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屠格涅夫姑娘们的爱情

2011-07-12陶丽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
关键词:拉夫屠格涅夫娜塔莉

■陶丽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屠格涅夫认为,在爱情生活中,不平等关系简直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爱情毕竟是使人忘掉自己和利益的那种激情。激情过后,面临的就是苦痛与挣扎。

屠格涅夫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尤其那些纯洁无邪、善良可爱的少女形象,深深的打动了读者的心。她们不仅能拨动读者记忆的琴弦,重温童稚时代灿烂的幻梦、青春岁月亲切的理想,而且还能陶冶人性、净化灵魂。

屠格涅夫是站在理想的高度来认识俄罗斯女性的历史命运的,他凭着自己独有的敏锐,捕捉到萌动于社会现实中的新变动、新要求、新思想,而他把这些希望寄托于俄罗斯女性的身上。

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并没有骄人的容貌,只是赐予她们一颗瑰丽的心,他的少女一般轻盈、灵动,花朵在她们心中盛开:《前夜》中的叶连娜,从小说中的肖像画来看,其外貌还及不上卓娅,然而这些形象却以高尚的理想、内心的美深深迷住了读者;在《罗亭》中长得漂亮的并不是“初眼看来也许不觉得可爱”的娜达利亚,而是“端正的梁骨、微微拱起的鼻子便尽足令所有男子神魂颠倒”的黎宾娜;至于《贵族之家》里美貌的是拉夫烈茨基的妻子瓦尔瓦拉,而不是莉莎。

屠格涅夫的姑娘们爱上自己心中的英雄,把爱人的理想当作自己的理想,把爱人的生命当作自己的生命。在爱人还没有出现之前,她们已经具备了某种思想,并且在期待着具有同样思想的异性出现,所以当她们一旦发现理想中的人物忽然出现在身边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爱上了他。

一、对叶连娜的爱情描写

在《前夜》里,女主人公叶连娜和因萨罗夫的感情已经超出了普通的男女之爱,在这里,爱情的基础不是门第、金钱和美貌,而是思想的结合、心与心的呼应。爱情几乎是叶连娜走向世界、实现理想的桥梁,它与信念、事业共存亡。这是一种纯洁的、高尚的女性之爱。也许这只是一种理想,但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追求这种理想的完美爱情,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它远非人人都能得到,然而却始终对人们具有极大的魅力。

屠格涅夫在《前夜》中给叶连娜的性格以及她的爱情涂上了浓重的理想化色彩,也许正是这种理想化,才能使这部古典作品至今魅力不衰。屠格涅夫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达到这种理想化的呢?他认为追求朴素和诗意就能产生理想化的效果。事实的确如此,《前夜》里的叶连娜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从表面上看,她不过如寻常人一样在生活、思考和恋爱而已。生活、思考、恋爱,这如同散文一样朴实和自然,然而屠格涅夫却善于“从生活的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但屠格涅夫的理想化具有自己的魅力、不同寻常的美,它有着自己的真实。

二、勇敢娜塔莉娅的爱情

《罗亭》中的女主人公娜塔莉娅生于锦衣玉食之家,周围的人都是一群利己主义者,庸庸碌碌毫无思想,而且这些人还在试图同化这颗少女的心。娜塔莉娅是平静的。一个偶然的机会,罗亭出现了,他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的思想闪耀着人性和自由的迷人火花,他热情澎湃,滔滔不绝的口才堪比古希腊的演说家。娜塔莉娅陶醉了,她为他睡不着——他崇高的理想难道不正是自己的理想吗?于是她不由自主和他交往,试图去了解他、鼓励他,最后爱上了他。罗亭的理想实在太崇高,让人不由心生敬意。而一个17岁的少女,不谙世事,但具有头脑,天真烂漫,对世界充满了爱,很容易被这种崇高征服。娜塔莉娅爱上罗亭,与其说是爱上他这个人,不如说是爱某种崇高的事物。罗亭在她心中成了一个天才,一个远大志向的开拓者。罗亭已经不再是罗亭,而已经成为某种光辉事业的化身,于是她决定和罗亭一起去为这光辉事业献身。但是强大的世俗并不允许他们结合。罗亭很快在世俗面前退却了,而娜塔莉娅却比罗亭勇敢得多,她早已决心冲破世俗阻碍,抛弃虚伪的荣华富贵,抛弃家庭,同罗亭一起浪迹他乡,一起追逐理想。虽然她在学识和思想上不如罗亭,却比罗亭更为光辉。但罗亭却让她失望了,这是一次失败的爱情。经历了这场爱情风波以后,娜塔莉娅又回到了原先的生活中,回到了世俗认可的道路。她嫁给了一个平庸的人,但是我们不能指责她,因为她理想中的人物并没有在生活中出现,罗亭这样的人物注定只是昙花一现。她没有别的路可走了。也许娜塔尼娅永远不会明白,制造悲剧是罗亭的宿命,但娜塔尼娅的创伤是不可救药的,罗亭损害了她在整个青春时期建立起来的文化和生活理想。

三、宗教信仰者莉莎的悲惨爱情

莉莎是屠格涅夫《贵族之家》的女主人公。莉莎是屠格涅夫笔下的少女中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一个,与热爱生活,勇于抗争的娜塔莉娅相比,莉莎是个典型的俄罗斯妇女,忍让顺从、宽厚驯良、笃信宗教。身为贵族,她却认识到农奴制的罪恶,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不仅没有使她感到幸福,反而使她具有某种负罪感。宗教带给她灵魂上的纯洁,却又束缚了她的思想,最终促成了她爱情的悲剧。

她本是面对旧道德而富有反抗性的少女。但是时代决定了她的悲剧命运,而她自己善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爱情中人的潜在性格最会暴露无遗,通过爱情矛盾来刻画人物形象是艺术大师们最爱使用的手法。莉莎是爱情旋涡中刚强的姑娘。莉莎和拉夫烈茨基有着共同的平民意识。拉夫烈茨基的母亲是一个婢女;而莉莎深也受农奴保姆的影响,能以平等身份和母亲田庄的领班进行长时间的交谈,一点儿也没有贵族小姐的架子。她喜欢拉夫烈茨基那种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的爱与憎是相同的。选择了拉夫烈茨基是莉莎对世俗社会的公开挑战,也是这个文弱女子刚强的一面。莉莎知道拉夫烈茨基是有妇之夫。她知道他的妻子已经死了,她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终生伴侣。这种叛逆性的爱情关系,既表现了莉莎性格的刚烈一面,又预伏爱情悲剧的种籽。通过这场爱情,作家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深沉性格。

对于莉莎来说,爱情不仅是幸福,而且是义务,信任,意识到自己道义上的责任。因此,她和拉夫烈茨基的“幸福”从一开始就是虚幻的,建筑在一个极不可靠的基础上:瓦尔瓦拉·帕夫洛芙娜故意散布的关于她已经死了的谣言。《贵族之家》异常深刻地提出了贵族教育的问题。贵族的教育制度扭曲了人的优秀品质,使之畸形化了。

屠格涅夫的爱情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人公——主要是男主人公在爱情面前都缺乏勇气,最终都导致了自己和心爱的人的悲剧命运。对贵族少女在追求纯洁美好的爱情道路上所经受的痛苦、无奈和绝望寄予深切同情,同时对贵族青年-多余人在生活与爱情中所表现的彷徨、猥琐与自私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浩叹。

四、屠格涅夫现实生活中的爱情

也许爱情本不应该向婚姻发展?所以爱情和婚姻的矛盾在屠格涅夫笔下得以体现。屠格涅夫自己对法国女歌星波丽娜·维亚尔多痛苦爱恋一生却没有与之结合,或多或少流露了他的这一观点。

屠格涅夫本人在三十六岁的时候爱上了列夫·托尔斯已婚的妹妹玛丽娅·尼古拉耶夫娜,玛丽娅为了这个“并不漂亮”的作家离了婚,而屠格涅夫却在紧要关头“逃跑了”。

在屠格涅夫那里,我们感受到的是绵延无尽的忧伤。他为白云、落花怅惘,为已逝的青春和曾经沉醉过的幸福叹息,更为人类恒久的苦难和俄罗斯的命运而哀痛。在他的世界里,高耸着黑暗的坟墓,没有真实的和完全的幸福。他说:“在他们流过血的地方,是怎样有鲜花开放”(《贵族之家》);还说:“坟上的花,不仅向我们叙述永久的安息,还跟我们讲说永久的和解和无穷的生命”(《父与子》);对于那些贫乏的、病弱的人们,对于失去儿子的农夫,屠格涅夫断言:“还有什么能代替教堂的安慰的呢?”(《贵族之家》);他在《烟》中,更是情调悲观地说:“烟,什么都是烟!”他像他小说中的人物一样,“眼里不止一次的充满了泪水。他并不感觉羞耻;他让眼泪在黑暗里流着”。然而,屠格涅夫的愁苦是高尚的,他没有妨碍人们追求健康、上进的生活,相反,他给人们以慈爱、关怀、抚慰和诱导。他教导人们如何在苦难中保持尊严和骄傲。人们热爱屠格涅夫,是因为他唤起了流溢在人心灵里的被世事所遮蔽了的善良。

猜你喜欢

拉夫屠格涅夫娜塔莉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英跳水名将到手的金牌“送”中国
说空话
错过的圣诞节
诚实的屠格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