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金源居住区景观空间规划
2011-07-26王菲石磊
王菲,石磊
(1.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1,2.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3)
0 引言
景以水润,境以山幽,拥有自然山系、自然水系以及湿地等良好的自然环境要素的生态居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特别是居住区周边的自然生态景观,提高了居住区内部的舒适性[1],达到生态与人相互适应,共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是人对生态居住区的最终取向,使居住区融入自然、文化、社会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设计师鼎力维护和追求的目标。
居住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而环境优美、整洁、舒适方便和追求生态效益,满足居民游憩、健身、观景和交谊的需要仍然是最本质的功能。生态居住区是目前城市生态建设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对住宅建筑自然生态的恢复,是对城市人工环境中自然氛围的补充。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结合生态设计理念,不仅要着眼于生态价值观,更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取向,创造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是其发展的更高层次的目标,达到人工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使生态居住区成为人类文化和创造力的自然之家。
本文为微山金源居住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以微山当地特有的生态景观特质为依据,对规划区的基地进行充分分析,将居住区规划为“一轴、三区、四心,多廊”的空间布局结构,通过景观功能分区、景观系统规划、道路规划以及绿化系统规划,结合园林造园手法以及模仿自然环境的景观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各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营造生态结构复杂、物种丰富、植物群落稳定的居住区生态环境,将微山金源居住区打造成为“健康生态”、“品质高档”、“适宜人居”的精品城市社区。
1 区域现状概括
1.1 基地分析
规划居住区用地面积为85.2hm2,位于微山县老城区西南部,紧临南部新区核心区。规划用地内地势平坦,地质条件良好,适宜建设高档次精品生态居住区。现状建筑质量较差,除南环路北侧新建两栋安置住宅外,均为拆迁建筑。
规划用地片区内部有五公尺河(河道蓝线60m),寨子河(蓝线105m),是城市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片区可直接利用的自然景观资源。寨子河与老运河相通,沿老运河南下再通微山湖。该两条河流融水圈、绿圈、文化圈、生态圈、休闲旅游圈于一体,以线性河道为脉络,河道两岸已规划游园、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形成“一藤多瓜”的绿色体系。
规划片区西临南北交通干道104国道(红线宽度50m),东靠国富街(红线宽度32m),东西分别有城市主次干道东风路(红线宽度40m)、金源路(红线宽度56m)、南环路(红线宽度50m)。
1.2 区域背景
微山县历史悠久,物产富饶[2],文化底蕴厚重,其中微山湖10万亩荷花盛开,蔚为壮观,堪称世界之最。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富饶的自然资源被誉为“鲁南明珠”“齐鲁灵秀”。清代乾隆皇帝这样称赞微山湖“韩庄水气照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微山四百水围村,一带人家翠掩门。鸡犬桑麻风景异,俨然世外作桃源。”
近几年,微山县充分依托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以建设“滨湖生态宜居”城市为发展目标,相继规划建设了微山湖生态新城区、10万亩湿地公园以及运河城区段滨河绿化景观改造等环境景观工程,城市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提升。本规划金源居住区即位于微山湖生态新区北侧,是微山县“西靠东扩南延”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居住区南有寨子河连接微山湖,中有五公尺河连接老运河及新薛河湿地景区,其规划建设也是体现微山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特色的重要所在。
规划设计居住区内现状绿化主要有旱柳、白榆、国槐、梧桐、泡桐、香椿、苦楝等木本植物,并存有野生湿生植物兰藻、隐藻、苦草、苤菜、芡实、菱、蒲、芦苇、水芹、水蓼、红蓼等,主要分布在寨子河水岸及片区内部现状道路两侧。
2 设计构思
2.1 规划指导思想
居住区是构成整个城市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的“面”,而面又需要有合理的规划布局。规划设计从充分体现微山特有景观特质出发,充分利用片区内部现有景观因素,从居住空间充满理性[3]、富有逻辑的精神特质出发,应体现以人为本,在以安逸性、生态型绿化为出发点,以创造出舒适、卫生、宁静的生态环境设计为目的,运用生态理念,将各功能因素合理组合并加以升华,创造环境优美的生态居住空间是本次规划设计方案的灵魂。
2.2 规划目标
打造健康生态、品质高档、适宜人居的精品城市社区。
2.2.1 追求浪漫闲适的生活品质
开发高品质的居住景观区,通过户外空间的组织,形成成熟而有活力的邻里空间和社区归属感。建筑多样化组合,充分适应居民对未来的需求,塑造优良的生活空间和高质量的生活品质。
2.2.2 创造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尊重微山县地域景观特征,社区建设充分体现城市品味,将基地内部及周边主要景观元素——湖、水之美纳入社区环境,形成片区公共绿化、组团绿化等不同绿化空间的有机渗透与交融,通过高品质、以人为本的设计,营造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
2.2.3 营造充满生机的公共空间
保持充足的公共空间,使之成为居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筑充满活力的商业服务及社区交往空间,塑造高度认同的人际交往场所,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素需求。
2.2.4 构筑有机生长的结构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逐步生长空间景观廊道以及满足开发时序要求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组织,构筑有机生长的社区结构模式。
2.3 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三区、四心,多廊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轴:即片区南北及空间结构景观主轴线。居住区用地南北长1720m,东西宽531m,用地由现状道路分成3个独立街区,因此规划片区整体空间设计即要突出整体性,又要兼顾各个街区的独立性。规划结合现状五公尺河及寨子河两条景观水系的开发利用,结合现状北高南低的用地条件,通过社区内部景观水系的适当开挖与连通,以水景为主题,以水系为轴线,形成片区南北空间及景观主轴线。
三区:分别为东风路至金源路以北规划为以住宅开发为主的居住区段;金源路至南环路规划为以村民安置为主的居住区段;南环路以南规划为以住宅开发为主的居住区段。
四心:结合片区功能区段划分及城市道路分割,规划沿景观主轴线在个功能组团中心形成的四处景观功能中心。
多廊:是指依托规划景观主轴线建设形成的多条向居住组团及庭院内部延伸渗透的绿化步行景观廊道。
2.4 景观空间规划
居住区景观空间规划以营造高品质的环境为目标,精心塑造生动、和谐的建筑群体与开放空间,构筑优美、舒适的绿化[4],塑造不同景观序列及景观空间,充分体现生态社区的规划思想。
规划片区包括城市景观界面及社区内部景观两部分(图1)。
2.4.1 城市景观界面设计
以沿104国道、金源路及寨子河滨河建筑景观界面塑造为主,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片区重要的对外形象展示界面。规划104国道、金源路控制道路绿线10m,建筑后退红线20m,以2层商住建筑景观为主,建筑设计要求整体保持韵律感及天际线的变化,保证建筑前有足够的集散、观赏空间,建筑个体有特色,立面整洁、色彩协调[5]。
规划道路两侧的建筑,应有高低起伏,强调节奏感和韵律感,强调建筑界面的连续。在金源路、南环路与104国道交叉口及沿寨子河节点布置小高层建筑,局部设计18层,形成不同区段道路景观对景点,丰富沿104国道城市天际线设计。
2.4.2 社区内部景观设计
规划每个街坊内部景观体系均由迎宾景观区、中心景观区、景观渗透廊道、组团景观节点、庭院景观构成,景观规划提倡各单元景观均好性,在完善宅前院落景观的基础上,突出小区出入口,重要景观节点等的标志性景观建设。根据景观可达性及视线通廊分析,有机的形成对外围景观的通透、对内部各景观的对景,相互景观之间的渗透、借景、对景。小区内小品设计力求少而精,使其融功能性、装饰性、趣味性于一体,突出地域特点、文化内涵,并与环境有机结合。
各功能组团布局各种户外活动场所,包括儿童游戏、老人休息、体育健身等等,丰富居民文化活动;并设置留有景观小品、其它停留活动开敞空间等,使组团内获得开阔的视野,通过轴线、广场等的设置创造有序变化的室外景观空间。
图1 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2.5 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片区周边存在多条城市性交通干道,规划结合空间布局,道路交通规划在保证各个街坊内部交通独立性的同时,重点加强各功能分区的相互贯连,加强片区整体性联系,重点为南北向居住区级道路联系及主要步行系统的联系,以塑造便利内外交通联系。同时道路结合滨水景观步行景观系统设计[6],采用自由弧线设计,形成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空间景观。
2.5.1 车行系统
规划结合片区周边城市道路、河流及现状保留用地特点,小区车行系统主要以街坊为单位形成环状路网结构,采用曲线布置的形式,即保证每个街坊内形成一个完整、便捷的车行道路系统,同时又保证整个片区小区级道路的连通,增强了小区的活泼性。
规划组团路亦以自由线型设计为主,组团路设计以小区主路为骨架形成多个组团环路,充分满足组团内部交通需要。
2.5.2 步行系统
规划强调人车交通适度分离,构筑完善的步行系统。步行主轴线结合贯穿片区的景观空间轴线及公共设施布置,并一直延续到沿五公尺河及寨子河城市滨水公共绿带,使将城市绿化与社区绿化有机相融是片区的主要特色之一。
步行次轴线设计紧密联系各个组团及组团内部中心空间,形成贯穿部分组团之间的景观廊及人行景观步行轴线,步行轴线规划局部节点,使步行空间富于变化,创造变化丰富的空间景观[7],各组团车流相对绕行外围,人行小区中心,人流、车流基本分流,使人走在步行系统中既方便安全、又获得美的享受。
2.5.3 小区道路设计
道路及广场作为城市景观的第六立面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本小区根据小区道路不同的功能选取质地不同的材质,例如,居住区内主要车行道的路面铺设混凝土;居住区的中心广场主要铺设采用花岗岩,辅以鹅卵石;住宅院落内的宅前路采用铺设彩色混凝土地砖;室外停车场主要采用植草砖的铺设方式;步行广场和林荫步道则采用天然铺地材料以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2.6 绿化系统规划
居住区绿化系统用艺术规律、技术规则和国内外园林建设的先进经验,创造出新颖、奇特、符合现代特点的居住区绿化形式,达到经济、美观、实用,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规划使片区内通过公共景观绿轴向组团内部的渗透,融合各个功能空间,结合功能组团内部绿化、城市道路绿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以线带点,构成片区自内向外渗透融合的绿化系统结构,使环境与建筑物相辅相成为一有机整体,建筑物如同置身于绿色海洋之中,对于身居其中的人们,绿色不再是一种提高生活品质的奢侈品,而真正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2.6.1 公共景观绿轴
片区空间序列及景观塑造的核心,规划以水景为主题,以水系为轴线,池水灵动,曲水蜿蜒,烘托热烈生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8],使人们享受阳光、空气、水、雕塑传达的美好生活气息,也成为社区居民内心向往,身心放松,高度认同的交往场所。
2.6.2 组团绿地
结合组团住宅布局,因地制宜,利用宅间或山墙头空地规划设置组团绿地,以各具特色的艺术铺地、花灌木和大树冠乔木为主,适当点缀石桌、坐凳、花坛等小品,为居民就近活动和交往创造条件。
组团绿地以艺术铺地、草坪、花灌木和大树冠乔木为主,适当点缀石桌、坐凳、亭廊、健身器材等小品,营造建小区主要绿化开敞空间和公共交往场所。
2.6.3 宅间绿地
加强住宅之间的绿化建设,以草坪、灌木和大树冠乔木绿化为主,适当设置儿童和老人活动及休憩设施,营造生态、宜人的居住环境。
2.6.4 绿化配置
该居住区绿化配置充分利用各种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以构建保健型群落为主,辅以观赏型及环保型群落。以植物造景为主,发挥植物在生态平衡中的最大效益。组团内部绿化主要以花木、草坪和低矮植物为主,设置各类座、亭廊、小品设施,形成较丰富的半公共、半私密活动空间。外围绿化主要以乔木、灌木、花木、草坪高、中、低分层综合布置,形成良好的绿化景观,并有效组织组团空间。
在植物品种的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园林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植物造景的前提下,适当多用松柏类植物、香料植物、香花类植物,如松类、柏类、樟科、芸香科类植物以及香花植物。这些植物的叶片或者花朵,分泌一些芳香类物质,不仅对空气中的细菌有杀伤作用,而且人呼吸这类芳香物质后,有提神醒脑、沁心健身的作用。
3 结语
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住区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指标。因此,要利用植物、水系等因素形成良好的生态结构,努力提高生态效益,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居住区景观空间规划不能只是简单的种些树木以及建造水系,应该从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增加景观效果、提高生态效益及卫生保健等方面,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居住区景观空间规划不仅要在空间、时间、地域、功能这四个要素接合成一个整体,还要有更广阔的生态内涵和时空范围。依托现有规划范围内的生态自然要素,因地制宜,将影响居住区生态景观价值的各种要素,如不同的景观类型(山景、水景等)、不同的景观规模(面积、形状等)等因素连接为一个整体,实施可持续发展[9]。居住区景观空间规划设计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生态环境,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使生态居住区成为人类文化和创造力的自然之家。
[1]吴冬梅.城市居住区湖景生态价值研究:以南京市莫愁湖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2]董学军.微山湖志[M].济南:黄河出版社,2010:41-52.
[3]鲁敏,李英杰.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32-33.
[4]刘东卫,吴超.居住健康的生活空间环境:北京金蒂格林小镇健康住宅[J].建筑学报,2006,53(4):19 -21.
[5]杨亮.挖掘居住小区环境的潜在可利用空间[J].重庆建筑,2003,25(2):22 -24.
[6]陈燕萍,卜蓉.对居住区交通规划指导模式的反思[J].建筑学报,2002,43(8):10 -11.
[7]陈跃中.休闲社区:现代居住环境景观设计:手法探讨[J].中国园林,2003,18(1):13 -17.
[8]倪建国.居住区园林设计的探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21(s1):79 -82.
[9]鲁敏,刘佳,李亚男.济南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构建的途径与策略[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23(5):377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