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动态能力的协同知识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2011-07-24李朝明

关键词:动态协同环境

李朝明,方 玲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在知识经济和协同商务时代,企业构建基于动态能力的协同知识创新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可实现对协同链上各方知识的有效管理以及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提高创新效率,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动态反应能力与核心竞争优势。

1 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1.1 企业动态能力的内涵及其外延

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整合、建立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TEECE等将动态能力内涵的3个构成维度定义为位势、流程和路径[1-2]。

位势维度是指不同资源组合的存量和结构,它反映了技术和制度等资产的潜能,其外延包括外部环境适应性和内部环境营造能力。外部环境的瞬息万变要求企业时刻处于戒备状态,具备随时应对新状况或突发事件的能力;内部环境营造能力则要求企业构建动态能力须配以扁平式组织结构和开放式文化,以及各种能够促进动态能力形成的制度或机制。

流程维度的要素包括学习、协调、整合、重组和转型等环节,其目标是与环境的变化相匹配,其外延是企业日常经营流程,包括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等一系列的过程。

路径是指为克服企业核心刚性壁垒而必须经历的途径,其关键是要有协调的步调,其外延则是各个层次人员的学习和知识创新能力。不同层次人员的知识学习侧重点不同:基层员工主要学习产品或服务知识,侧重于技能;中层管理者则侧重于掌握生产、销售、人事和财务等职能管理知识,重在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把握;高层管理者则主要学习企业决策所需的非结构化知识,包括企业内部相关知识和外部市场动态知识等。

1.2 协同知识创新的概念与特征

协同知识创新是指在动态复杂环境下,以动态能力为指导原则,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以提高核心企业与协同链整体的动态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由核心企业与多个利益相关的企业或机构合作开展的知识创新活动[3]。由于融合了不同的创新元素,它具有知识创新风险成本低、创新结果相对有效性、创新过程动态开放性、以获取核心企业与协同链整体持续竞争力为目标和强调建立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等特征。

1.3 动态能力与协同知识创新的关系

动态能力强调的是整合、构建和重组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以提高其运营能力,使其适应动态复杂环境的快速变化。其独特的环境洞察能力、协调整合能力和变革更新能力,使企业能够快速地洞察环境变化并迅速地捕捉到企业资源缺口的信息,从而可以帮助企业认清市场变化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动态能力的要求。同时,企业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可促进企业与外界的互动联系,通过相互作用来促进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顺畅流动,以柔化协同知识创新网络,克服核心能力刚性,减少知识粘滞性,从而获取和创造出有利于与协同链整体有机协调发展的新知识,促进其动态能力的明显提升。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两者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正向关联关系,促进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发展。

1.4 协同知识创新模式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协同知识创新模式或模型的研究引人注目,并且在研究中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模式或模型构建对于提升企业绩效或动态能力的重要意义。如SAMADDAR等在研究中认为,组织间的资源共享是协同知识创新的动机和条件[4],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建立了“领导者-跟随者”协同知识创造模型。KAHN等从协同知识创新的作用机理提出,企业间的交互作用、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力是协同知识创新的主要决定因素[5]。袁宇涛等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动态能力的概念,设计了系统的评价体系,并分析了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系统的效率、效益之间的关系[6]。李翠娟等提出了知识供应链是企业合作知识创新的新方式[7]。李朝明等提出了基于“五库”(企业内部数据库、企业内部知识库、协同数据库、协同知识库和协同链外知识库)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型[8],并分析了动态能力、协同知识创新和企业持续竞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笔者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动态能力与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要素和协同知识创新主要特征,并强调核心企业与其内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机制,进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可为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实施提供较完整的理论参考依据。

2 模式的构建及运行

2.1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式的构建原理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笔者提出了一个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式,其主要构建原理是:动态能力直接通过与其相关的3个内涵维度的外延,在知识流的作用下分别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协同知识创新,而协同知识创新则通过知识从动态能力的外延到其内涵的逆向流动,反过来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该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式

图1 主要由以下3个部分组成:

(1)动态能力基础部分(下层)。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其内涵的3个维度(位势、流程和路径)外延至各自相应的内容来体现。其中位势对应资源存量。笔者将企业所有的资源存量分为知识资源存量和其他资源存量两大类。知识资源中有一部分属于协同知识,即各合作单位提供协同链共享的知识,其存量与外部环境感应系统及内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作用密切相关。其他资源则用来支持企业经营流程。流程不仅对应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系列环节,包括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等,还强调企业内外部的协同。图1中的双向箭头线表示信息的双向流动,即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同。路径对应协同知识创新平台,表明企业通过协同知识创新的方式来克服其刚性壁垒。根据3个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所对应的各个部分(外延部分的内容)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即内外部环境在影响企业流程的同时,也同企业流程一起共同影响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活动的内容和效果。

(2)动态能力外延部分(中层)。其涵盖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日常经营过程等。同时它作为一个过渡环节,不仅联系了动态能力的各构成要素,还揭示了协同知识创新的若干重要影响因素。对协同知识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通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对内部环境的营造来获取知识源,然后在企业人员的主体作用下,向上层协同知识创新平台输送结合了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知识,并在该平台的加工和利用下转化为新知识,被送至知识存量所在地存储,且部分知识被送至外部环境感应系统和内部环境营造系统加以利用,从而形成两个闭路循环。

(3)协同知识创新平台部分(上层)。该部分主要有3大任务:提供良好的协同知识创新环境[9],强化员工的学习与知识创新过程,提供各种技术支撑。作为模式的主体,笔者的协同知识创新过程在沿袭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等的企业知识创新动态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环节即知识存储,并将整个创新过程包括共享知识、创造概念、证明概念、知识原型、知识交叉和知识存储嵌入到创新环境之中。在知识创新环境中,笔者吸收了野中郁次郎吧的思想,并对吧的类型进行拓展,还将其同内外部环境及创新主体(企业人员)有机结合,以更充分地体现协同知识创新的思想。文献[10]认为在协同知识创新平台中应包含发起性吧、对话性吧、系统化吧和实验性吧。笔者认为对话性吧可以扩展为3种类型:同外部环境对话吧、同内部环境对话吧和企业人员交流吧,这也是协同知识创新平台与动态能力外延各部分相联系的关键所在。

2.2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式的主要特征

在笔者所提出的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式中,动态协同性贯穿于协同知识创新过程的始终。模式以动态协同交互为基础环境,以员工为创新主体,以各种商务网站和管理系统为主要工具,以知识资源存量为企业信息资源核心,凸显了以下4个主要特征:

(1)高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利用外部环境感应系统,可使企业流程将动态能力对新知识的最新需求,以最快的速度传至协同知识创新平台,获得协同知识创新的主要需求,同时利用协同知识创新平台在知识资源存量中动态地存取知识。

(2)强协同性。核心企业通过外部环境感应系统加强了与各相关单位之间的协同联系,而内部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与组织制度等软要素则通过动态能力的桥梁作用,提高各部门之间协同的效率,从而使企业协同知识创新能力上升到新的高度。

(3)创新流程的完整性。模式中构建了协同知识创新平台,该平台不仅拥有高效、互动的知识创新环境和完整的知识创新步骤,还通过与内外部环境对话等对话性吧来缓解或解决协同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等协同约束问题。

(4)知识流的闭路反馈性。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相应地对协同知识创新提出了需求,协同知识创新在动态能力各维度的基础作用下,产生的新知识不仅能满足动态能力提升的需求,又能反过来促进下一轮的协同知识创新,从而形成知识流的闭路反馈循环,这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2.3 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式的运行机制

2.3.1 平台与外部环境变化的对话机制

协同知识创新平台与外部环境对话的基础是环境变化感应系统,即由不同专业人员负责对政治、行业和经济等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测、感知和信息传递,其内容、方式和渠道可能是不同的。作为协同知识创新的外部源泉,感应系统不断地向协同知识创新平台输送知识需求信息。企业对顾客需求变化信息的监测、感知和传递的情形如图2所示。在企业知识存量的支持下,顾客需求环境变化感应专员通过新闻、贴吧、论坛、销售现场和各式调查等多种方式或渠道对客户需求变化进行监测、感知和传递。对于一般产品生产企业,其客户需求变化一般包括产品种类需求比例、各种产品需求数量和款式需求的变化等。由环境感应专员将新的变化信息、专员的经验知识匹配、知识存量中知识查询匹配、依据经验和知识对问题性质的推理与判断、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需求预测等环节所得出的知识创新需求信息传至协同知识创新平台上,再由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过程对其进行处理,产生新的知识。

图2 企业环境变化感应系统对顾客需求变化的感应

2.3.2 平台与内部环境的对话机制

企业内部环境对协同知识创新的支持在图1中已有所体现,主要来自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3个方面。

在组织结构方面,扁平化和网络化组织结构,可使知识流直接从提供者流向接受者,而无需多个层级间的中间传递,这样可显著提高协同知识传播与知识创造的效率。因此,企业应以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能力的培育为出发点,以核心知识流为主线来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创新,通过构建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来促进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

在组织制度方面,需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确保协同创新工作流程的规范实施,如促进员工知识协同与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制度等。此外,企业还需做好知识风险的防范工作,解决因员工流失而造成的核心知识外泄和岗位空缺等问题。这就要求制定相应的核心知识资产的保护制度,以及人才的培养、储备和考核等制度。

组织文化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外在形象,还将从内部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与追求。如微软和谷歌的员工拥有截然不同的工作氛围,前者在工作时压力大,神经紧绷,时常感觉到枯燥乏味;后者的工作环境却十分轻松,常以泡茶、喝咖啡甚至玩音乐等方式,在轻松的工作环境中激发其灵感,这与这两家公司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有很大关系。微软员工主要从事单调乏味的编程工作,而谷歌员工则主要从事网络制作工作,可以边工作边体验其创作乐趣。

在动态能力下与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应当是活跃、开放和宽容的。协同商务链中的企业要对协同知识形成共同认知并加以整合,形成默契,在员工之间也要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渠道来共享知识,并及时分享更新。因此,企业文化不仅要得到协同企业的认可,还要得到员工的认可与赞赏,这样才能促进协同知识的分享与创新。

2.3.3 企业人员之间的对话机制

企业人员是协同知识创新的主体,他们参与到企业经营流程的各个环节当中,其工作是在平台支持下完成的。在平台中设立企业网站贴吧、论坛等,营造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环境,方便各部门人员的交流,使协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人员对话的目的是学习与知识创新,主要应强调学习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在对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与交流活动。企业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营造浓厚的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为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而建立相应的学习和培训制度,提高员工对环境的学习、分析与反应能力,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通过学习与培训可提高员工对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彼此间的协同创新能力。

3 结论

笔者从企业动态能力与协同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了动态能力的主要构成维度及其外延,并以动态能力为基础,构建了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模式。该模式反映了提升企业动态能力的要求,强调了通过协同知识创新平台连接核心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和经营流程,对提升核心企业和协同链整体的创新效率的重要意义。在分析模式运行机制时强调了提高知识创新主体对外部环境的学习、感知和反应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组织结构、制度和文化等内部环境对协同知识创新能力的支持作用。

[1]T EECE D J,PISANO G.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an introduc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3):537 -556.

[2]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 -533.

[3]黄 利萍.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模型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图书馆,2010.

[4]SAMADDAR S,KADIYALA S.An analysis of inter organizational resource sharing decisions in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reation[J].Operational Research,2006(7):192-210.

[5]KAHN BK,MALTZN E,MENTZER T J.Demand collaboration effects on knowledge creation,relationships,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Business Logistics,2006(2):11-22.

[6]袁 宇涛,刘云.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4):483-487.

[7]李翠娟,宣国良.知识供应链:企业合作知识创新的新方式[J].科研管理,2006(5):136-141.

[8]李朝明,陈夏生.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31(1):109-112.

[9]李兴旺,王迎军.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与前瞻[J].当代财经,2004(10):103 -106.

[10]陈晔武.知识创新的三重螺旋运动模型[J].情报科学,2005(2):171-174.

猜你喜欢

动态协同环境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国内动态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动态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