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运动损伤调查及预防
2011-07-16林德华
□ 林德华
前言
掷实心球运动是一项力量加技术的体育考试项目,其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是在最大力量的基础上重视发展快速力量,突出专项速度与技术的结合。由于本项目的快速力量水平在其竞技能力结构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得该项目的训练均把发展专项爆发力作为训练中最重要的内容。该项目的负荷强度属于极限或次极限强度,训练内容与手段一般为重复完成比赛动作或接近比赛要求的专门练习。为了做好这个动作,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学生必须进行成千上万次的练习。因此,造成学生训练局部负荷过大,特别在技术动作不正确以及训练安排不合理的情况下,学生腰部损伤更加明显,有的学生甚至无法正常参加训练导致放弃高考,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运动成绩和身心健康。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对高考原地掷实心球学生和教练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综合分析以提出预防建议,为教练员和高考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供有效帮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参加2011年广东省体育高考的学生中随机抽取5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相关研讨会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支持。
1.2.2 问卷调查法
在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表及对问卷调查进行客观性、有效性、可靠性检验后,请调查对象真实详细地填写基本情况及身体各部位的损伤状况。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100%。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访问有多年训练经验的体育教师,体能训练专家以及专业投掷教练,了解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损伤原因,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将原始数据进行归类、加工与录入,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表1 掷实心球学生损伤部位统计 (人次)
2.1 受伤部位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50名调查对象中,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均受过损伤,其中以腰、肩、肘的损伤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8%、26%、22%,这主要是由于掷实心球是反关节用力,技术难度大,在整个用力过程中腰、肩、肘是重要的发力点,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和技术中的错误动作,使学生上、中、下的肢体环节处于高度负荷状态,由于训练的疲劳积累,从慢性损伤逐渐演变成急性损伤。从人体解剖学方面看,腰部是人体活动的枢纽,脊柱两旁的肌肉是腰部活动的动力结构和保持脊柱稳定的主要因素,人体在负重活动或体位变换时腰部的肌肉、韧带、筋膜、滑膜等受到牵扯、扭转,都有可能对腰部造成伤害。同时学生在掷实心球时人体各个环节是按照至下而上的顺序进行,依次用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出“超越器械”动作。所谓超越器械,从其形态上看是把器械留在身体后面,增大投掷的“工作距离”。而从肌肉工作性质上看,是使肌肉在做投掷动作之前,先做退让性收缩,在超越器械时学生背弓躯干及整个身体后摆扭转,使投掷用力的肌肉拉伸产生弹性势能。掷实心球学生长期重复一种动作或出现错误动作就会对腰部关节产生重大伤害。
在我们统计调查中肩肘关节损伤也是发生率较高的,因为掷实心球技术是反关节用力,难度大,在整个用力过程中,肩肘是传递力量的主要环节,掷实心球最后用力顺序的关键是完成满弓动作的质量,而完成满弓动作的基础是上体充分后倾肩肘关节及韧带拉开才能获得较大的用力距离,这样的练习都是在极限的情况下完成的,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损伤。
膝关节损伤主要是与膝关节的结构和掷实心球技术特点及训练手段紧密相关的,膝关节位于全身最大的两个骨杠杆———股骨和胫骨之间,是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关节,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肌腱,内、外侧副韧带,前、后十字韧带以及内外侧半月板,共同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在掷实心球过程中,下肢稳固的支撑才能保证人体对投掷方向产生良好的用力状态,因此掷实心球技术动作从预备动作到最后用力阶段,(以右手掷球为例)膝关节都是处于弯曲的状态,这时右膝关节必须承担大部分体重,而且在最后用力过程中,右腿的蹬送会对膝关节产生更大的负荷。训练中还要从事跳跃、奔跑、力量训练等,所以膝关节受到的外力冲击较大,这是造成该关节损伤的一个主要因素。
腕关节是由桡腕关节和腕骨关节组成,在机能上两者构成一个联合关节,桡关节是一个典型的椭圆关节,可绕两轴运动,腕骨关节可看成三个相连续的椭圆形亦可绕两轴运动,腕骨关节的运动幅度补充了桡腕关节。如果技术动作不正确,学生在掷球时不是通过蹬送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单靠手臂力量将球掷出,使手指、手腕的负荷加大导致损伤。另外在掷球前手指手腕活动不充分,肌肉和韧带伸展性不够,容易发生手指手腕损伤。
表2 掷实心球学生受伤原因统计 (人次)
2.2 受伤原因
从表2可以看出,掷实心球学生受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不正确,占40%,其次是准备活动不够26%。掷实心球运动强调爆发式用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极高的力量素质和关节韧带强度,才能承受高强度高密度的运动负荷。而运动水平低的学生往往肌力不足,关节韧带薄弱,柔韧性差,主动肌、对抗肌和协同肌发展不平衡,不能适应“爆发式”用力的要求,因而极易造成运动损伤。而对于训练水平高的学生,运动损伤是训练量和强度密度控制不当所造成的。总之,该项目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与运动水平呈负相关,即运动水平越低的学生造成运动损伤可能性越大。
表3 掷实心球学生受伤情况统计 (人次)
2.3 受伤情况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掷实心球学生受伤情况,主要是专项训练和一般训练受伤最多。特别是专项训练时,训练的强度、数量是最多的,身体负荷量也是最大的,所以受伤的机会也最大。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若没有及时纠正错误动作,久而久之错误动作一旦定型,会大大增加学生损伤的概率。有些教练员盲目地发展力量,追求训练强度,而忽视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训练,造成学生负荷过大,疲劳恢复能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从而造成损伤。因此教练员首先应该加强自身专项业务的提高,才能在预防运动损伤方面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和教育。
3 预防
3.1 传授正确的技术动作,通过对掷实心球学生损伤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学生错误的技术动作是造成损伤的直接原因。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中十分重视正确的技术动作的传授,讲明容易发生运动损伤部位及其预防方法,有效地预防损伤和发挥最大能力,必须要规范动作,及时地矫正错误动作,按照正确的技术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3.2 加强对学生的运动安全教育,提高学生预防损伤的认识。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遵循训练原则,循序渐进,避免蛮干或者超越人体生理限度的练习,以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3.3 重视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在训练中应根据掷实心球的技术特点,采用专门的准备活动,以利于提高身体各部分兴奋性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机体的生理惰性,以保证训练的质量,为正式练习作好准备。
3.4 训练内容、方法要合理。根据训练任务优化训练手段,科学地增加运动量。对于不同性别、年龄、水平及健康状况的学生,在训练安排上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循序渐进。3.5防止局部负担过重。注意间歇放松,在训练中相似的练习手段安排过分集中,会造成机体局部负担过重而造成运动损伤。因此,在训练中应避免单调片面的训练方法。
3.6 加强医务监督与自我监督。这是防止或减少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自我监督目的在于辅助医务监督,通过自我监督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的体能状况和健康状况,有效地控制训练进程,预防运动损伤。
3.7 加强肩带、腰背和腿部力量。由于掷实心球技术动作是由腿,腰,肩,等一系列连贯动作组成,因此发展和提高掷实心球学生的肩带、手腕、腰背和腿部肌肉力量尤为重要。
4 结论
4.1 掷实心球学生损伤发生率之所以较高,主要是因为训练时技术动作不正确,局部肌肉关节多次的扭转、牵扯、压迫;其次是准备活动不充分,训练时注意力不集中及局部负荷过重所致。
4.2 传授正确的技术动作,讲明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及其预防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及医务监督和自我监督。提高学生对预防损伤的认识。
4.2 教练员必须重视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遵循运动训练原则,循序渐进,避免高强度多次数超越人体生理限度的运动,以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尤其是伤后恢复期的训练。
[1]樊玲.田径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J].昌吉学院学报,2005(3):85-87.
[2]张凤俊.浅谈运动损伤的预防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6(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