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旅游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
2011-07-12傅晶
傅 晶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40)
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旅游资源拥有量来看,林业占旅游资源的份额高达60% ~70%。森林旅游产业已逐步成为林业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从林区的资源特点与旅游产业的特点来看,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来发展森林旅游就成为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森林旅游可以增加林区经济收入,已成为林区经济增长的一条比较快捷而有效的方式。发展森林旅游,是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林区科学合理地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黑龙江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的作用
黑龙江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扩大了对外开放程度。国际旅游由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两部分组成,前者的发展状况及水平,对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黑龙江省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结合举办黑龙江避暑旅游节、黑龙江国际生态森林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自身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世界各国正在逐步认识和了解黑龙江,了解黑龙江的森林旅游,通过发展森林国际入境旅游,促进了林区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政治及文化的交流。黑龙江林区森林公园接待海外游客情况见表1所示。2008年黑龙江林区森林公园接待海外游客达17万人次,随着黑龙江林区旅游知名度的提升,森林旅游产品的日渐丰富,这个数值正在逐年攀升。
表1 黑龙江林区森林公园接待海外游客统计表 单位:人
其次,林区森林旅游产业促进了就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森林旅游产业在解决林区及社会人员就业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黑龙江林区森林公园为例(由表2所示),从2002年开始,也就是黑龙江省森林公园进入迅猛发展期以后,森林公园的直接就业人数(包括职工及导游人员)迅速扩大。统计数据显示,2004—2008年森林公园的经营对社会人员在提供就业岗位上要远远高于直接就业岗位。森林旅游产业的带动力较强,除了自身迅速发展外,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相关产业的就业,为社会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林区旅游作为森林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林区旅游开展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的林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林区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森林旅游的开展在提供城乡就业岗位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未来发展看,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就业人数增长的潜力很大。
表2 黑龙江林区森林公园就业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最后,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社会经济增长。黑龙江林区森林旅游收入是从森林旅游商品和服务销售中所获得的全部货币收入,是林区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向旅游者提供旅游资源、设施设备、交通工具、旅游劳务和旅游购物品等所获取的货币总和。总体森林旅游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连锁作用,能促进整个林区经济的增长。森林旅游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直接经营旅游的部门和企业中进行的,也就是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旅行社、饭店、交通、娱乐等部门中进行的。森林旅游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的各类资金,还会再次投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的收入不仅能增加林业系统的经济收入,而且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连锁反应,最终会带来数倍于这笔收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拉动林区经济增长的构成要素之一。
二、黑龙江林区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林区旅游产业是以林区旅游资源(森林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为旅游者森林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行业。林区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兼顾全局、统筹规划,各行业各部门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最终提高林区旅游产业化水平。
(一)合理规划林区旅游产业
在林区旅游发展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类破坏性的建设和建设性的破坏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建设项目,作为一个单体项目而言,本身无可厚非,由于违背了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虽然眼前暂时获利,但从长远来看却缺乏后劲,可能没有发展的可持续性。林区旅游产业涉及立法、计划、体制、财政、金融、环保、工商、税收、交通等部门,政府对林区旅游产业规划的制定必须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协调,理顺管理体制。政府各部门需要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制定林区旅游产业规划的有关政策法规。林区旅游的发展必须要有政府主导下的财政支持,增加旅游投入,稳定市场供应,顺利推进林区旅游产业化的进程。
黑龙江省政府、林业管理部门及黑龙江省旅游局在制定黑龙江林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在规划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方面,要保证产业内部各相关环节在数量上、层次结构上和质量结构上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消除可能制约林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1]。另一方面,在规划中突出“打造中国值得一看的COOL地”的旅游主题形象,并不失时机地推广该旅游形象。在开发黑龙江林区旅游资源时必须要因地制宜,有主题地进行,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推出特色产品,只有特色鲜明的林区旅游产品在市场上才具有竞争力,2008年黑龙江省部分林区打出的“养生度假旅游”就非常有吸引力。
(二)实施集团化战略
要使林区旅游产业在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必须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克服单个企业之弊病,创出林区旅游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龙头企业带动型是实施集团化战略最理想的模式之一。北京市组建了首钢旅游集团公司,陕西省通过企业联合组建了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亦组建了新疆旅游集团公司。借鉴这些旅游集团公司的成功经验,黑龙江林区应形成一个整体,组建专营森林旅游的公司。黑龙江省已于2005年12月28日,成立了黑龙江大森林旅游汽车服务公司、哈尔滨大森林旅行社,填补了黑龙江森工旅游行业的空白,黑龙江森工总局将组建的大森林旅游集团就可以作为森林旅游产业的龙头企业[2]。
在黑龙江林区旅游产业化发展中,经营林区旅游的景区景点可以实施产业化经营,例如,森林公园可以在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获得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为前提,以市场信息、调查、预测和决策为综合营销手段的前提下,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3]。
(三)实现林区旅游产业信息化
由于互联网等新型业态的发展与普及,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网络对传统旅游的介入,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与外延,不仅改变着传统旅游的信息获取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旅游观念。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算早,但起效明显。更多的旅游企业将借助网络资源实行“网上营销”,旅游管理机构、景点景区、旅游交通部门将实施“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4]。目前,旅游管理机构以及交通、气象等旅游辅助部门都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的认识和推进上比较统一。旅游企业由于其规模、经营水平等方面的良莠不齐而导致了在信息化建设时出现不平衡的状况。我国改革开放后,旅游饭店较早地与国际接轨,多数饭店已经普及了饭店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由于众多旅行社和旅游商店规模不大,经济基础又相对较差,信息化建设都还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国内旅游行业目前信息化建设滞后的状况,掌握国内旅游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引导行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经黑龙江省旅游局已于2007年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对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包括市、县旅游局)、旅游景区(点)(A级景区及S级滑雪场)、旅游饭店(星级饭店)和旅行社(国际和国内旅行社)的旅游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
实现林区旅游信息化应构建黑龙江林区森林旅游资源信息系统,该系统集中省内各地、市、县的森林旅游资源,可以作为展示黑龙江林区旅游资源的平台。此外,还应构建林区旅游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和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访问信息服务系统了解林区旅游涉及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对行业、部门及国家的中观和宏观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5]。最后,借助黑龙江省及全国旅游网络平台,进行黑龙江林区旅游产品的介绍,并开展网上预订、网上结算等功能。
(四)完善六大要素产业链
经过多年的发展,黑龙江省森林旅游产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旅游关联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纪念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正在崛起,森林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正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林区旅游产业链”到底有多长?从构成旅游业的六大要素这一角度看,在林区旅游产业结构中,食、住、行、游这四大要素是林区旅游产业的基础要素或基本消费,比较固定,基本是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而娱和购属于非基本消费范畴,弹性系数一般都大于1,是“无限消费”,可以构成有弹性或弹性较大的链条[6]。黑龙江林区旅游产业链建设中应完善以下六方面:
1.丰富景观链。实践证明,特色是拉长景区游览链的动力,特色就是吸引力、竞争力、生命力。黑龙江林区旅游的发展要突出特色,需在避暑度假、森林休闲,草原观光,漂流垂钓,野生动物观赏等特色旅游产品上做足文章。黑龙江林区可以重点开发镜泊湖旅游度假区、兴凯湖旅游度假区、伊春森林旅游度假区、五大连池风景旅游区、大兴安岭森林旅游度假区、三江湿地旅游度假区等疗养保健、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2.做强旅游商品链。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地方的一些土特产品在其他地方都可以买得到,但是在其他地方买不到出产地那样好的,那样新鲜的“物景合一”的产品。让旅游者进行原产消费,就是消费当地的农副土特产品。在黑龙江省内开发具有林区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创旅游名牌商品。只有特色明显、品牌知名的林区旅游纪念品,对游客的吸引力才会强。精心设计和策划出能反映黑龙江林区悠久历史和地方特色,品牌形象鲜明、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收藏性强,能激起旅游者的购买欲望的旅游商品十分重要,像桦树皮制作的各种工艺品就非常受森林旅游者的欢迎。旅游商品还应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作为女真文化的发源地,渤海文化和金源文化是黑龙江林区的特色文化,还有黑龙江省的黑土地文化,满族、朝鲜族、赫哲族等10个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风情等等,都可以挖掘生产出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3.完善旅游交通产业链。黑龙江林区内旅游景区分散,好的自然景观多是相对偏远、交通不便,林区旅游外部交通条件与旅游景区脱节的矛盾比较明显,从林区旅游建设角度来看,交通的基本要求是大交通通达,所以旅游景区外部交通要求便捷化。景区的内部交通被称为小交通,小交通的畅通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解决林区内旅游交通运力不足问题,价格过高的问题,提高交通车辆档次,改善景区的道路交通系统,解决旅游区道路质量差的问题。
4.拓宽旅游餐饮链。黑龙江林区富产山珍野味,在不破坏环境、不违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前提之下,大力开发种植和养殖业,构筑林区旅游饮食的特色,既发展了林区经济,又丰富了森林旅游者的餐桌、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全面发展。黑龙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黑龙江省人民历来以渔猎、游牧为生,从清代起在政治、经济、文化、饮食等方面开始发生变化。清初有大批山东、河北移民迁到黑龙江各地落户,他们给边远闭塞的黑龙江带来了中原汉族的传统文化(包括饮食文化在内),使黑龙江的饮食习俗产生了很大变化,并逐渐形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点的饮食习俗。在尽量挖掘地方名吃的同时对传统品牌提高其工艺水平,不断推出新品牌,实施全方位包装,增加餐饮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
5.拉长旅游住宿链。目前,黑龙江省中高档酒店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相反在客流集中的森林旅游胜地,特别是在森林公园所依托的林区,根本谈不上有星级酒店的建设,既有的酒店数量也明显不够且档次不高。夏季避暑度假旅游和冬季滑雪旅游是黑龙江林区旅游的主要形式,在日均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延长游客在旅游地的逗留时间,将增加总体经济收入。经济型酒店和价格低廉的农家旅馆深受大众游客的欢迎,多层次地开发住宿业,提供多样化的供给,以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使产业链不断延伸。同时,应加强黑龙江林区星级酒店及景区度假酒店的建设。
6.延长旅游娱乐链。目前,黑龙江林区旅游正在从纯观光向休闲、度假、养生等高端旅游方向过渡,娱乐业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在林区发展养生度假高端旅游的同时,要结合林区的一些节庆活动,增加节庆活动中可供大众参与的、大众娱乐的旅游项目[6]。
三、结论
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化是黑龙江林区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黑龙江林区森林旅游产业化的实施进程中,可以首先以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进行带动,促进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然后在由点及面,全面推进,逐步形成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实现黑龙江林区森林旅游的协调发展。
[1]毛 峰.对打造完善洛阳旅游产业链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7,(8):86-87.
[2]姜宏伟,黄 清.关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达产业体系建设的探讨[J].林业经济,2007,(10):18-20.
[3]傅 晶.黑龙江省森林公园产业化经营研究.商业研究[J],2006,(10):116-120.
[4]徐马陵.旅游产业链亟待信息整合[N].每周电脑报,2005-08-15,(32-33).
[5]桑华杰,冯 斌.云南省旅游产业链结构分析及其整合思路[J].商场现代化,2007,(7):259.
[6]许韶立.关于拉长我国旅游产业链的几点思考[J].中州学刊.2005,(4):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