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竞低碳
2011-07-12闫岩
闫 岩
首届中国低碳(能源)创业大赛由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共同主办,由科学时报社《科学新闻》杂志社发起并与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大学工学院以及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联合承办。本届大赛旨在推动中国低碳技术产业化进程,打通低碳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低碳技术和设想真正变成生产力。
由于海上风能优于陆上,许多大型风电转向海上。
尽管风电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替代能源之一,但是,海上风电安装船舶的短缺,导致海上风电安装成本居高将持续较长时间。
海上风电的安装,无论是技术、工期,还是成本费用都取决于安装工具,也就是海上工程起重船舶。海上风电是近几年海上新兴的海洋工程,原来很多适用于海上石油等其他海洋工程的浮吊,难以满足海上风电安装的需要。
江苏如东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项目。 摄影/王必春/CFP
2011年9月24日,四川成都万余市民步行5公里倡导低碳出行。 摄影/孤岛/CFP
“低碳”的机遇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企业缺乏技术储备,没有大型平台施工的经验,加上冒险精神不足,已经开发的海上风电安装技术主要基于通用型平台,即既可以安装风电,也能用于满足海上石油和其他海事专业的需求。”上海航盛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彭彦说,这样的通用型平台导致了风电安装成本居高不下,与此同时,让风电业主背上了沉重的安装成本。
上海航盛船舶设计有限公司抓住这个机遇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步伐,设计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把自升式平台和坐底式平台作为解决风车安装的方向。这一平台突出其专用性,可以很好地解决海上风电的安装需要,而且具有造价低廉、安装成本大幅下降等特点。该公司设计并监理制造的中国首台海上风电专用安装平台,于今年10月份下水。
由于该方案将解决新能源发展的瓶颈、传统产业的升级、投融资模式开发以及市场推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上海航盛船舶设计有限公司的海上风电专用安装平台方案成功地摘取了首届中国低碳(能源)创业大赛的桂冠。
“我们这个方案最少需要几亿元资金,任何一个投资方都会担心风险问题,这样的设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点,”彭彦说。
今年,通过大赛组委会的穿针引线,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已经与一家大型国有投资公司开展了投融资谈判,而这一过程也吸引了若干家投资机构的跟进。
经过将近一年的筹备及7个月的赛程,首届中国低碳(能源)创业大赛6月19日正式在北京落下了帷幕。大赛评选出一批极为优秀的低碳产业化项目,有望获得数亿元投资。
大赛自2010年11月28日启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截至2011年3月31日报名截止,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全国各省市的各类参赛方案328份,涵盖新能源、工业节能、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多个领域。经过由学界、产业界和投资界资深专家组成的评委会的认真评点,共有18个杰出低碳项目或商业方案,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及低碳公益奖。大赛协办单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北京环境交易所以及中国低碳网为大赛提供了资金、专业、场地和推广等方面的支持。2011年6月19日大赛举办了颁奖礼。
首届中国低碳(能源)创业大赛由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共同主办,由科学时报社《科学新闻》杂志社发起并与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大学工学院以及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联合承办。本届大赛旨在推动中国低碳技术产业化进程,打通低碳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让低碳技术和设想真正变成生产力。
学界创业
将汽车行驶过程中由于震动(如颠簸)而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直接提供给汽车电力系统使用或为汽车电瓶充电,该技术可以为传统汽车节油3%~6%,而如果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节油率可高达10%。
在油价猛涨的今天,这个主意听起来十分吸引人。事实上,这个被称为“震动发电技术生产的新型汽车减振器”的成果将有可能走进大家的生活。
这个由北京硕客爱能科技的创业团队研发的成果日前获得了首届中国低碳(能源)创业大赛二等奖,并以此为平台得到了AM通用公司(AM General)、陆军坦克汽车研究开发和工程中心等机构的投资。
2010年11月11日,2.5MW海上风电样机在江苏启东并网发电。 摄影/许丛军/CFP
北京硕客爱能科技的创业团队最大的特点是由清一色的学生团队组成。传统汽车减振器将大量的震动能量转化为热能耗散掉,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并且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导致减振器经常发生漏油等损坏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硕客爱能开发了ShockEner震动发电技术,并研发出下一代汽车减振器。
虽然是一支学生创业团队,但硕客爱能结合全世界产业界的最新进展,锁定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设计和原理完全一致的技术。除了成果外,其因为在其创业方案书中引述的美国成功方案而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
低碳创业大赛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调动和帮助科研界,将其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这一理念,得到了重庆大学童明伟教授的高度认同。作为一位著名的动力工程专家,童明伟多年来不断研发各种促进一线生产领域节能降耗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在本届大赛中,童明伟提交了电石炉节能减排技术的实施方案以及排烟二氧化碳回收与促进螺旋藻养殖的方案。
在童明伟看起来,工业领域的低碳发展,必须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将低碳项目与企业自有目的相结合。他开发的技术和方案都立足于自己在钢铁厂长期工作过的实践经验,这些方案如果能实施,都将为企业带来物料和用电等方面的节约。
创业困境
在本届创业大赛中,不论是来自学界的创业者还是企业界的团队,都充分展示了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尽管如此,在组委会对整个大赛进行组织、以及帮助获奖项目进行融资的过程中,还是感到中国的创业环境有待完善,创业行为需要得到更多激励。
来自北大等高校的硕客爱能团队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的对比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两者同是开发节能型汽车减震器,而且硕客爱能还走在了前面,但后者可以迅速得到投资并进入到产业化阶段,低碳创业大赛组委会秘书长贾鹤鹏说,“我们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发令枪却慢了半拍。”
资金仅仅是一个方面。实际上,中国的很多低碳科技正在得到国家“863”等项目的重点支持,获得的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但是,纵观低碳创业大赛的参赛者中,虽然学界参赛者数量不少,但很少是获得了国家重点科研支持的项目。
这种情况固然与大赛自身推广有关,但也与目前的科技奖励体系中注重论文和专利等量化指标而忽视对国家科研项目持有人的创业鼓励和支持有关,北京大学工学院负责产业化的助理院长王多祥表示。
当然,中国创业者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在低碳创业大赛中,一些参赛者和团队在参赛方案中往往集中篇幅介绍其技术突破,而缺乏对该技术市场前景的合理测算,更缺乏合理的融资设计。
尽管如此,低碳创业大赛的组织团队仍然对中国低碳创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低碳创业面临着很多挑战,但同样有很多机会,大赛意义恰恰在于通过选手推介、创业培训和协助融资,来让低碳创业的团队战胜挑战,赢得机会。”贾鹤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