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
2011-07-11王晓甜王唤明安徽财经大学
文┃王晓甜 王唤明(安徽财经大学)
中国未来农产品贸易的格局,既受制于国际因素,也受制于国内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国内因素更为重要。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快速增长,竞争力逐年提高,但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国美国和欧盟已调整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情况下,要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使我国成为农产品贸易强国,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在实践中解决。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分析农产品贸易的现状,研究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炙手可热的课题。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我国近期农产品出口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农产品出口结构开始转变,谷物、棉花出口额下降,水产品、蔬菜和其他农产品出口形势较好,畜产品和食用油出口变化不大。2010年1~7月,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同比减少0.45亿美元,其中减额最大的是谷物和棉花,分别减少2.63亿美元和1.21亿美元。然而水产品、蔬菜和其他农产品出口额增幅较大,分别增加了1.52亿美元、1.21亿美元和1.22亿美元。
2.大豆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巨大,大豆和食用植物油进口数量继续增长,大豆进口突破3000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898万吨。第二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资料表明,2009—2010年,我国大豆油进口量和消费量分别达到240万吨和863万吨,均跃居世界第一。我国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的进口量全部位列世界第一,这三大食用植物油进口总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8%。其中豆油进口量占全球豆油贸易总量的24%。
3.农产品进出口逆差明显增大。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已经成为常态。农产品贸易逆差值出现波动并有增加趋势,这既反映出国内资源和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表明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应对国际局势并及时地进行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
4.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迅速攀升。农产品价格迅速上涨是国内外市场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2010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涨幅为112%,大豆价格涨幅为75.1%,玉米价格涨幅为47.3%。
二、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出现负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由土地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1.出口体制不顺,国内企业盲目竞争。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贸易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需求。这种生产与贸易相分离的状况,不仅使农民利益受损失,而且也不能使农民了解国外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另外,由于出口企业之间盲目竞争也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许多问题。
2.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滞后。我国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广泛存在,大部分农产品未建立行业协会,在与国外强大的竞争对手,如规模化的大农场、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等的较量中,无组织优势。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滞后,已有的协会基本由政府管理部门办会,会员覆盖面窄,且服务意识差。由于缺乏行业内的组织和协调,不能形成统一的价格一致对外,出口企业自律性差,在对外报价时竞相压价,严重影响农产品的出口秩序。
3.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缺乏优势。由于缺乏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管理以及受种子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我国许多农产品生产成本都很高,价格上缺乏比较优势。例如去年食用油虽然出口量同比增长了50%,但是出口额同比反而下降了4%。大豆由于没有价格优势,已经使我国由世界最大出口国变成最大进口国。
4.国内支持政策不完善、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双重因素,加大了农产品贸易的压力。加强农产品贸易促进工作是各国通行的做法,我国农产品出口具有小批量、多品种、以中小企业生产为主的特点,这决定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高,利益驱动不足,企业缺乏创立品牌,开拓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农产品贸易促进方面的公共服务,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而我国政府对农产品支持政策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没有出台针对农产品出口的促进措施。
5.农产品品质差,技术含量低,难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这是我国农产品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价格优势,质量问题与国际市场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完善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对策
1.政府完善相关农业支持政策。要在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前提下,调整国内农业支持政策,逐步改善支持政策的内在缺陷,适当减少一般政府服务和食物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投入、加大科研投入、技术推广、人力资本改善、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启动市场营销服务、结构调整补贴的支持。在我国农业处于发展薄弱阶段的条件下,可考虑对农产品实施适度的贸易保护策略。
2.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逐步溶解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开展产品质量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组建农牧渔产品质馈认证委员会。加快农作物种子和绿色食品认证步伐,启动农产品的认证试点。加强农业质量认证工作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组建农产品质量认证委员会,加快农作物种子和绿色食品认证步伐,加速农业系统IS09000国际标准认证工作,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要开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动农产品检测,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各级加工、流通、基地为主的农产品自我检测体系,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有效全程控制,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有害添加剂的使用。
3.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就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体制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着挑战。我国农产品出口要实现向出口导向型转变,首先就要从产品上下工夫,扬长避短;对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要建立有规模的生产、加工基地,创立品牌产品、名牌企业,从生产、加工到包装、卫生检疫上都要建立完善的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深加工程度,使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通过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来实现。以质量吸引市场、占有市场、稳固市场,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
4.加强农业科研和科教推广,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整体水平。适应入世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科研创新和科技推广体制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我国的农产品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5.加快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组织化建设。对于我国农产品加快出口的行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水产、畜禽、蔬菜、水果等重点出口产品的行业组织和商业协会,降低交易成本和化解风险,规范农产品出口秩序,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纠纷,有效抵御国外政府、行业组织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置的壁垒。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环境和扶持产业协会、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建设,使其在农产品的出口和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对农产品生产和对外贸易带来深远的影响。总体上说,中国未来农产品贸易的格局,既受制于国际因素,也受制于国内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国内因素更为重要。只要我国能在农业发展中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立足农产品贸易现状,加大科技投入,发挥出本土优势,就会实现我国农产品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得到长足的发展。