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时代远见
2011-07-23徐豪洲
■徐豪洲
胡服骑射的改革也不同于秦、楚、魏等国首倡于商鞅、吴起、李悝等重臣的变革,它是由国家第一号人物亲自主持实施。这场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首先是从政府官员开始,然后再扩展到民间,所以进展得相对平衡。
魏源在岌岌可危的晚清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力图挽大厦于将倾。而距离魏源两千多年前的赵武灵王,则在自己的改革中早早地贯彻了这一方针政策。他一反激烈的改革方式,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并且亲自垂范,终于使他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战国时期的赵国东邻齐国和中山国;西接秦国和林胡;南连韩国和魏国;北部更为复杂:与燕国隔罗水相望,与东胡抵长城而居,与楼烦紧邻贺兰山。林胡、楼烦、东胡合称“三胡”,皆为北方游牧民族,善骑射,是中原各国的劲敌。因此,赵国被称为“中央之国”、“四达之国”、“四战之国”。
在几乎无岁不战的兼并战争中,赵国处境艰难。赵武灵王雍少年即位时,赵国已是积贫积弱,处于“四战之国”的尴尬境地。在父亲赵肃侯的葬礼上,秦、齐、楚、燕、魏等国各带精兵万人,名义上是来参加葬礼,实际上是明火执仗地对赵国示以兵威。在武灵王即位后的第9年,赵、魏、韩三国联合攻打秦国,结果赵军兵败,斩首8万级,损失惨重。后来又为齐所败,为秦所侵,不断地丧师失地、损兵折将。赵国如风雨中一叶扁舟,难以为继。此时的赵武灵王忧心忡忡,他在寻求能使赵国生存下来、强大起来的策略。
赵武灵王把改革的目光投向了他的军队。中原各国从事农耕,在今河北石家庄附近,出身戎狄,民性剽悍善战,位于赵国腹地,距邯郸不过三百里。
喜穿宽松的衣服,袖长腰肥,领宽摆大,行动起来轻松舒适;游牧民族过着骑射的生活,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着长裤,腰系皮带,脚蹬皮靴,比中原服饰简捷方便。生活方式也决定着作战方式。中原多陆地,军队由穿着沉重盔甲的步兵和庞大笨重的战车组成。大军出动,气势磅礴,可并无战斗力。胡人骑兵优良,机动灵活,特别适合长距离和复杂地形作战,可以轻易冲毁中原庞大的战阵。面对这些飘忽不定、出没无常、行动迅捷的骑兵,赵国原有的步兵、兵车不但速度慢,而且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无法施展。武灵王眼见胡人威力,决定移风易俗,对服装进行改革,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增强赵国的军事实力。
他对臣子楼缓说:“现如今,中山是我们的心腹之患,北边燕国,东边东胡,西边林胡、楼烦、秦国、韩国虎视眈眈,我们处于夹击之中,危机四伏。如果没有强大的兵力,国家就会灭亡。我该怎么办?我觉得长袍大袖干活儿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的短衣窄袖灵活,我们仿照胡人风俗改制服装怎么样?”楼缓非常赞成:“咱们仿照胡人的穿着,再参考他们作战的方式,像胡人那样骑马射箭。”不过,要改革服装谈何容易!在古代,服饰是等级的标志、地位的象征。贵族“上衣下裳”,“裳”就是不分腿的裤子。奴隶要从事体力劳动,穿的衣服就比较轻便,类似于胡服。要贵族穿与奴隶服装差不多的胡服,他们能不反对?就是一般的士人,也视服饰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当更多的臣子参与讨论的时候,持反对意见的占了大多数,武灵王一时有些拿不准主意。
传统的力量谁也不敢低估,武灵王又召来大臣肥义商量:“大凡要建立盖世功业的人,往往会担负世俗的非议,被人怨恨,我该怎么办?”
肥义非常支持胡服的主张,为打消武灵王的顾虑,出谋道:“做事犹犹豫豫怎么能成功呢?大王既然已经做好了背负世俗指责的准备,那还顾虑别人的议论和反对做什么?况且风俗也并非一成不变,舜到了有苗部落时也学习跳舞,禹到了裸国也脱掉上衣,一切相机而定嘛!愚蠢的人形势迫在眉睫了都看不到,聪明的人却能洞察未来。希望大王早做决断。”
知己难寻,肥义的话给了武灵王莫大的鼓励,心中一片光明,不禁感叹道:“我从来都不怀疑胡服的战略,只是害怕天下人讥笑我。现在便是举世笑我也无所谓,胡地、中山之国已在我手心之中了!”他雄姿英发,决心将改革进行到底。
于是,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运筹已久的胡服骑射改革方略,在赵国首都邯郸闪亮登场。城中一时朝野骚动,人声鼎沸,人们奔走相告,传递着一个个非同寻常、关于胡服骑射的消息。赵国上上下下的所有目光都集中投向了情绪亢奋、慷慨陈词、一身胡服的赵武灵王。武灵王也知道一时转变人们的观念很难,他的改革方案的推广是先从他的叔父公子成开始的。
公子成是当时极有影响力的老臣,既是王亲贵族,又是长辈,手握大权。守旧的他对侄子的这场改革极为不满,干脆称病不朝。赵武灵王知道后,先是派亲信王堞去游说公子成,公子成穿着又肥又大的袍子迎接了王堞,王堞恭敬地说:“国君将要穿胡服举行朝会,希望您也能穿上胡服参加。大王让小人转告您:‘政令的实施要靠高层带头,我教导百姓改穿胡服,如果叔父不穿的话,恐怕就有人不遵命,希望叔父能用您的威望和名声帮助我改革成功。’”
公子成十分客气地说道:“我听说大王穿胡服的事了,只是有病在身,不能亲自去拜见,既然他来问,就给他说说我的看法吧。中原是聪明睿智的人居住的地方,万物齐备,圣贤在这里推行教化,施行仁义,人们学习诗书礼乐,人才辈出,卧虎藏龙,本来是蛮夷戎狄学习的榜样。现在大王却要丢掉中原的服装,采用夷狄的胡服,这可是不守圣贤教导、违背人心的事。脱离中原实际,万万行不通,希望他三思而后行。”王堞如实回报,武灵王说:“既然叔父有病,我应该亲自去说明。”说罢便带上一套胡服,来到公子成的家。
叔侄相见,武灵王恳切地说:“衣服就是为了便于使用,礼仪就是为了便于办事。圣人考察民风习俗,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礼仪,目的是为了有利于人民和国家。我国东边是黄河、漳水,与中山、齐国共有,却无战船可用;西边有三胡、秦国、韩国,却无骑兵可用,那我们凭什么打败齐国、打败胡人啊?所以我想建造船只、变更胡服、建立骑兵。以前我们兵不如人,老是割地求和,叔父难道不以为耻吗?我发愤报仇,而叔父却顺从旧势力,这太让我失望了。”武灵王的一番话语丝丝入理、句句动情,公子成被打动了,跪地请罪,道:“我愚昧无知,没能体会大王的良苦用心。要富国强兵,臣敢不听命?”恭恭敬敬地接受下武灵王赐给的胡服,并在第二天穿着参加朝会。
公子成已经妥协,武灵王正式下令:不分等级身份,一律改穿胡服!
但阻碍并没有消除,大臣赵文、赵造、周绍仍然不同意这项改革。赵文一脸严肃地说:“自古以来,都是按老习惯做事。穿什么衣服是古代圣贤给规定好的。现在大王扔掉我们的衣服,穿起这些奇装异服来,实在有失体统,这简直是罪过。”武灵王驳斥道:“你的话也是老生常谈,古今习俗不同:伏羲、神农只用教化,从不杀戮;黄帝、尧、舜虽用刑法,但不暴虐;禹、汤、周文又用礼法治理人民,你让我效法哪一个?要管理好国家就不要这么抱残守缺!”赵文哑口无言。
赵造继续向武灵王发起攻击:“我听说穿奇装异服会动摇人们的意志,移风易俗容易造成混乱,按旧礼法办事才不会有闪失。”灵王说:“你所说的我不能苟同,难道邹、鲁这些最守周礼的国家就没有离经叛道的人?吴、越那些远离中原文明的国家就没有德才兼备的人?变异服装根本不会使人轻慢。”赵造理屈词穷。
命令颁布了好长时间,大臣赵俊还是穿着长袍大袖。违抗王令本是要严加治罪的,武灵王却亲自到他家,耐心劝解道:“一个家庭,孩子要是不听大人的话,那这个家就不会兴旺;一个国家,如果臣子不遵从国君的命令,那这个国也就不会发达。你迟迟不穿胡服,故意违抗命令,这是知法犯法,我担心你会被治罪,特地来提醒你一下。”
听罢这番不软不硬的话,赵俊忙磕头谢罪:“我违抗君令,理当判刑,大王仁慈,耐心启发。希望大王给臣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二天也穿上了胡服。上有所好,下必效仿,如此一来,举国上下都穿起了胡服。
胡服改革顺利推行,骑射也就水到渠成了。
骑兵是一个特殊的兵种,需要专门的技能。赵武灵王招募士兵,发给胡服,亲自训练。他大胆借鉴胡人部落的骑兵装备和训练方式,组建起一支支赵国骑兵部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壮大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不到一年工夫,一支强大的铁骑诞生了。在中原各国还都使用步兵时,赵国的骑兵所向披靡、雄视天下。公元前296年,身穿胡服的赵国骑兵彻底灭掉中山国,去掉了心腹之患,赵国疆土南北连成一片,拥有了五百里方圆的膏腴之地。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国土扩充,国力达到鼎盛,成为东方与秦国抗衡的强国。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时期,赵国与燕、韩、魏、秦五国破齐,齐国削弱,再未构成对赵国的威胁。赵国名将廉颇、赵奢又两次大破秦军,力挫秦国东进锋锐。这一切都显示了胡服骑射的当世功效。
胡服骑射对于以后的中国社会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赵武灵王变胡服是为了骑射,但实际上,胡服不仅适用于作战,它也比中原服饰更适合于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从此以后,胡服日益为中原人民所接受。汉代以胡服为官定武服,北朝以后文武官员皆着胡服,后来连一般百姓,甚至妇女儿童也穿上了胡服。
梁启超认为,商周以来四千余年,北方少数民族世代为中原大患,华夏在与戎狄的战争中取胜的不到十分之一,历史上稍微能为华夏争光者,仅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宋武帝四人。梁启超还赞赵武灵王为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这虽然有些大汉族主义的味道,但不可否认,他的确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改革家,而且他的改革很注意方法的运用。
一般来说,改革的最大障碍往往来自于保守势力的抵制。赵武灵王要改革的是和人们日常密切相关的生活习惯,让他的子民抛弃掉自己的着装习俗而向蛮荒夷狄之人学习,面对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我们无法亲临那个时代去感受他改革的压力,但在一些影视作品里,满人入关后在要求汉人剃发时遭到了殊死反抗,或许从中可以一窥赵武灵王的处境。满人采取的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而赵武灵王用的是渐进的改革方式,更易于人们接受。胡服骑射首先始于北部。在那里,招募胡兵,并让有对胡人作战经验的边民胡服骑射,取得效果,然后才逐步推广。胡服与骑射,看似两事,实则为一,因为骑射从服装到装备都需要“胡式”。骑兵来源于民间,随着骑兵的建立扩充,胡服也就推向了民间,必然会触及大众风俗。赵武灵王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一再表示要移风易俗,就是要把强悍的骑射精神注入到意识形态的改革建设中去。正是渐近的改革,转变了民风民俗,振奋了精神,凝聚了人心,兵民合一,兵强国兴。
胡服骑射的改革也不同于秦、楚、魏等国首倡于商鞅、吴起、李悝等重臣的变革,它是由国家第一号人物亲自主持实施。这场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首先是从政府官员开始,然后再扩展到民间,所以进展得相对平稳。赵武灵王自己带头身着胡服坐朝,率先垂范,并先后说服了宗室大臣胡服上朝,将军、大夫、戍吏均着胡服。满朝文武,胡服盈庭,标志了改革的展开,也向国人表示了改革的决心。政府如此,国人对传统观念的看法自然也有所改变,改革遇到的抵制减缓了许多,同时也防止了过激行为的出现。赵武灵王当之无愧是一位改革的高手。如今,“胡服骑射”已经成为了改革的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