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运动区下点对面神经损伤修复的电生理研究

2011-07-30刘丽莉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8期
关键词:波幅面瘫面神经

刘丽莉,卫 哲,李 倩,孙 瑜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周围性面瘫,中医又称“口僻”、“口眼歪斜”,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因机体正气内虚,外邪趁虚侵袭面部筋脉,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或因素体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导致肌肉纵缓不收而为病。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治疗尚处于部分有效状态,并且有些方法具有较大的副作用[1]。笔者应用针刺运动区下点对面神经损伤修复作电生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申田教授专家门诊,共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在26~60岁之间,病程1~14个月,有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伤,其中特发性面神经炎17例,带状疱疹面神经炎10例,糖尿病、高血压病伴面神经麻痹各1例,颅底骨折造成的面神经损伤1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的《临床神经病学》中面神经损害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扬眉蹙额,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露齿口角歪向健侧,鼓气时患侧口角漏气,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减退。

2 治疗方法

2.1 选穴 选取运动区下点,即在颧弓中点引一条与颧弓垂直的直线与眉枕线连线交点向上1.5寸往下针刺。

2.2 操作方法 选用28~30号1.5~2.5寸不锈钢毫针,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头发,以免刺入发囊而引起疼痛,取定穴位并进行局部消毒。用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体下端,用另一拇指、食指尖捏住针柄与头皮呈15°斜刺进针,使针尖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进针深度约3 cm,快速提插捻转(约200转/min)连续行针3 min,记录部位为面瘫侧上唇方肌。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对肌电图M波潜伏期、M波波幅和运动单位电位波幅进行观察。

3.2 肌电图检查 用丹迪公司生产的 Keypiont神经电生理检测仪,屏蔽室(室温25~30℃)条件下进行检测,受检查者取仰卧或坐位,地线接于手腕,刺激电极置于耳屏前,正极在负极上方2 cm。采用时限为0.2 ms的方波脉冲电流刺激,频率0.5 Hz,强度基本相同,记录电极用同心圆针电极,在肌肉放松条件下垂直插入上唇方肌[2]。

3.3 疗效评定标准[3]参照周围性面瘫损伤程度十项记分法及《实用内科手册》面神经恢复评定标准: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退;有效:可观察到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

3.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不同,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临床分级比较采用Ridit等相应的统计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

3.5 治疗结果 经研究证明:经颅重复针刺运动区下点对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有效,痊愈15例,占50.0%;显效8例,占26.7%;有效5例,占16.7%;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为93.3%。并观察针刺前后运动传导M波潜伏期、波幅及运动单位电位波幅,见表1。

表1 针刺前后运动传导M波潜伏期、M波波幅和运动单位电位波幅比较(±s)

表1 针刺前后运动传导M波潜伏期、M波波幅和运动单位电位波幅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经 t检验,△P <0.01,△△P<0.05。

时间 例数 M波潜伏期 M波波幅(mv)运动单位电位波幅(uv)30 5.51 ±1.67 0.65 ±0.32 2.34 ±1.68治疗后 30 4.21 ±1.25△ 0.87 ±0.36△△ 3.57 ±1.79治疗前△

由表1可见,针刺前后运动传导M波潜伏期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针刺可以缩短运动M波潜伏期。针刺前后运动传导M波波幅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针刺可以增加运动M波波幅。针刺对运动单位电位波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针刺可以改善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周围性面瘫在急性期第1~2周治疗大部分采用综合治疗,一小部分单纯应用针灸治疗,而到孙申田教授就诊患者大部分病程是两周以后、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尽管治疗周围性面瘫有很多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但仍有10%左右病人留下后遗症,严重影响容貌,也影响生活质量。

导师孙申田教授在电磁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研究的启发下,指导笔者研究了针刺头皮运动区在对侧拇短展肌引起MEP,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经颅重复刺激运动区下点治疗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中通过对患侧的对侧进行针刺运动区下点,患者立即感觉到面部肌肉有轻松的感觉,在肌电图上也看到了受损肌肉变化的即刻效应。因此,采用针刺头皮运动区下点相对应的头皮投影部分(中央前回下2/5)治疗周围性面瘫,并且把肌电变化作为观察指标。本研究从电生理角度观察,头部腧穴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再生的情况,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是有比较强的再生能力,无论哪种原因造成的周围神经损伤,只要细胞体仍完好,其周围神经都能再生。神经损伤后,尽管可以自行恢复,但再生的速度和结果又受许多因素影响[4~7]。本文通过针刺运动区下点对面神经损伤修复的电生理研究,为临床中头部腧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治疗方法和思路。

[1]杨健成.王乐亭牵正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2]程丑夫,王钟林.现代中西结合实用内科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党静霞.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徐建光,顾玉东,沈丽英.术中超强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7,11(4):210-212

[5]田德虎,米立新,赵峰.周围神经损伤的物理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3):239 -240

[6]杨琳,柳川.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和修复的实验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7,20(5):457-461

[7]刘红光,何善述.周围神经损伤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合成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的变化及其保护作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8,15(3):267 -268

猜你喜欢

波幅面瘫面神经
基于势流理论的内孤立波追赶数值模拟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开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纹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损伤功能梯度材料的波传播特性研究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