不能完全相同,否则,叫做『合掌』,是对联一忌,如以『华夏』对『神州』,以『吉日』对『良辰』,以『千家』对『万户』; 再如『九州千古秀/ 四海万年青』,『温室长年绿/大棚四季青』。即使词义相近,也不能算作是好作品,如以『三江』对『四海』。
内行人在创作对联时, 往往会避开同义词或近义词,如:上联如果用『四海』,下联则用『千秋』,一横一纵,还显得联语内容丰厚。
为什么要忌不规则重字(魏寅《对联知识百题问答》)长联,字数也是有限的,要以这有限的文字
首先是因为对联的字数不多, 即使是去表达丰富完整的内容, 非字字发挥其功能不可; 其次,对联的两行文字,具有字面的对仗美和平仄的抑扬顿挫美, 而不规则重字势必破坏其对仗美和音韵美。
三平尾与三仄尾(尹贤《对联写作指导》)
在创作实践中,A、B 型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也可以平仄不拘。C、D 型五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三字、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不能不拘,否则会出现末尾三字同声,成了『三仄脚』『、三平脚』或称『三仄尾』、『三平尾』、『三平调』),『三平脚』是律诗之忌。对『三仄脚』要求较松,唐代律绝中较常见(如杜诗《江流石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