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防部队在核事故应急救援中的个人防护

2011-07-24陈玉广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核事故防护服手套

●陈玉广

(武警学院 院务部,河北 廊坊 065000)

随着核能利用的不断增加,如何加强对核电设施的安全管理,避免和控制核辐射危害,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的问题。199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有28名消防员和其他应急人员在事故中因受到大剂量辐射而死亡,包括消防员在内的数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危害,其对受害人肉体和心理的伤害以及环境的破坏至今仍没有消除。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再一次给人们敲响了安全利用核能的警钟。同时,也为消防部队在核事故应急救援中如何做好自身防护起到了警示作用。

一、人体辐射损伤特点

人体辐射损伤可分为急性损伤效应、慢性损伤效应和心理伤害效应。

(一)急性损伤效应

发生严重核事故时会引起放射性物质大量的释放,对污染区人员造成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损伤,其种类有:外照射急性或亚急性放射病、皮肤β放射损伤、内照射损伤和放射性复合伤。又根据受照射剂量及其临床特点将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3种类型。

(二)慢性损伤效应

慢性损伤效应是指受照射数月、数年直至终身所发生的远期损伤效应,可表现为确定性效应(如慢性放射性皮炎、生育障碍等)或随机性效应(致癌和遗传效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导致受污染地区的甲状腺、呼吸、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心理伤害效应

以往的核事故引起公众社会心理影响和效应非常显著,表现为心理紊乱、精神紧张、压抑、焦虑、恐惧和长期慢性心理应急。严重的社会心理不良影响对人体造成的健康危害,远比辐射所致的影响和危害要大的多。

二、放射损伤防护

(一)辐射损伤途径

辐射损伤途径包括外照射途径和内照射途径。外照射途径可直接来自源或设施、污染的皮肤和衣服、弥漫放射物烟羽、环境建筑物和车辆的残余污染和被污染的消耗产品和其它日用品等方式受损。内照射途径通过吸入烟羽中的放射性核素、悬浮放射性核素,食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通过皮肤和伤口吸收和已经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或被污染的碎片(包括热粒子)等方式受损。

(二)辐射监测和评价

辐射监测的目的在于迅速了解污染程度与范围以及人员受照射剂量的大小,是提供采取应急防护措施和医学急救的重要依据。

1.外照射监测。消防人员在事故现场应急救援需要借助剂量仪表对事故现场的辐射水平进行监测,从而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个人防护装备包括直读式剂量计(个人剂量报警仪)、累积剂量计(热释光剂量计)等。

2.体内照射监测.主要通过体外直接测量和生物样品测量。体外直接测量即直接从体外全身或器官(胸部或甲状腺)测量内放射性核素含量,可以快速估算体内放射性活度。生物样品测量即对尿、粪等生物样品进行放射性测量与分析。

(三)辐射防护措施

1.外照射防护。包括四种防护措施:一是时间防护:减少在放射性环境中停留的时间,必要时采取轮流作业;二是屏蔽防护:尽可能地利用防护装置或器具进行屏蔽防护;三是距离防护:尽可能地与放射源保持相当的距离;四是去除体表污染:尽快清除沉积于体表的放射性物质。

2.内照射防护。包括三种防护措施:一是防止吸入放射性核素:根据放射性物质及其浓度选择佩戴口罩、面具、滤膜式呼吸器和压缩空气罐呼吸器;二是防止食入放射性核素:在事故现场严禁进食和进水;三是防止皮肤吸收放射性核素:根据现场核辐射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防护服、防护靴和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并按顺序穿、脱防护服。穿衣顺序:鞋套→裤子→防护服→用带子绑住防护服开口→在防护服外加标签→手术帽和口罩→内层手套→密闭的手套和有带子的防护服袖→剂量计→外层手套。脱衣顺序:从防护服去除带子→外手套→解除内层手套的带子→剂量计→防护服→脱裤至膝盖下→坐在放在边界线清洁侧处的椅子上→脱下裤子→防溅物→口罩→鞋的遮盖物→内层手套。

3.药物防护。主要有两类防护药物:一是甲状腺防护药:服用碘化钾可有效地防止放射性碘对甲状腺的损伤,在放射性超过100mGy的情况下服用碘化钾是正当的,持续照射时可每天一片(100mg)连续服用不应超过10次。二是抗放药:对于接受较大辐射剂量的人员,为减轻可能发生的急性放射损伤,宜早期应用尼尔雌醇片或茜草双酯片。

4.心理伤害防护。要提高消防官兵的心理应急能力,减少应急损伤,保持身心健康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应急准备阶段应学习掌握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相应的医学应急处置演练;二是做好思想发动和动员,请心理医生做心理辅导;三是在应急救援阶段要注意休息,保持充分的体力和精力,营养配餐,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三、放射性沾染的消除

(一)洗消方法

局部洗消用手术贴膜或胶带先将污染部位周围覆盖,并把边缘贴牢。然后浸湿污染部位,用配好的专用洗消溶液刷洗2~3遍,洗消液有0.5%乙二胺四醋酸钠、5%柠檬酸和5%盐酸等比混合液、5%氨水等,最后用清水冲洗。应遵循“先轻后重(污染部位)、从上到下(身体部位)”的顺序清洗。反复洗消直至污染清除,监测仪检测结果满意为止。全身洗消时首先用毛巾、海绵等蘸温肥皂水由上到下擦洗全身2~3遍,再用专业去污剂擦洗,最后清水淋浴。此过程反复进行直至洗消干净。特殊部位洗消时,眼睛常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涂抗生素眼药膏;口腔用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或专用洗消液漱口;鼻腔宜剪去鼻毛后用盐水棉签擦拭;外耳道可用棉签蘸取3%的双氧水擦拭;身体毛发附着处的皮肤污染后,可剔除毛发后再彻底洗消。

(二)洗消注意事项

去污时手法要轻,勿用硬毛刷和刺激性强的洗涤液擦洗皮肤,以免皮肤损伤造成内辐射;洗消宜用40℃左右的温水,避免水温过热或过冷。过热会使皮肤充血而增加污染吸收,过冷会使毛孔收缩而污物不易清除;休克或严重复合伤时,应首先处理休克和复合伤,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洗消;在应急救援中发生创伤时应立即撤出战斗,用生理盐水或肥皂水冲洗,并尽早实施清创手术。

四、医学干预措施

通常对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的观察,可以十分容易地对大剂量的外照射进行快速地放射分类,呕吐常常是最有用和最便捷的提示信号。在1h内发生呕吐受照射人将需要立即和持续地医学干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预期出现最终死亡的结果。呕吐出现在1~4h一般需要送医院治疗,4h以后发生呕吐的人可能接受达1 000mSv的剂量,不需要住院治疗,但应进行延迟评估24~72h。早期出现放射性损伤症状的处置见表1。

表1 早期处理放射损伤要点

[1]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在放射攻击事件中人员辐射照射的防护[M].潘自强,陈竹舟,叶常青,等,译.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5.

[2]顾乃古,吴锦海.核(放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吴自香,刘彦兵,杨宇华,等.应急响应人员在核辐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的辐射防护[J].中国辐射卫生,2009,(3).

[4]彭瑞云,王德文.核恐怖袭击人员损伤特点与医学防护[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1).

[5]刘长安,陈尔东,刘英.核辐射突发事件的伤员分类[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3).

[6]仇九子,董希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救援对我国核电消防部队建设的启示[J].武警学院学报,2010,26(10).

[7]闵锐,李雨.外军生物、化学武器及激光损伤医学防护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核事故防护服手套
遥感作物制图辅助核事故农业风险决策
福岛核事故后滨海核电厂安全专设系统发展的分析和研究
集成有散热功能的防护服
棉手套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热湿舒适性主动式改善方法研究
独具IP魅力的防护服时装秀
基于高温防护服设计的数学模型研究
做只手套好过冬
神秘的白手套
棉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