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研究与保护

2011-07-11张.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1年3期
关键词:张掖张掖市黑河

张.

(甘肃农业大学,兰州,730070)

黑河流域湿地(孟好军 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湿地消失和退化危机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直接威胁到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自1971年《湿地公约》缔结以来,湿地保护、恢复、利用成为上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余国营,2000;姚靖等,2010;李 等,2011)。我国湿地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50年代(徐艳艳等,2008;陈成忠等, 2010)。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湿地分类、湿地对全球变化响应、湿地结构和功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湿地物质循环过程、湿地景观生态学、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退化和演变、人工湿地等领域进行了探索,尤其在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研究方面形成了以生态演替理论和生物多样性恢复为核心,注重生态学过程的景观恢复与重建等研究(姚靖等,2010)。

1.掖市黑河流域湿地概况

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共有天然湿地、人工湿地2个大类4个类型13个类别,总面积为210420.42h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02%。其中天然湿地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3个类型,9个类别,面积为199709.97 hm2,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94.9%;人工湿地有水产池塘、灌溉地、蓄水区、盐田4个类型,面积为10710.45 hm2,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5.1%(牛赟等,2007)。

表1.掖市黑河流域湿地保护管理区情况

2.河流域湿地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究基础薄弱

黑河流域湿地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完全形成用理论体系去分析和解释湿地生态结构、功能和过程的研究基础,缺少湿地理论体系与专门的研究方法,还处在湿地研究的初级阶段。

2.2.地分类还处于探索阶段

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已有分类研究,而且是基于湿地的外在特征进行的分类。气候、地貌是湿地形成、发育的基本环境条件,不同环境下湿地的结构、功能、过程的共性和差异性还不清楚。古环境变化与现在湿地形成、演化的关系也需要深入研究。

2.3.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缺乏

黑河流域湿地已建立了气象站,但尚未建立满足湿地生态研究的定位站及湿地监测台站网络,缺少长期连续观测数据,不能深入理解不同类型、不同区域湿地的演化过程及湿地结构与功能,阻碍了对湿地生态过程与机理的研究。

3.掖市黑河流域湿地保护进展

3.1.地保护机构建立

1992年张掖市建立了“高台黑河流域候鸟及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04年省政府调整扩大了甘肃高台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006年成立了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局,2007年成立了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委员会;同时,在张掖市辖区的5县1区(甘州区、临泽县、高台、肃南、民乐、山丹)成立了6个湿地保护站(局),配备专职工作人员32名。

3.2.地保护布局与管理模式

根据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所处的生态区域、湿地成因和受干扰因素的影响程度及湿地过程的自然特征(表1),同时考虑到研究区湿地资源的利用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利益主体,提出了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分层保护管理模式(图1、表2)。

3.2.1.家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张掖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与城市紧密相连的1730.3 hm2的甘州区北郊湿地规划建设成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处于张掖市文化、政治、经济中心的甘州区,是湿地科普、宣传、教育的示范基地,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是内陆河流域湿地保护的示范基地,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国内外湿地生态旅游基地。因此,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是张掖全市湿地保护体系的重中之重,属于保护管理体系的第一层次,需要重点保护、恢复、重建和开发利用。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1754—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1755—2008)》的要求进行保护管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可划分为湿地保护区、恢复区、科教区、休闲娱乐区和生态园区进行分区分级管理,评分指标体系由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环境质量、湿地景观、基础设施、管理和附加分等6类项目23个因子组成,并给出每个因子的权重、赋值范围以及具体的定量化评估。

图1.掖市黑河流域湿地分层管理模式图

表2.掖市黑河流域湿地保护管理分区情况

3.2.2.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 我国湿地处于需要抢救性保护阶段,努力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是当前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的有效措施。甘肃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我国典型内陆河流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是黑 为代表的湿地珍禽及鸟类迁 重要通道和栖息地。保护区区位狭长,地理位置独特,绿洲、湿地、荒漠土地类型齐全,湖泊众多,湿地多样,水域面积大,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我国候鸟三大迁 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地带,是多种珍稀鸟类栖息、繁衍、周转之地,也是下游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和居延海的重要生态保障。因此,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张掖全市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部分,其重要性仅次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属于保护管理体系的第二层次,也需要重点保护和恢复。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进行保护管理。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根据湿地不同区域的自然、水文和地质特性,按照湿地功能、保护和合理利用途径,湿地管理区域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可再次进行分区保护管理,可分为黑河干流湿地重点保护区、甘州区西大湖湿地保护区、临泽双泉湖沼泽湿地保护区、高台县盐田湿地经济示范区、肃南县明海湿地保护区。从保护区的保护和利用角度出发,又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主要区域包括临泽县、高台县境内的黑河干流主河道湿地,该区域严禁人为活动直接干扰,规划面积1.37万 hm2;缓冲区主要由黑河中游干流高台、临泽和甘州境内的黑河沿岸两侧湿地,主要功能为避免核心区受到人为活动的直接干扰,起缓冲作用;同时缓冲区也是开展科研监测的主要场所,规划面积1.23万hm2;实验区的特点是分布有大片的芦苇湿地和草本沼泽,有着从兴盛到衰退的发展历史,更具实验科学考察价值。实验区以保护为主,可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多种经营等活动,规划面积1.5万hm2。

3.2.3.区级湿地保护区 县区级湿地保护区包括山丹马营河流域湿地保护区、民乐永固沼泽湿地保护区、祁连山冰川湿地保护区和肃南高山湿地保护区。这些保护区虽然十分重要,但由于地处偏远,人烟稀少,人为干扰因素较小,在目前阶段,由于国家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客观上要求对这些湿地生态系统区别对待,将这些湿地保护管理区暂不列为张掖市湿地保护工程的重点,属于第三层次保护管理,在各保护区建立湿地保护站,配备一定的设备和专人进行保护管理,今后随着湿地生态系统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管理目标与管理策略。

4.河流域湿地科学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向

黑河流域湿地地理环境复杂、湿地类型齐全、分布广、发育模式多样。开展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不仅可以完善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理论体系,同时可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退化湿地修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湿地科学研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加强(杨永兴,2003;余国营, 2000;吕宪国,2002)。

4.1.强湿地科学理论体系的建设

采用定量分类指标和等级单位系统,建立适合内陆河流域湿地特点的、与中国湿地分类方法和指标选取相接轨的湿地生态系统分类。

4.2.地景观时空演化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

生态系统并非处在“均衡”状态,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才是其普遍特征。湿地景观空间格局是湿地景观异质性的重要表现,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结果。湿地景观格局的形成是在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发展“3S”技术进行宏观综合研究,从景观尺度上进一步研究其特征,深入了解它的形成原因与作用机制,可以为人类定向影响生态环境并使之向良性方向演化提供依据。探寻适宜的尺度转换方法,将一种尺度上研究得出的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合理拓展到其它更多尺度上,便于了解湿地景观的空间变化。

4.3.地生态水文过程和水文调节空间格局研究

关注不同时空尺度湿地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之间的作用与反馈机制,实现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的整合,将生态和水文数据 合到同一时空尺度加以研究,已成为湿地生态水文研究的热点问题。

保证生态需水,进行有效的水管理。湿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要求时间和空间上的均衡性。目前湿地水调节空间日益破碎化、渠道化,水调节功能明显削弱,急需探究湿地水资源调节空间格局的合理性与科学依据。

4.4.然和人类活动耦合作用下湿地生态过程变化及环境效应研究

湿地开垦和栖息地破坏等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灾害和气候环境、水文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及区域累积环境效应的产生,为此,探索自然和人类 合作用对下垫面影响及由此带来的区域环境变化是研究重点。

4.5.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动力学机制与恢复策略研究

人类开发规模空前巨大,合理恢复和重建具有多重功能的沼泽湿地,需要科学的策略和合理的生态设计。湿地恢复策略常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而阻断,特别是湿地丧失的原因,自然性和对一些显著环境变量的控制,有机体对这些要素的反应等还不够清楚,因此对湿地水动力的理解以及评价不同受损类型的影响是决定恢复策略的关键。

4.6.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管理研究

查清湿地资源现状,进行分类和环境质量评估,制定保护和合理利用规划;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加强对湿地资源利用后的动态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湿地水文水质等状况的监测,编制湿地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保护湿地资源及发挥湿地效益的法律体系。

李 ,杨永兴,杨杨,等.2011.中国高原湿地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11):6714-6716,6719

吕宪国.2002.湿地科学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03):170-172

牛赟,刘贤德,张宏斌,等.2007.黑河流域中上游湿地生态功能评价[J].湿地科学,(3):215-220

姚靖,陈永华.2010.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06):39-44

杨永兴.2002.国际湿地科学研究进展和中国湿地科学研究优先领域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04):508-514

余国营.2000.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03):61-66

猜你喜欢

张掖张掖市黑河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张掖市第四中学
到张掖看黑河
张掖市举办特色林果技术骨干培训班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夏时期的张掖
大美张掖
张掖市甜菜高产高糖栽培技术
黑河的孩子(中篇小说)
张掖市肉牛产业链现状分析及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