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斑秃患者血液流变学的观察

2011-07-20邓翠荣尹刚吴春艳

关键词:压积毛发血瘀

邓翠荣,尹刚,吴春艳

(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桂林541004)

斑秃为累及毛发的突发性、非瘢痕性、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中青年中较常见的一种损容性疾病,民间俗称“鬼剃头”,属中医“油风”范畴,其病因不完全清楚,西医认为可能与精神过度紧张、遗传、自身免疫或内分泌功能障碍有关。我们于2007年6月—2009年3月对门诊就诊的60例斑秃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现存在明显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入选标准 斑秃组60例斑秃患者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病人,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3.7岁;病程7d~1.5年,均符合斑秃诊断标准。将入选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实证组(36例)和虚证组(24例),实证有血热生风型及血瘀阻窍型,虚证有气血两虚型及肝肾不足型[1]。正常对照组45

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36.2岁。斑秃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

1.1.2 排除标准 两组均排除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心病、肿瘤等影响微循环的因素及疾病。

1.2 观察方法 两组均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查采用血液黏度仪。监测项目: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与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红细胞变形指数等系列指标。

2 结果

2.1 两组血液流变学变化 见表1。斑秃组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实证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更为显著(P<0.01)。

表1 斑秃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比较(±s)

表1 斑秃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比较(±s)

组别斑秃组实证组虚证组正常对照组高血黏度(mPa/s)4.93±0.65 5.05±0.88 4.31±0.80 4.11±0.88低血黏度(mPa/s)10.56±1.27 13.15±1.57 11.12±1.35 7.15±0.97血浆黏度(mPa/s)1.57±0.32 1.59±0.26 1.52±0.25 1.41±0.26红细胞压积(%)48±0.05 49±0.05 47±0.03 40±0.02红细胞变形指数0.72±0.12 0.73±0.05 0.71±0.11 0.80±0.24红细胞聚集指数2.99±0.43 3.21±0.25 2.65±0.30 1.77±0.66

3 讨论

斑秃是一种累及毛发的突发性、无炎症性的,以头皮部突然发生局部斑状脱发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社交场合的需要,对本病的治疗已日益受到重视。国内瞿锐等[2]的研究发现斑秃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甲皱微循环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认为微循环功能障碍在斑秃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所做的观察中,也发现斑秃病人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则明显下降。对中医辨证为“实证”范畴的斑秃病人,其血液流变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更加显著,从中医角度来说,实证的血热生风型是因为风盛血燥,发失所养,血瘀阻窍型是因为气滞血瘀,瘀阻毛窍,毛发失养,皆跟“血”有关,也就是西医说的微循环有关。所以斑秃的病因除神经精神因素、自身免疫和内分泌障碍外,微循环障碍也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病因素,在治疗时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药物或治疗来改善局部微循环,刺激毛囊由休止期进入生长期,促进毛发生长。

[1]喻文球,谈煜俊.中医皮肤性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6.

[2]瞿锐,刘久波.斑秃患者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变化的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4,8(2):109-110.

猜你喜欢

压积毛发血瘀
话说血瘀证
红细胞压积与白蛋白差值在继发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变化
别乱修剪“那儿”的毛发
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对评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意义分析
不同年龄比格犬红细胞压积、生理脆性的测定
疑似野人毛发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毛发移植手术治疗并发症的预防
中老年男性血小板压积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