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共因 完备手段——日本媒体如何严防假新闻
2011-07-25何德功
□ 何德功
一些由失误所致和故意制造的假新闻案例在日本有常讲常新的意义,人们从中得到启迪,在汲取前人教训的基础上不再重犯过去的错误。这对中国媒体是他山之石,可从中找到假新闻产生的相通原因。
日本新闻协会2000年6月制定的《新闻伦理纲要》指出,“在数量繁杂、信息飞速传播的社会,新闻的责任是用正确、公正的记事和评论完成公共的、文化的使命”。“新闻是历史的记录,记者的任务是追求真实,报道必须准确、公正,不受记者个人的立场和信条左右”。由于日本媒体长期不懈地追求和尽力保持新闻真实性,因此,日本媒体的可信度在世界媒体中名列前茅。这是日本媒体不断总结经验,在防止假新闻方面警钟长鸣的结果。
新闻失实的共因
1.信源不足,一味追求时效
1994年日本长野县发生“松本沙林事件”,当年6月27日夜晚,长野县松本市生活区出现有毒气体,死者7人,中毒者达500人。28日夜里,警察搜查第一报案人公司职员河野义行的家,搜查总部会见记者时通告“查收到药品数件”,29日日本各大报纸均大肆炒作,“公司职员药品被没收,农药调配失败?”“报案职员被搜家,除草剂调配失误?”等大字标题见诸报端,文章内容里有公司职员曾对警察说,“配药剂出现错误”,虽是匿名报道,但由于第一报案人的名字28日已经见报,人们很容易确定犯罪嫌疑人就是河野义行。
日本媒体之所以敢这样大胆假设,主要因为警示厅搜查干部私下披露犯人可能是河野义行。确切信息一件没有,警示厅搜查干部是唯一信息源,且为非正式发布的信息,资深记者因过分相信警察内线,前线记者先入为主,加上截稿时间急迫,怕被其它媒体时效抢先,没能认真确认。报纸电视还采访了河野的邻居,报道河野与邻人关系,邻居对河野的看法,周刊杂志更是深度发掘,发表《住民恐惧的松本毒气男真面目》等文章,《朝日新闻》发表了《与毒气相邻的恐怖》的评论,《每日新闻》发表了奇怪事件令人恐怖的背景等重头文章。
最后证明沙林事件是奥姆真理教所为,与河野毫不相干,假新闻不仅对河野本人造成深深伤害,在一段时间内也转移了追查真正元凶奥姆真理教的视线。
以单一信息披露为根据,且并非正式公布的信息,掺杂有搜查当局的推测和期待,疏于检查其它信息源,致使出现重大误报。另外,在未得到充分确认前,盲目追求时效容易酿成恶果,竞争意识是好事,但多道防线为此失去检查的功能,很容易导致假新闻的发生。
2.预发稿的失败
报纸在有预报的重大新闻事实确定之后才动笔,再经过编辑、制作和印刷等程序,无论如何赶不上时效,如果一味缩短时间赶时效,检查不充分会出现失误,因此,预发稿是报纸常用的手段。把判断不会出错的信息预先写好,编辑检查时间长,发表时又快又好,如著名人物去世时准备的人物介绍,重大判决决定之后准备的有罪、无罪两套方案等,但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现场确认,没有来自现场的一手确认信息,很容易出现误报,成为假新闻。
日本战后最著名的例子是1955年日本观测队观测斯里兰卡日食,共同社派记者随东京大学、日本天文台研究人员组成的观测队采访,并预先准备好观测成功和失败两篇稿子,文章中有当地风景描写,然而由于当地和日本的通信联系信号不好,日食观测预定时间上午7点,过去三四个小时仍未与记者联系上,等待共同社稿件的各家报纸询问电话不断,编辑感到十分焦急。此时,共同社工作人员听到斯里兰卡国际广播电台播放天气晴朗,英国观测队成功观测日食的消息,于是编辑猜想,当地天气晴朗,日本队也应观测成功,于是签发了“成功”的预发稿,然而,日本观测队和英国观测队虽在一个山上,但观测点相距10公里以上,就在日本队观测前下起倾盆大雨,到傍晚时分,编辑部收到前方记者发回的观测失败消息,但此时日本各家报纸的晚纸,均刊登了阳光照椰树光线渐暗,日本观测队在南方岛国观测日食成功的消息。
这说明,新闻预发稿的便利性虽然不可否认,但如果没有现场记者确认,发出去是十分危险的。
3.商业社会的陷阱
1992年,《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了艾滋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的消息。7月,股票投资信息报纸刊登艾滋疫苗特集,其中有一家公司总裁访谈录,声称该公司正建合资公司,制造艾滋疫苗。8月26日,这名总裁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在泰国建立合资公司,临床试验艾滋病疫苗。该公司股票在1992年春天每股不到900日元,通过一连串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到8月每股升到3650日元。原来这家公司很多债务到期,通过散布虚假信息,股价上升后,该公司通过把债权人变成持股者,解决了债务危机。到9月,人们发现艾滋疫苗在泰国进行临床试验纯属捏造,股价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然而很多投资人看好这家公司的股票均因《日本经济新闻》虚假报道上当受骗。
这一事件提醒人们,在商业社会必须研究信息提供者意图,要核实内容准确度,发布消息本身是事实,但如发布内容未经检查确认,很容易出现假新闻,助长社会犯罪。
4.捏造新闻 影响恶劣
日本媒体也出现过多次捏造新闻的事件,影响极坏。
1989年4月20日,《朝日新闻》记者到八重山群岛西表岛拍摄珊瑚礁,作为环保系列节目引人注目,《朝日新闻》记者曾在这里多次看到潜水员在珊瑚礁上刻上自己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以作留念。记者根据报纸特别策划,特意前去拍摄却没看到留字,于是自导自演,自己在珊瑚礁上刻上“Y·K”字样,拍照后写成文章,以说明潜水员道德低下,破坏环境。照片发表后,当地潜水员表示抗议,因为调查结果表明没有人刻过这两个字母,而只有《朝日新闻》记者到过这一水域,最后摄影记者只好承认造假。
□ 日本人每天看报纸,对报纸的信任度颇高。
2005年8月日本众议院选举,日本国民十分关心大选,原因是小泉摆出强人架势,向反对邮政民营化的原自民党议员所在选区派出强有力的“剌客”,使选举充满剌激和悬念。自民党原政调会长龟井静香是反对小泉的主力,并与和原众议院议长绵贯民辅结成“国民新党”,《朝日新闻》政治部向长野县总局发出电子邮件,认为龟井静香可能去长野县,会见计划结成新党反对小泉的长野知事田中康夫,谋求合作和支持。但实际上龟井静香没去长野,当然也不可能会见田中。接到邮件的年轻记者西山卓竟用两人一问一答的形式,编造13日龟井静香与田中康夫在长野举行会谈的“采访笔记”,政治部根据记者的“采访笔记”写出文章,8月21日、22日发表在《朝日新闻》第二版上。8月23日,田中知事在长野县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对两篇文章表示不快,指出没有会见过龟井静香,也没有接受过《朝日新闻》记者的采访,要求《朝日新闻》对此事做出书面说明。记者西山卓当即承认,采访笔记纯属捏造。
这两起假新闻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记者追逐名利,前者为制造轰动效应,后者为完成任务,从业操守存在很大问题。
防范新闻失实的必要手段
首先,在体制上加以完善。
日本新闻协会下设版面审查全国恳谈会,每月平均在东京举行一次会议,研究问题的题目不同,包括如何防范假新闻。
此外还有更为广泛的组织媒体伦理恳谈会,不仅有报纸,还包括电影、电视、杂志、广告、唱片等,在全国建立十个联盟,每个地区都设有地区媒体伦理恳谈会,十大联盟地区恳谈会设有全国协议会,每年九月举行。
每家报社有记事审查室,纪事审查委员会或新闻监查委员会,在审查自己报纸新闻内容的同时,负责与读者通联,回答咨询。有一家媒体伦理团体举行研讨会时,英文报纸称该团体为“WATCH DOG”,非常形象地说明其对媒体的监督作用。
日本战后废除了新闻检查,媒体似乎不受外部干预,但内部严格的自查自纠,媒体间相互竞争而又制约的关系,保障日本媒体可从内部限制不负责任的无良媒体。日本政府虽没有负责宣传的机构,但媒体自律机制比来自外部的管理更有力量。因此,每有新闻发生,日本媒体报什么,不报什么,炒作什么,淡化处理什么,总是那么惊人的一致,就是因为媒体内部机制在有效发挥作用。这一点,我们需要向日本学习,媒体界要形成自查自纠的良好风气,通过清理门户的内部净化机制,保持队伍纯洁。
第二,严肃处理假新闻,深刻反省。
制造假新闻的记者个人只能落个身败名裂的结局,日本媒体更以坦诚态度面对已发生的假新闻。珊瑚假新闻的制造者被开除,《朝日新闻》社长引咎辞职。龟井静香与田中康夫会见假新闻,《朝日新闻》社长秋山耿太郎8月27日接到投诉,立即认识到问题严重性,29日召开临时董事会,决定解雇记者西山卓,事件牵涉人员受到处理,30日《朝日新闻》在头版刊登道歉声明。9月15日,《朝日新闻》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刊登检讨委员会关于假新闻如何出笼的报告,10月中旬还出版新闻周刊特集,刊登读者对防止假新闻提出的建议。通过如此认真反省,表达决心,其它媒体也会从中吸取教训。
第三,重视提高记者的职业道德。
日本新闻伦理纲要指出,“编辑、制作、广告、发行等所有新闻人为履行责任,不损害与读者的信赖关系,要在坚守言论表现自由的同时,严格自律,必须重视自己的品格”。
“要独立和宽容,新闻为了言论公正要确保独立,排除所有势力干涉,自戒不要被利用。”
长驻日本一个最大的体会是,日本记者参加完招待会抬脚就走,不参加各种招待会后举行的酒会,不会接受“打的费”,以防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写稿子主要从内容出发,构不成新闻的东西,再好的关系也不会写。即使写了编辑部门也通不过。日本记者经常在记者招待会上向官员提出尖锐问题。东京都副知事猪濑直树在谈到舆论监督作用时曾说过,媒体应坚持正义,代表整个国家利益。如果记者把手中的笔作为捞取某种好处的工具,没有起码的品德和操守,就很容易被利用,制造假新闻。
第四,新闻从业人员要时刻保持高度紧张。
曾担任《朝日新闻》记者的后滕文康认为,从事媒体行业,虽是一个人的工作,但对工作的公共性强和影响力大,要有深刻认识,工作时要保持高度紧张。他认为首先是确认,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编辑、制作每道程序都要认真检查,防止失误,要把“确认”二字写在记者的笔记本上和编辑部编辑能看到的地方,就像“注意防火”标语一样,对人有提醒和警戒作用。有的报纸还在稿件空白处写上“地名、人名和数字确认”的字样,每道程序确认之后,划一个圈,对于资深记者的稿件也一样,不要盲目信任。
一旦出现假新闻,要赶快订正,认真反省,挽回不良影响。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读者和观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