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干噪比反馈的多基站协作预编码
2011-07-28张宏群史小平
张宏群,史小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210044)
目前,对于蜂窝系统干扰抑制的研究有很多,多数是在接收端进行处理,而预编码技术是在发射端进行的一种预处理,且采用预编码的闭环结构能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多基站协作突破了传统蜂窝网络单基站协调干扰的约束,引入联合协调干扰的思想[1]。如果将多个相互协作的基站看作一个虚拟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那么包括脏纸编码(DPC)以及基于不同准则(如系统容量、PEP误码率等)的多用户预编码方案都可以应用到多小区系统中,唯一不同的是发射功率的约束不再是总功率约束,而是每个基站的功率约束[2]。迫零(ZF)预编码[3]是一种主要针对用户为单天线、基站为多天线的预编码算法,它简单易实现,且在高信噪比情况下渐进最优,但是局限性很大;随之而改进的BD块对角化预编码[4]是针对用户为多天线的MIMO信道而提出的一种预编码算法,具有较好的吞吐量和信干噪比,但各用户必须拥有全局CSI,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参考文献[5]中提出了多小区簇间协作方案,折中了小区边缘用户享受信息的公平性与达到较好的信息吞吐量,但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
本文针对小区间的干扰问题,给出了基于信干噪比(SINR)反馈的基站协作策略,采用SINR判决门限来锁定系统边缘用户,避免了传统穷搜索算法带来的复杂性,并在多个小区的规模上索引协作基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预编码算法进行协作发送,并采用一种复杂度较低的次优功率分配算法—SWF(Scaled Water-Filling)算法,最后给出了数据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1 系统模型
考虑三基站协作的情况,如图1所示,假设各协作基站之间共享信道状态信息(CSI),每个用户有 Mr个接收天线,每个基站有 Mt个发送天线,ai,j表示大尺度衰落因子,包括路径损耗和阴影衰落的影响;并且在无散射和平坦衰落的条件下,用小尺度衰落信道矩阵Hi,j(j=1,…,N;i=1,…,K)表示基站 j到用户 i之间的信道,且为零均值、单位方差的复高斯随机过程。
讨论K个边缘用户、3个协作基站的情况。首先,对边缘用户 i的接收信号 si进行预处理:sˆi=WiQisi,其中 Wi为M×Mr维预编码矩阵(M=3Mt),以抑制多小区间的干扰,Qi为Mr×Mr维对角矩阵,si为功率分配因子。因此,从所有的3个基站到K个边缘用户的发送信号可表示为:
图1 多基站协作示意图
2 基于信干噪比反馈的多基站协作策略
选一组小区作为研究对象[5],当反馈的小区范围较大时,对全局CSI以及同步性要求较高,从而限制了一个非常大的系统规模,并且由于大尺度衰落因素的影响,用户从那些远距离的基站获益很小。研究证明,在给定发射功率条件下,规模为7时是保证系统性能与减小复杂度之间的一个很好的权衡,从而避免了穷搜索算法带来的复杂性。并为每个基站编上索引号,各用户向本小区基站反馈其信干噪比,以及较大的两个等效信道功率Pj||Hi,j||2所对应的基站j,此时本小区基站为归属基站,临近基站为干扰基站。小区i的用户获得的信干噪比为:
式中 Hi,i为主基 站 i到区内用户的信道矩阵 ,Hi,j为基站j与用户i之间的信道矩阵,σ2为加性高斯白噪声,根据用户反馈来决定传输模式,根据服务质量的要求设定合适的判决门限值φ:
(1)若 SINRi,j≥φ,表明该用户处于本小区信号较强的位置,系统默认在常规模式下工作,由本小区基站独立对其发送数据;
(2)若 SINRi,j<φ,表明该用户处于本小区信号较弱的位置,判定为边缘用户,系统工作在协作模式,将最大和次大Pj||Hi,j||2所对应基站的索引号反馈给主基站,由所选基站对该用户进行协作发送,即为图1所示的三基站协作模型。
3 基于SVD的预编码设计
由系统模型可知,所有的接收信号向量y可以表示为:
假设 Hi(i=1,2,…,K)的各行是满秩的,即 r(Hi)=Mr,则满足条件 M≥K×Mr,对Hi进行奇异值分解,可得:
其 中 ,Σ=diag[Σ1,Σ2,… ,ΣK],U 和 Σ 是 KMr×KMr维 的 矩阵,Vs是 M×KMr维的矩阵,n为加性高斯白噪声向量,具有零均值,且协方差矩阵为 σ2IK×Mr。基于奇异值分解,预编码矩阵W可以选为:
用户i所接收的经过预编码处理的信号为:
以上为最优功率分配(Optimal Power Allocation),该优化问题考虑到不同用户的功率约束,相应的关于每个天线上功率约束问题在参考文献[3]中有研究,而基于PBPC多基站协作系统的相应研究可以参考文献[2]。然而,这种方法复杂性很高,不能简单地延伸到更一般的情况,故对于式(10)中的最优化问题,没有封闭形式的解决方案可用。这里采用一种次优功率分配方案—SWF算法,将式(10)转为凸优化问题,首先假定所有的基站总功率共享,即有一个总功率约束(TPC),也就是说,可以达到的最大平均信息速率式(10)可表示为:
存在约束条件:
为了满足PBPC,对功率控制矩阵Q通过因子μ进行缩放,μ∈(0,1),由下式给出:
因此,在SWF功率分配方案下,每个用户所能达到的最大平均信息速率为:
4 仿真结果与分析
图2为Mr=Mt=2条件下取不同判决门限时系统的容量,随着门限值φ的增加,边缘用户通过协作通信的机会随之增大,信道的容量也随之升高,当判决门限达到一定数值后,边缘用户急剧增多,容量达到最优,但是也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可知,设定合适的判决门限φ,决定了判定小区边缘用户的准确性和系统复杂性;选择适当的协作基站能够优化预编码的性能。
图3为单基站模式以及两种功率分配方案下协作时数据仿真结果,本文提出三基站协作的情况,假设用户与基站天线数量均为2,即Mr=Mt=2,判决门限值取φ=0.4,忽略阴影衰落的影响 ai,j取 0.5,i=j时取 1,平均信噪比为Pj/σ2。可知,SWF方案与最优功率分配方案相比,有几乎近似的信道传输效果,说明该SWF算法提供了近似于最优算法的性能。与参考文献[5]中的算法相比,该次优算法有一个封闭形式的解决方案,从而避免了N-维的梯度迭代。首先,与最优方案相比,降低了解决优化问题的复杂性;其次,对每一个用户来说,一个等价的功率分配方案仅仅导致了很小的容量损失;第三,用户缩放使不同用户之间发射功率的调整更为方便,例如,为了满足固定传输速率的限制等。
该预编码方案在获取最大化信息速率上虽然不是最优方案,但是相比其他BD、ZF等预编码方案而言,在获取较好的系统信息吞吐量和较低复杂度之间有一个很好的权衡。图4为Mr=Mt=2的情况下,三种方案信道容量的比较。可以看出,就三种方法的信息吞吐量而言,SVD方法居于中等,优于迫零算法[3],接近块对角化方案[4],然而 BD方法要求协作基站必须拥有全局 CSI和数据流信息,给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反馈量,因此,SVD方案,在协作增益与反馈开销上,是一个次优折中方案。
本文在基于SINR反馈的基站协作策略中,通过设定合适的信干噪比门限值来区分小区的边缘用户与普通用户,避免了传统穷搜索方法带来的盲目性,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时效;各协作基站共享CSI,协作系统把不同基站的无线资源分配给同一个边缘用户,基于SWF功率分配算法,采用SVD方法进行预编码设计,通过仿真表明,该方案既弱化了小区边缘用户受到的干扰,提高了系统的信息吞吐量,又减少了诸如块对角化(BD)、协作簇等预编码算法在反馈量上带来的复杂性,是一个很好的折中方案。
[1]BIGLIERI E,CALDERBANK R.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ZHANG H,DAI H.Co-channel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and cooperative processing in downlink multicell multiuser MIMO networks[J].European J.Wireless Communication.and Networking,2004(2):222-235.
[3]BOCCARDI F,HUANG H.Zero-forcing precoding for the MIMO broadcast channel under per-antenna power constraints[C].in Proc.IEEE PAWC,2006:1-5.
[4]SHIM S,KWAK J S,JR R W H,et al.Block diagonalization for multi-user mimo with other-cell interference[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8(7):2671-2681.
[5]Zhang Jun,Chen Runhua,JEFFREY G.Andrews,et al.Networked MIMO with clustered linear precod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9,8(4):1910-1921.
[6]CAIRE G,RAMPRASHAD S A,PAPADOUPOULOS H C,et al.Multiuser MIMO downlink with limited inter-cell cooperation:approximate interference alignment in time,frequency,and space[C].in Proc.Allerton Conf.on Comm.Control and Comp.,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