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住宅展解读以人为本
2011-07-24史冬妮宫昆鹏
史冬妮,寇 佳,宫昆鹏
(1.海军北海工程设计院,山东青岛266041;2.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401311)
住宅与人的生活直接相关,设计住宅也是在设计生活,要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的各种需求。一系列的住宅展集中体现了各时期最先进的设计思潮,反映了建筑师对人们理想生活模式的理解。
1 1927年德国斯图加特住宅展
一战后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在飞速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也日趋复杂。建筑材料和结构也已经和先前的有了很大变化。而讲求形式崇尚虚华的复古主义和浪漫主义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1924年以后经济复苏,使得战后初期在住宅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得以继续发展。1927年德意志制造联盟在斯图加特举办住宅展。由密斯主持,包括密斯、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贝伦斯在内的5个国家的16个设计师满怀通过建筑改变社会生活的热情设计了21栋63套住宅(图1),探索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的城市模式。在这些建筑中,古典主义那繁冗的装饰全部被摘除,所有房子都是平顶的,几乎都是些方盒子或由方盒子的拼联组合,室内外大多为简单的白色粉刷。造价低廉,功能合理,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建筑在开窗开间方面有了很大的自由性。每户都有良好的卫生条件。
图1 总平面
其中密斯设计的板式住宅是一大亮点(图2)。“经济上的原因要求今天的住房建设合理化、标准化。但是另一方面不断变化的居住需求,要求自由的平面。在将来是必须要对这两方面进行思考的,框架结构在这里是最适合这些要求的一个结构体系。它使合理的建造和自由的空间都成为可能。唯一需要限制的只是厨房和卫生间必须固定下来。而其他的居住面积,将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的割墙来分隔。因此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满足每一种居住的需求。”(引自《关于我的方块》)。密斯的这栋房子从平面看完全是一个矩形,其体形也基本上是一个方盒子。其立面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主要通过韵律对比来表现密斯的美学原则。整个北立面(图3)的活跃元素就是楼梯间的窗和其下的护窗栏杆,顶层向里收进,形成一个屋顶花园。原意是让二层以上的住户可以通过这个屋顶花园与自然亲密接触。不过在使用中,很难确定哪个住户在哪个时间使用这个屋顶,所以事实上很少有人在屋顶出现。南立面上的90 cm的阳台,密斯并没有打算让人在这个阳台上活动,其目的是让起居室成为一个可以开敞的空间,让住户在这里可以作体操和自由呼吸。有一套住宅是按照密斯的流动空间来分割的,除了厨房、厕所外,整个单元内没有任何其他的门,卧室起居室仅通过一个之字形的活动隔墙来分割。尽管只有60多平方米,看起来却很大,但并不适用一个有小孩的家庭[2]。
图2 密斯设计的板式住宅
图3 北立面
尽管这次住宅展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但其中的一些设计原则已经成为今天理所当然的设计原则:讲求每个居住单元都应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有新鲜的空气,住户有一开敞的空间可以接触到自然。住宅平面从功能出发,追求一种合理性,减少住宅内部无用空间,例如减少走道、功能分区,起居室放在朝阳的一面。密斯的一梯两户形式在中国重复了无数次:楼梯设在两个单元中间,为二楼以上住户的主要交通联系,厨房卫生间设于入口两侧,起居室联系起各卧室。这些都是现在为很多住户熟悉的住宅形式,具有最少的交通、面积合理的布局、良好的卫生条件[2]。
2 1957年Interbau国际住宅展
1927年的住宅展虽然在住宅方面有了很大的创新,也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历史局限性,个人与社会的主观客观局限性使它仍存在不少缺点。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其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例如反对形式主义时过分强调功能和技术而对建筑的艺术形式没有多少重视;反对复古主义折衷主义时否定历史,似乎现代主义就要切断历史;反对设计脱离实际时过分强调建筑的客观性与时代的普遍性,似乎建筑只有共性没有个性[1]。设计手法比较生硬,形式也相对雷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需求的提高,建筑师也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不断的充实与提高。
1957年西德结合西柏林汉莎区的改建举行了一个称为Interbau的国际住宅展览会。该展览充分体现了战后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在规划上,不象过去那样以行列式的排列来保证朝向阳光与通风,而是把房屋自由地布局于绿化之中(图4)。所展出的住宅是由当时国际上对大量性住宅感兴趣的建筑师设计的。根据当时人们的不同需要以及工业技术的支持,设计的住宅样式包括有高层、多层与低层:有联立式塔式、庭院式,还有锯齿形的排列式。此外,户式布局中,有分层分户的,还有跃层的。总而言之,住宅设计的花色品种比30年前魏森霍夫住宅展要丰富的多。同时注重环境配套。
图4 西德1957年国际住宅展览会
图5 格罗皮乌斯为国际住宅展设计的公寓
格罗皮乌斯为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会设计的公寓呈弧形(图5)。为了施工方便,这个弧形是由一段一段的折线组成。同样重视功能和技术经济的的合理性,但他在外形处理上比1927年的住宅单调的立面要丰富的多了。如把各层阳台错开使立面有些变化,两个尽端也不是平均主义的处理,有些住宅有前窗,有些住宅有边阳台等,公寓造型简洁而又活泼。因为社会的需求这次住宅展重视大量性住宅,主要是集体公寓以容纳更多的人的生活。这次的住宅展在继承“理性主义”讲求功能与技术结合的同时注重结合环境和服务对象的兴趣。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这些住宅的丰富的样式、整体规划的自由布局对今天的住宅设计来说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3 1987年IBA国际建筑展览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在完成经济复苏和城市重建工作后,开始反思和重新评价过去的精神建设。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地球上已经越来越少纯粹的文化。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物质纷呈,人们仿佛生活在“世界性村落”里。大凡由于文化层次不同,而满足大多数人的某个标准并不存在,反而要求以多样化以适应这一差异性。建筑师发现机械和技术不再是建筑发展的唯一有效动力,建筑要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需要。因此他们转向了人文主义转向了历史、乡土风格以及一些个性鲜明的思想上[3]。
历史也有些巧合,在又一个30年过去以后,1987年举行了西柏林国际建筑展览会。这是纪念柏林建城750周年的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一次大规模的实地实物展览,这些建筑物分布在西柏林的9个区中,其有97项。它们之中,后现代建筑师的作品或有明显的后现代特色的建筑作品在展览中特别引人瞩目。许多作品的造型、色彩、细部设计都显得丰富而活跃,但并不离奇怪诞,时间已进入到“后现代”。它们既表现着物质财富的丰足,也表现着精神文化的光彩[5]。
图6 罗伯特·克利尔等:罗齐斯特公寓群轴测图
多层公共(社会)住宅在展览会中占据了最多的地盘,许多知名建筑师都拿出了颇有新意的方案,使这种被认为没有多少艺术性的建筑类型骤添异彩,令人看到建筑艺术与市民生活多么亲密的联系,看到普通人的居住建筑在城市环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很多国际知名的建筑师象矶崎新、格拉西、罗西海达克、赫兹伯格、克里埃和霍莱因等为1987年西柏林国际大展贡献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住宅设计。罗伯特·克利尔负责的罗齐特拉斯公寓群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图6)。有9位建筑师吸收了该地区住宅型制——方形平面和矮胖体量,并将其应用到檐线等高、街道背景与窗户比例都相近似的几座新住宅上。住宅群体的一端是罗西的手笔,带有严肃的塔楼;另一端是克利尔的双塔,中央连接处是一道向外弯曲的白粉墙及微笑的希腊勇士头像。整个规划与当地规整的道路网络相适应,也是规整的布局,并在后方形成一个庭园,看上去雅俗共赏深受喜爱。就如斯图加特住宅展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集体亮相,这次展览可说是后现代建筑实物空前集中和大出风头的一次盛典。只是这次展览之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声势就日见低落了(图7、图8)。
图7 罗伯特·克利尔设计的双楼
图8 克里埃和霍莱因设计的住宅
社会仍在高速前进,各种思潮不断涌现衰落。在现今国际化与多元化的社会交融进程中,住宅的建设与发展,正趋向于多层面、多目标、多方案的需求趋势。面对飞速变化的世界,纷繁热闹的理论也铺天盖地地向我们涌来,我们应当考虑何去何从,在变化的世界中建筑设计究竟应该坚持什么。当我们已不再对那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建筑感到新奇甚至感到厌倦的时候在设计中我们需要一个支点,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这个支点当然不是各时期主导的建筑思潮,而是各时期人们的需求。建筑说到底还是人来使用,要为人服务的。通过一系列的住宅展,人们看出各时期人们的要求在变化,相应的思潮也在变化。每一时期对比上一时期在人性化方面的理解都要前进一步,在建筑形式变化的背后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不断加强。
[1]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西方近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2]胡绍学.住区4:住宅细部处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查理斯·詹克斯.晚期现代建筑及其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